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精读丨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文化   2021-04-24 20:02  



李后主汇编


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闫晗


前段时间,有一句话在网上很流行:“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我很羡慕那些自信的人。但普通且自信的人并不多见(优秀却自卑的倒很多),我能联想起的就只有《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猪八戒入赘高老庄时,原本是变成一个壮汉的,后来不小心现了原形,高太公就嫌弃他,到处找人降妖。看到这里,不禁为八戒鸣不平:家私都是八戒挣出来的,这么能干,还被人家嫌太能吃,跟千里马一样,能吃才能干嘛。还有他被嫌弃的妖怪出身,这也是误会,他本是神仙。所以他真正被嫌弃的只有一样,长得难看。


那么,猪八戒跟随唐僧去取经后为什么懒得变好看呢?他会三十六变,变成美男子对他来说应该不难。用现代人的思维想,八戒选择不变,一种可能是他不接受对自己外貌的评价,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想让别人接受他现在的样子。


他原本是天蓬元帅,执掌天河八万水兵,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被贬下凡尘时,一不小心错投了猪胎,他也痛苦纠结过一阵子,但还是接受了现实。


人要接纳自己,除了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也要接纳经过一系列际遇后的样子。猪八戒就有这种能力。


从前有个故事,说亚瑟王被邻国伏兵抓获,对方让他回答一个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亚瑟王向女巫请教这个问题,女巫提出,回答问题的条件是,她要嫁给亚瑟王最高贵的圆桌武士之一,也就是亚瑟王最亲近的朋友——兰斯洛特。但兰斯洛特可以选择,女巫要么白天是丑陋的女巫,晚上是美女,要么白天是美女,晚上是丑陋的女巫。


兰斯洛特说:“既然女人最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来决定吧。”于是,女巫选择了白天和晚上都是美女的样子。


皆大欢喜的结局。女人总是愿意美丽的,即使那很辛苦。


由这个故事想到,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猪八戒来回答,他会怎么选呢?答案或许是:我愿意白天晚上都做一头自由自在的猪,掩饰对我来说太累。


他没有相貌焦虑,对世人的以貌取人也毫无心理包袱。他加入的取经团队中,颜值最高的是师父唐僧,他们师兄弟三人则半斤八两,模样都挺吓人,谁也别嫌弃谁。


在这个讲究包装的时代,我有时候很羡慕猪八戒的坦然与自信。


蒲松龄是一盏灯

罗振宇


有一天,作家贾行家问我,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哪一部。我说是《聊斋志异》。


我跟他开玩笑讲,我的青春期教育是通过《聊斋志异》完成的。一个书生,夜宿荒宅,接着,来了个美貌的女子,然后成就一段好事,开始一场传奇。这是一个不会追女生的大男孩最喜欢的故事类型。现在看来,《聊斋志异》对我的影响,确实超出其他书。


我通读过三遍《聊斋志异》。第一次是在大学一年级放寒假的时候。在南方那个又潮湿又阴冷的冬天,我披着一件厚厚的棉大衣,缩在被窝里读《聊斋志异》。读到兴奋的地方,我披衣而起,绕屋转圈。那种经常被点燃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是第一次那么完整地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我对文言文有不错的语感,其中至少有一半功劳来自读《聊斋志异》。


不过,这还不是我喜欢《聊斋志异》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蒲松龄这个人。


蒲松龄,字留仙,山东淄川人。十九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他就得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半个山东。蒲松龄起点很高,才气又大,年纪又轻,按照常理,只要努力,博个功名,考个举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科举时代有一句话,叫“场中莫论文”,考场成败有时候跟文才没啥关系,与运气关系很大。蒲松龄的运气就特别不好。此后的五十多年,他一直卡在秀才这个级别上。考了一辈子,再无所获。


蒲松龄一辈子的谋生之道,许多时候是在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虽然不能说多穷困潦倒,但是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因为教书的地方离家比较远,他虽然和妻子刘氏感情很好,但是一生也是聚少离多。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了《聊斋志异》。


你可能会说,这个故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啊。中国古代有才华的人,在官场不得意,这不是常态吗?杜甫有一句诗叫“文章憎命达”,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不好,这有什么稀奇的呢?


