[数字政府]
马亮
数字政府如何降低行政负担?
刘密霞
数字化转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数字中国建设为例
张成岗 王明玉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及推进路径
——以吉林省X村为例
[改革与发展]
邹一南 韩保江
新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数研究
胡守勇
脱贫地区文化帮扶体系的构建路径
陈景彪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政府管理创新]
赖先进
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及治理策略
郭路 郭兆晖
河湖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比较与研究]
金永花
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梁金刚 杨慧
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城市分级诊疗体系成效研究
本期文章摘要
数字政府如何降低行政负担?
【摘要】行政负担是影响政府绩效和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数字政府被认为是降低行政负担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数字政府和行政负担的研究文献,发现数字政府能否及如何降低行政负担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本文提出数字政府影响行政负担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考察数字政府通过何种途径和在什么情况下会降低行政负担,以及数字政府为何导致行政负担不减反增。最后,本文提出通过数字政府来降低行政负担的对策建议。
【作者】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数字化转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数字中国建设为例
【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被广泛采纳和使用,政府数字化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如何通过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从企业数字化转型到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数字国家战略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以系统思维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能力框架与实现路径,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社会数字化能力提升为基础,构建多元参与的精准施策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态系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作者】刘密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教授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及推进路径
——以吉林省X村为例
【摘要】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乡村治理的在场空间场域拓展至虚拟网络的数字空间,激发了乡村治理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本文以吉林省X村为例,对乡村数字治理的行动逻辑及推进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主要包括“共同在场”“协同共治”和“公共精神”等,但是乡村依然存在数字鸿沟加剧乡村内部主体分化、农业数字化转型不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等问题。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过程中应当将农民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以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为长远计划,构建有温度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
【作者】张成岗,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明玉,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新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数研究
【摘要】随着绿色发展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全国和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变得日益迫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数,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和各省份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全面评价、分析各地区推动绿色发展的成效和不足,可以为更好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总指数从53.03提高到66.44,二级指标中可持续发展指数从29.66提高到48.29,资源利用指数从76.38提高到82.78,环境保护指数从60.83提高到74.29。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欠发达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上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较为明显,但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中东部地区。未来推进绿色发展,应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发达地区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并促进生态系统价值发挥。欠发达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大对绿色技术的运用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邹一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韩保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脱贫地区文化帮扶体系的构建路径
【摘要】相对脱贫攻坚期的文化精准扶贫,文化帮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在长期的相对贫困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顺应国家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的时代境遇,要从完善领导体制、厘清责任边界、夯实衔接基础、扩大投入渠道、重塑动员体系、拓展融合空间、构建评价机制、深化区域协同、推进生态建设、加强法治保障等十个方面着力,加快构建脱贫地区的文化帮扶体系。
【作者】胡守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统一领导是根本保障,全方位培养使用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评价和激励科技创新人才是指挥棒。针对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需要强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发现集聚机制,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全方位培养和使用机制,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作者】陈景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编审、《理论视野》杂志编辑部主任
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及治理策略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数量成倍增长。面向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长期目标,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不仅需要总量分析,还应进行边际思考,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从理论上看,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具备边际分析的内在属性。从边际角度看,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也开始出现改革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主要表现在:准入环节的商事制度改革边际收益接近“天花板”、生产经营环节的行政审批事项削减空间明显缩小;一些地方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同质化现象显现。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应坚持综合施策的治理路径,采取延续巩固策略、创新突破策略、动态退出策略,对营商环境改革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进行有效治理,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释放改革新红利。
【作者】赖先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河湖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亟须完善治理体系和机制。通过对黄河沿线九省区河湖长制的整体践行与重点举措进行分析,阐明当前河湖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共建共享不对称、激励机制不相容等问题,并提出河湖长制应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改进考核目标和方法以及结果运用、构建协同工作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开展差异化治理等对策建议以促进黄河流域治理。
【作者】郭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兆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科研秘书、副教授
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摘要】加快构建安全应急产业体系,促进安全应急产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国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梳理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构建含义、内容及路径,通过研究美国、日本、欧洲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构建的举措及成效,提出我国体系构建建议。针对我国要素供给结构问题突出、要素整合与配置机制不完善、供需间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提出提升安全应急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构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等举措。
【作者】金永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际经验视角下我国城市分级诊疗体系成效研究
【摘要】根据典型国家分级诊疗体系的一般模式和内在保障机制,从“功能分割、利益共融、人员下沉、竞争提质”四个方面、八个指标对S市一体化医疗集团分级诊疗模式、x市“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和Y市医疗服务包分级诊疗模式进行了实践比较和症结分析。建议在壮大初级卫生保健队伍方面:削减三甲医院简易门诊功能,提高初级卫生保健医生薪酬、职称吸引力;在厘定初级卫生保健医生角色方面:整合医保、长护和公卫资金,实行打包付费,实现医患利益共融;在构建医疗资源网络方面:完善基层用药制度,推进检查检验资源共享,完善医疗服务链条;在营造行业竞争和诊疗秩序方面:开放基层医疗服务准入,加强政府和行业监管。
【作者】梁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
杨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