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广州消化论坛(GIGIS)」于 2024 年 10 月 18 日~20 日顺利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深入讨论消化系统疾病的前沿科学、临床技术和学术研究发展趋势,同时炎症性肠病(IBD)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强势方向,本次会议围绕 IBD 治疗靶点与药物研发、肠道纤维化、肠道免疫、黏膜屏障、脑-肠轴、多组学与精准治疗等热点话题开展精彩讲座。本文撷取精华,以飨读者。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需长期随访和动态监测。近年来,中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IBD 的患者群体逐年扩大[1]。尽管 IBD 的发病率仍然低于西方国家,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和长期治疗需求,对医疗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 年,北京)》[2](下称《共识》)指出,IBD 的诊断缺乏金标准,但影像学检查已成为 IBD 诊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结肠镜检查和黏膜组织活检是《共识》推荐的针对 IBD 诊断的常规首选检查项目和主要依据;同时,由于经腹肠道超声可显示肠壁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肠腔狭窄、肠瘘及脓肿等[3],《共识》也指出肠道超声对 CD 的初筛及治疗后疾病活动度的随访有一定价值。
消化内镜:清晰全面检查
在 IBD 的诊断和监测中,内镜检查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在 2024 年欧洲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年会中提出「内镜-令 IBD 可视化」,介绍了各项新型内镜技术,诸如:增强内镜、细胞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在 IBD 中的不同作用。新增强内镜技术的出现为 IBD 的诊断监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联动成像技术(LCI)是富士胶片公司近年来新研发的图像增强技术。基于白光的基础上,LCI 观察模式下增强了短波长窄带光(蓝紫光)的照射强度,捕捉并扩张黏膜相近颜色之间的细微色差,从而使病变更容易被发现[4]。
图 1. LCI 技术原理示意图
已有文献报道利用 LCI 模式观察到的肠道粘膜颜色和血管信息,开发了一种独特的 LCI 评分体系,可用于进行 UC 病人肠黏膜评价及预后预测[5]。在白光内镜下被评判为 Mayo 0 分,已达到粘膜愈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该评分体系下仍可进一步区分为 LCI-A 组和 LCI-B 组,后续研究文献进一步提到 LCI-B 组患者的疾病预后相较于 LCI-A 组略差[6]。
图 2. LCI 分型标准及内镜下黏膜示意图
图 3. 不同评分体系下的分型和复发率的关系
同时,LCI 可以以清晰的分界线检测 UC 相关结直肠癌的区域[7],对 UC 癌变监测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经腹肠道超声:无创高效评估
根据《中国炎症性肠病肠道超声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8],经腹肠道超声(IUS)可用于 IBD 的全程管理,包括评估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疾病活动度、并发症、预测及评估药物疗效、术后随访, 还可应用于治疗,如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等。肠道超声检查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无辐射、实时动态观察等优点成为 IBD 长期随访的理想检查手段。
富士胶片 ARIETTA 系列彩超设备能够无创、实时显示肠道的结构变化,并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肠壁肥厚、狭窄或肠周脓肿等。此外,可使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评估肠壁血流信号以诊断疾病活动[9],使用弹性成像分辨纤维性狭窄及炎性狭窄[10],及腔内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肠瘘等[11]。
图 4. 特有的联合弹性成像技术 Combi-Elasto
富士胶片的 LCI 技术与 ARIETTA 系列彩超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长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鉴于 IBD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依靠这些影像技术的辅助,医生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其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长期并发症风险。通过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与权威的诊疗指南,富士胶片始终致力于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 IBD 等复杂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创新彩超和内镜技术,以期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工具。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审核:杨娜
项目审核:徐靖杨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