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1、境外商品补涨验证,关注美股走弱是否构成新一轮外部需求不及预期的起点;2、特朗普上任在即,任前经济好、通胀韧,对减税与关税形成制约;关注债务上限谈判及财政支出是否缩减;3、国内需求企稳回暖,但固本培元不支持偏好预期过高,足够低价与境外因素构成硬支撑,关注春节是否构成新一轮预期起点;
特朗普交易为拉升美股,压制原油,反馈为降息减税、通过供给扩张压制通胀。但是近期由于供给矛盾,原油低库存令价格补涨,带动商品共振。回顾11月月度策略会,当时正值特朗普胜选,汇报中认为美元美债美股先按照再繁荣、低通胀、贸易战先利多,后利空进行预期;而商品当时恰恰从10月的贸易战至11月低通胀,如果美股及基本面持续超预期,最终商品必然会补涨,再一次重复2023-2024年美股先行、商品补涨的路径。现阶段回顾,逻辑正确,商品补涨掀起了再通胀的一致预期。
回顾上期汇报的第二个论点:贸易战降温,主要依据在于高通胀下无法有效实施。但财政紧缩的预期,始终需要靴子落地,如同2024年预期两党选前争执令财政扩张受阻被证伪,这同样构成2025年商品择向的重要依据。当前商品价格上行来源于非农强劲,就业将同步推升通胀,逻辑上如果特朗普率先实施减税,通胀及美债收益率将令置换为高息债的美国债务风险急速加剧。特朗普选用马斯克及贝森特,以市场化的手段改变白宫执政策略,更大概率指向财政减支。所以商品上行,反而倒逼更强烈的财政减支出台。如果减支兑现,则2024年没有兑现的财政收缩—外需加速下行—商品破位的逻辑链条,我们可以继续拭目以待。
春节期间,常规会议最重磅的是欧美央行议息。当前市场对于美联储年内降息定价1.3次(每次25bps),但欧央行仍然坚持3.6%次(每次25bps),这是美元过去强势的重要驱动。此次变量不在美联储,在于欧洲12月通胀(2.4%)超预期后,叠加美国再繁荣的潜在共振,欧央行是否会改变态度。如果转变,预期差或让美元转弱。
非常规的重磅会议,就是债务上限谈判。2023年6月通过的《财政责任法案》,债务上限约束暂停至2025年1月。从当前实际负债来看,36.2万亿远超2021年设立的31.3万亿的约束。按照新年度2-2.5万亿美元的赤字支出,新的债务上限至少在40万亿以上(2年以上规划)。这是两党博弈的重点,也是特朗普是否掀起财政减支,即美国版化债的起点。
回顾国内逻辑,当时正处在9月政治局会议后,情绪高涨的时点。但汇率、港股与黑色商品,情绪冷静乃至冰冷。这种背离,可能无法支撑国内情绪继续新高,反而需要注重风险。从跨年大幅下行来看,背离无法支撑新高的逻辑已经开始验证。
说再多也无法穿越,展望未来的重点,在于牛市格局是否仍在。那进一步复盘本轮内资情绪转弱的起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形成右侧。政治局会议中货币宽松、超常规逆周期刺激、全方位提振消费三大变量,笔者给予超预期的高度评价,认为大力刺激转向需求侧,虽然无法对标2009,但可以保证一个境内商品中期强势的维度。但是后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为落实政治局会议精神,披露更多细节的会议,超常规逆周期刺激作为一大变量,在全文中并未提及,这种超预期始料未及。后续1月的节前政策也印证,需求端刺激仍然是消费券、设备更新,过高期待的全民直补并未证实,这可能也制约需求想象的高度。
那么如果实际落地的政策没有出现激进预期的超大力度,那么超高的估值价格可能也就不易支撑。回顾2022-2024三年周期,拐点均是建立在低价与风险及事件冲击的窗口,而保证拐点长期持续的先决条件,仅在价格足够低廉时才会出现。
综上所述,外部胀象显现,正在逼迫特朗普开启财政减支;如果紧缩兑现,境外商品及偏好很难延续当前强势,注意美股偏好或已先行反馈。国内托而不举的战略方针,逐步被市场再认知,拐点可能仍需要低价及冲击来驱动。
作者简介
范永嘉
中粮期货研究院 宏观资深研究员
交易咨询证号:Z0014840
风险揭示
1. 中粮期货有限公司拥有本报告的版权和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未经中粮期货有限公司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如引用、转载、刊发需要注明出处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违反前述要求的,本公司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2. 本策略观点系研究员依据掌握的资料做出,因条件所限实际结果可能有很大不同。请投资者务必独立进行交易决策。公司不对交易结果做任何保证。
3. 市场具有不确定性,过往策略观点的吻合并不保证当前策略观点的正确。公司及其他研究员可能发表与本策略观点不同的意见。
4. 在法律范围内,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就涉及的品种进行交易,或可能为其他公司交易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