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   2025-02-06 06:31   广东  


•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只有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才能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 中医药守正创新,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要坚持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 中医药守正创新,要坚持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要善于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医药振兴发展,要进一步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守正创新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推动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医药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医药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历来重视预防,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增强机体正气,消除有害因素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现代医学“病因预防”思想相吻合。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之后,在患病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与现代医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思想相吻合。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注意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的复发和病情反复,与现代医学临床预防思想吻合。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在世界预防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更加注重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人的体质、环境、饮食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具有独特优势。


防病必先强身,强身必重养生,养生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如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等。中医养生能辅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中医养生往往是在生命常态状况下的长期行为,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健康生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推广中医养生,有助于宣传环保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中医药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治疗感冒、咳嗽、腹泻、疼痛等多发病、常见病方面,中医药具有手法多样、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等优势,深受群众喜欢,如中医治疗劳伤疼痛,可选用服药、针灸、按摩、拔罐、穴位敷贴等多种治疗措施,疗效好而副作用少。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脉管炎等,中医可以通过长期的调理,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对于一些急性病,如高热、心绞痛、中风等,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能缩短病程和住院用药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改善预后。在重大疾病治疗中,中医药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如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术前给予患者积极的扶正抗邪治疗,可改善机体的状况,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给予扶正补虚治疗,可增强患者免疫力,可促进康复,减少复发与转移。


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也具有独特优势。千百年来中医在防治瘟疫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未知的病毒和传染性疾病,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论治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优势是任何医学都代替不了的。受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我国发现并成功提取特效抗疟药青蒿素,帮助中国消除了疟疾。同时,我国通过提供药物、技术援助、援建抗疟中心、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早期介入、全程干预,全程深度参与救治过程,在“防、治、康”各个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并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赢得了患者赞誉和群众好评。


中医药在疾病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疾病康复中,中医理论独到,手法多样,可发挥核心作用。中医药特色康复在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灸、推拿、足疗、熏洗、食疗、导引等行之有效的中医康复保健手段越来越受到患者欢迎。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才能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守正创新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本质要求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才能更好建设健康中国。在《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一书第七章“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4次提到“守正创新”,可见,守正创新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本质要求。


中医药守正创新,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具体科学研究;能开阔眼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能‌帮助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研究少走弯路,坚持正确的方向。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自然也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医药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中医药工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坚持中医药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引领、助推和升华中医药学,才能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守正创新,要坚持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中医药学源于长期防病治病的实践,历代医家不断将这些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吸收其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且吸收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历法、音律、数学、农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体质学说、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


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守正创新,必须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必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坚守中医药独特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诊疗特色等,才能在传承中不失其魂、在创新中不失其根,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守正创新,要坚持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学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现代科学传入我国后,中医人就开始尝试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并产生了一大批经典著作。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别于现代科学范式的另一类科学体系,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独特的概念、理论体系、思维方法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王清任在用解剖生理知识解释中医药理论的过程中,发展了中医气血理论,创制了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经典名方,对瘀血证、中风等疾病的诊治有了新的突破。中西医汇通派更是名医辈出,在近代大放异彩。可见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是促进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方法。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重要命题。


另外,我们在宣传中医药文化时,学会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有助于被更多的群众理解和接受。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被世界上更多国家的民众广泛认可,也需要我们善于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随着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以前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中医药学原理,会逐渐解释清楚。


中医药守正创新,要善于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医药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施中医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诊治中的独特优势。加快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中医药和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建设数字中医药,建立智慧中医诊疗系统,开展智慧中药药事服务和管理,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积淀了几千年来中医先辈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智慧,只有促进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中医药深度融合,才能更好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人才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关键,要探索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数字化传承等工作,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在传承中强化中青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等项目,强化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


中医药守正创新,要进一步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模式,它综合利用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理念,以及西医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精准治疗手段,临床应用广泛,适应大多数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明显,如综合发挥中西医的特长,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长期工作方针,要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更大程度地造福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和中医药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推荐阅读

广东中医药
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