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缺乏特异性。本文分享一例病程中出现以「贫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其病因「扑朔迷离」。跟随笔者,一探究竟!
患者,女,70 岁,因「乏力 5 年,便血 3 年,皮疹 2 年,腹痛伴发热 4 个月」入院。现病史:患者 5 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乏力、腹胀,无其他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就诊消化科,考虑慢性胃炎,建议行胃镜检查,患者拒绝,后给予「米曲菌胰酶片 + 达立通颗粒」口服,患者症状好转。3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鲜红色,每次约 300 g,共 6 次,伴乏力,粪便隐血试验(OBT)阳性,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消化道出血,给予输血、止血、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出血逐渐停止。2 年前,患者四肢及躯干逐渐出现紫癜样及瘀斑样皮疹,随时间进展,皮疹逐渐增多,出疹范围逐渐扩大,最初 1~3 个,均可逐渐自行消退,有时瘙痒,未特殊诊治。4 月前患者下腹部疼痛活动后明显加重,呈持续性,伴发热,最高 39.6°C,伴畏寒、寒战、恶心,无呕吐,皮疹再发。查体见较多皮疹,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转入我院急诊治疗,行粪便 OBT (+),CRP 8.53 mg/L。给予输血、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并转入我科病房。 既往史:高血压 20 年,口服非洛地平 5 mg,1 次/d,血压最高 160/100 mmHg,平时维持在 130/100 mmHg;2 型糖尿病7年,未规律服用药物治疗;骨关节炎 20 年。个人史: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病史,否认过敏史;否认饮酒史及滥用药物史;既往因横结肠中段癌行手术切除,术后恢复可。查体:T 36.5°C,P 70 次/min,BP 125/64 mmH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贫血貌,双臂、膝关节、胸部、背部大量瘀点、瘀斑(图 1);睑结膜轻度苍白,心肺无明显异常,左下腹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图 1.患者入院时上肢(A)及背部(B)瘀斑样皮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84 x 109 /L,Hb 98 g/L,PLT 114 x 109 /L;CRP 8.53 mg/L;PCT 1.180 ng/mL;白蛋白(ALB)29.54 g;血糖 9.48 mmolL;免疫球蛋白 M 3.72 g,其余免疫学指标阴性。免疫球蛋白分型电泳正常;肝炎全套检查提示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肿瘤标志物正常。影像学检查:腹盆腔 CT 动态增强扫描提示腹水、横结肠术后,腹腔小肠积液,双肾多发小囊肿;腹盆腔动脉 CT 血管造影符合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并多发管腔轻度狭窄表现,下腹部小肠异常强化伴系膜小血管增多,炎性病变可能性大(图 2)。图 2.腹盆腔 CT 动态增强扫描(A)及血管造影(B)PET-CT 全身检查:①小肠术后所见,小肠吻合口壁未见增厚及异常代谢增高;②左上腹小肠吻合口近端部分肠管扩张,见气液平,提示肠梗阻;③腹水(少量)左肾囊肿;④右肾高密度囊肿可能。 病理科会诊提示:空肠肠壁大片状坏死(坏死层从黏膜层至深肌层)伴出血及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考虑出血性肠梗死。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入院。入院后,首先需要排除以下疾病。如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发热等,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下腹部小肠异常强化伴系膜小血管增多,炎性病变可能性大;不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为老年女性,发病年龄与 CD 好发年龄不相符,影像学检查并不典型,小肠病理不支持 CD 典型病理改变。考虑该病可能性小。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临床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贫血,紫癜样皮疹等表现,炎症指标升高;不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皮疹不典型,除四肢外,躯干部皮疹反复存在,腹型紫癜严重感染者少见,复查胃镜及外院肠镜未见明显消化道紫癜改变,缺乏肾脏及关节病变。考虑该病可能性小。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存在腹痛、便血,既往有高血压及 2 型糖尿病;不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该患者未表现典型的腹痛后便血,炎症指标升高,CT 未见明显血管狭窄(轻度狭窄)及血栓、栓塞等改变,考虑该病可能性小。 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有皮疹,消化道出血,舌体肥大,轻链有改变,长期贫血;不支持的诊断依据包括:缺乏多系统损伤,非典型皮疹,病理不支持,考虑可能性小。患者表现为贫血、消化道出血、住院后出现三系改变,需要警惕「血液病」可能。以上鉴别诊断需完善相关检查后进一步明确诊断。- 入院时初步诊断:①贫血、便血、皮疹、腹痛、发热原因待查,淀粉样变性?淋巴瘤?缺血性肠病?②胆囊结石并胆囊炎。③高血压(2 级,极高危)。④2 型糖尿病。⑤骨关节炎。⑥横结肠中段癌(切除术后)。
完善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图 3)。
骨髓病理: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细胞容积 60%~70%),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系以偏成熟阶段为主,红系各阶段可见,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细胞多见,最多处达 16 个/HPF;可见分叶核,单圆核、双圆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另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考虑 MDS。最终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胆囊结石并胆囊炎;高血压病 3 级(极高危);2 型糖尿病;骨关节炎。治疗方案:沙利度胺 50 mg 每晚 1 次,入院后应用地西他滨 25 mg 第 1~5 天,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升白细胞、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出院前瘀斑样皮疹逐渐消退(图 4)。
MDS 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转化风险高。►1. MDS 的诊断标准:MDS 诊断需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确定标准。①持续单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Hb < 11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 1.5 x 109 /L、PLT < 100 x 109 /L;②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病。①发育异常,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发育异常细胞的比例 > 10%;②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 > 15%;③原始细胞,骨髓涂片中达 5%~19%;④MDS 常见染色体异常。①流式细胞术检查结果显示骨髓细胞表型异常,提示红细胞系和/或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②遗传学分析提示存在明确的单克降细胞群;③骨髓和/或外周血中祖细胞的 CFU(±集簇)形成显著和持久减少。目前存在多种评分系统,我国指南推荐评分系统见表 1。根据 MDS 患者的预后分组,结合患者年龄、体能状况及治疗依从性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治疗方案。患者为高危组,治疗目标为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和治愈。患者 > 65 岁,给予支持治疗「输血、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祛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或地西他滨(每日 20 mg/m2,连用 5 天,28 天为 1 个疗程,4~6 个疗程评价治疗反应)或阿扎胞苷治疗。该患者以「消化系统表现」起病,最终结合患者长期贫血、反复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出血性肠梗死、三系改变骨髓相关检查,通过分析判断,最终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因此,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我们应抓住关键细节、注重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不拘泥于固定角度,尽可能拓展临床思维。
策划:Marceau
投稿:liangchuanlei@dxy.cn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Garcia-Manero G.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2023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Am J Hematol. 2023 Aug;98(8):1307-1325.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 2 ): 89-97.[3]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Version 1.2024).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S/OL].(202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