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调理脾胃,打好全年“健康地基”

健康   2025-02-06 10:01   广东  

春节假期顿顿大鱼大肉,吃得又多又杂,饱了口福,但也累了胃肠,被“搅乱”了的脾胃该如何调理?


此外,虽然立春已过,但早晚温差大,本周还将有冷空气南下,不少人感觉“身体仍未回归”,时常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


(图源广州天气)



中医主张,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假期里没有节制的饮食,不仅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食积,还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导致肺气虚,使人体的防护墙变得薄弱,给外来病原提供可乘之机。


冬春交替,阳气升发,正是调养脾胃的黄金时机,教你几招,助你调好脾胃。



冬春时节养生防病

谨记三要点

中医专家提醒,冬春交替时节,早晚温差大,正是各种病毒特别活跃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扶正气、固卫表。此时,养生防病有三个要点:消食滞、清虚火、补肺气


具体来说:

暴饮暴食、过食甘肥厚腻、喜冷饮寒食,会增加肠胃负担,容易食滞于脾胃,伤脾阳,出现胃胀,打嗝,难以入睡等,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假期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耗损元阳导致虚火上浮,阴虚火旺,出现口干、喉咙干、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如果虚实不辨乱清火,反添寒湿。

冬春交替时早晚温差较大,容易受风受寒,出现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脾胃受损还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加重肺气虚。


注重调理脾胃

打好全年“健康地基”

中医常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作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是养生的关键所在,就像房屋的地基,只有地基稳固,身体健康才能得以保障。


过去,很多人觉得脾胃气虚只是老年人和体弱人群的“专利”,实际上,在快节奏的生活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有脾胃气虚、阳虚的情况,脾肾亏虚的情况也愈发常见。


除了肚子胀、消化不良,如果你还出现四肢发凉、胃口不好、怎么睡都不够、大便溏稀等症状,那很可能就是脾虚在作怪了。


与脾虚相伴的,还有湿滞。虽然今冬以干冷天气为主,但随着春天的到来,湿度会逐渐增加,外湿致内湿滋生,导致运化不畅,让脾胃 “罢工”。

脾虚食滞

用好这几种食材

如果你正好就有脾虚食滞的困扰,不妨试试通过药膳来消食化滞。烹调时用好这几种食材可事半功倍——


陈皮

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平时煲汤做菜可放点陈皮,既能提味,又有助缓解胃部不适。


注意:陈皮偏于温燥,气虚证、阴虚燥咳、内有实热者慎用。


山药

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可健脾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注意:脾胃功能过于虚弱,消化运化能力明显下降而积滞的人慎用。


山楂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可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如果因吃肉过多形成积滞,可用山楂化积,可吃点山楂凉果、山楂片或用午时茶煎汤温服,既方便又可健脾消食、理气和胃。


注意: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茯苓

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等功效。


注意:阴虚而无湿热、气虚下陷者(有头晕眼花、神疲气短、腹部坠胀等症状)慎服。


北芪

又名黄芪,味甘,性微温,可健脾、运湿、生阳、固表,补中益气,性质温和,不会过于燥热,特别适合日常调理。


注意:体质偏热、感冒发热者不宜使用。


食材搭配上也有所侧重:

如果肠胃湿滞较重,需要加强运化功能,可以搭配新会陈皮,既能行气,又能化痰;


想要温中安神,解决睡眠问题,不妨搭配龙眼肉、枸杞子、大枣,这几种食材不仅能安神,还能补血,特别适合例假后的女性或者经常头晕的人;


要是想强化化湿功效薏仁、芡实是不错的选择;


要是需要活血、消滞,可搭配山楂


食养方推荐

茯苓薏米山药汤

材料:茯苓、薏米、山药各30克,陈皮3克。


做法:上述材料洗净后一起煮水喝。也可加入适量瘦肉煲汤。


点评:茯苓、薏米化湿,山药为健脾之物,脾主消化,陈皮燥湿理气,一同煲汤有化湿消食健脾之功。


无花果参芪螺片汤

材料:无花果干2~3个,党参30克,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螺片2~3片,桂圆肉3-5枚,陈皮一片,生姜3片。


做法:螺片温水浸泡1小时,每片对切4块。无花果、党参、黄芪、枸杞、桂圆肉、陈皮洗净。生姜去皮,洗净切片。所有材料放入汤锅里,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煲90分钟,调味即可。


点评:补中益气,脾肺双补,滋阴降燥。


白萝卜淮山扇骨汤

材料:白萝卜半根,铁棍淮山200克,扇骨500克,生姜3片,枸杞10余粒。  


做法:白萝卜、铁棍淮山去皮后切块备用;扇骨焯水,再与生姜、白萝卜及淮山一起放入锅中,添加少许醋,加入1500毫升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45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点评:消热除滞。尤其适合是冬天活动较少、胃胀不适的人群,普通人群也可作为保健汤饮。


北芪玉米须芡实排骨汤

材料:北芪(黄芪)60克,玉米2根,玉米须15克,芡实30克,排骨300克。


做法:玉米切段洗净,排骨焯水;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小火煲约一小时,调味即可。


点评:补中益气,补脾祛湿。尤其适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湿重体困、小便不利等人群。

健脾开胃饮

材料:党参15克,陈皮10克,炒山楂10克。


做法:所有材料加入300至400毫升的清水浸泡20分钟备用;药材与水一同倒入砂锅或养生壶中,烧开后再转小火继续煲至100~150毫升,即可出锅。


点评:益气健脾,消食开胃。

陈皮玫瑰花普洱茶

材料:陈皮10克、玫瑰花10克、生普洱适量。 


做法:将新会广陈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玫瑰花10克洗净,加上生普洱,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闷5~10分钟左右,隔渣后饮用。 


点评:健脾化痰、消食和胃、芳香解郁,尤其适合春节假期因暴饮暴食出现的胃肠壅滞、肥胖纳呆,痰湿和肝郁体质的人群。


重拾好状态

还要调整运动与睡眠

想要更快更好地甩掉“节后综合征”,以更好的身心状态回归工作生活中,除了改善饮食,还要注意运动、睡眠等方面的调整。


适当运动

建议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如轻快的步行、慢跑、舞蹈、伸展等,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胃口和心情也会调整到正常状态上来。但要注意尊重科学健身的规律,切忌盲目上强度。


保障睡眠

让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慢慢改善假期熬夜带来的身体负担,保障睡眠充足,还可适当选用一些有安神助眠功效的食药膳。


穴位按揉畅气机

适当按揉安眠穴,不但能镇静安神,还可改善颈部供血、醒神通络。作息颠倒的人,对安眠穴进行点揉、敲打或针灸、刮痧都能有良好效果。


另外,穴位按揉对春季养肝健脾祛湿也有所助益。消化不良最常见症状为腹胀、早饱感,多与气机阻滞相关,按揉足三里、中脘穴、内关穴各50~100次,能迅速缓解腹胀,促进胃肠道蠕动,同时可减轻呃逆、恶心欲呕感,还能改善排便。■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老人报】


推荐阅读

广东中医药
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