还是有点儿不一样。


其他的文人,即使在仕途上不顺利,但还是可以将文学创作的成就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的文学,诗和词,才是最受追捧的文体。写出好诗词,虽然不见得能当官,但在民间还是非常受尊敬的。李白诗名远播,连唐玄宗都要召见他。杜甫诗名远播,被剑南节度使严武关照,所以才有成都的杜甫草堂。就连柳永那样的填词高手,虽然当时词在文体上难登大雅之堂,但是皇帝也知道他,不是还让他“且去填词”吗?就算仕途不得志,但是柳永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的。一个文人只要有现实成就感,只要还能听得到身边传来的掌声,他的精神支柱就还在。


但是蒲松龄不同。如果你读过一遍《聊斋志异》,你就会被蒲松龄的用心震撼到。它里面的文章谋篇布局之巧妙、遣词造句之精当,再大的才子,也是要倾注毕生心血才能做到的。


你可以对比着看两本书,一本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的《子不语》,还有一本是大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是写狐鬼神仙故事的,名气也很大。但是,对比着着一看,就知道,它们和《聊斋志异》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看《聊斋志异》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一种吃惊的感觉。写小说,这种在当时看来这么不重要的事,但蒲松龄每次下笔时,都有一种凛凛的敬重感。一字不苟且,一笔不草率。他心里的读者,一定不是当世的人。


蒲松龄对标的人不是写小说的,也不是写诗词的,他对标的是司马迁。《聊斋志异》中许多篇小说最后的那一段“异史氏曰”,也是借鉴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其实,这两个人都以一人之力,创立了一种文体。更重要的是,在创作的时候,他们都极其孤独,都是一个人,没有知音,以一杆笔面对千秋万代,都花了一生的心血,著作都篇幅巨大,都是在写的时候不知道它能不能流传下去。但是,他们都写了。


借用司马迁的那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要是不发这么大的愿,很难想象,蒲松龄能够坚持下去。


如果对标到司马迁,就更能看出蒲松龄的非同寻常。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孤愤之作,他被汉武帝施了宮刑之后,身受奇耻大辱,一腔孤愤没处宣泄,全部扑到了写《史记》上面。


但是蒲松龄的一生,并不曾面对这样的绝境。他的人生一直有很多可能性。对科举这条路,他一辈子也没有彻底放弃。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刘氏劝他,算了吧,别考了。他还问刘氏,难道你不想做夫人吗?现在有记录的,蒲松龄是考到了七十多岁,一直考到走不动路为止。


作为一个在乡间很受尊敬的读书人,蒲松龄对于社会事务也非常尽心。他写过《农桑经》,传播农业知识:编过《药崇书》,讲解医药养生;还编过《日用俗字》《婚嫁全书》,向村民普及文化。他平时还为老百姓写过很多状子,参加救灾救荒。到七十岁时,他还上书检举贪官。


回看蒲松龄的一生,十九岁春风得意,然后一路高开低走,以世俗的眼光看,他没有什么成就。如果换成一般人,心态早就崩溃了。但是蒲松龄没有,还是那么认真,对每件事都认真,下笔时的每一个字都认真。认真到就像他已经知道,这部《聊斋志异》在后世一定会光芒万丈一样。


我从十几岁开始读《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直是我的一盏灯。认真做平凡的事,就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样。认真过短暂世俗的生活,就像面对千秋万代一样。如此,再普通的人生,也能够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大学时,有一次,我偶然读到蒲松龄的一句诗,当时就流泪了。那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与他恩爱了一辈子的妻子刘氏先他而去。他来到亡妻的墓前:“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叩不一应,泪下如流泉。”我想喊你的名字,听到你的回答;我分开墓前的杂草坐下来,想跟你说说心里的苦楚。但是,我怎么敲你的墓碑,你也不回答,我的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天人相隔带来的巨大悲伤。也是第一次知道,一个人的一生,不只是这一世,你还可以超出自己的生命大限,向亲人、向后世诉说——无论小声地倾诉,还是大声地呼喊。就算对方听不见,你还是有了属于自己深情的一生。


阅读的陪伴最温情

丁德良


爱上阅读,各有各的因由,各有各的精彩。阅读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文明之虹。


先哲有言:“人有知学,则有力矣”。阅读是秉心之烛火,去探访古今智者仁人的精神空间。依靠阅读,我们可以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领略更辽阔、更深邃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人类的思想足迹有多远,阅读的空间就有多广;人类的精神维度有多丰富,阅读的世界就有多瑰丽。有书做伴,生命便不会失色暗淡;有书壮怀,灵魂便不会孤寂渺小。每个人的精神成长,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仿佛一场登山,需要阅读这根登山杖的助力。阅读,塑造了我们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也构筑起一个社会更加绚烂的精神胜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阅读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阅读往圣哲思,心灵深处不觉增添了参悟世界的思想之力;阅读唐诗宋词,胸中悄然生发俯仰天地的文化豪情;阅读红色经典,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心中自然涌起蹈厉抗争的斗争气概和为国为民的奋斗热情。各类经典著作浓缩了历史的精华、文明的智慧,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口齿生香,思想和心志也会充满澎湃能量。


阅读是有情怀的文化体验,是有温度的精神旅行。无论世事怎么变化、人生如何起伏,阅读都是我们最好的陪伴。窗前灯下,一段段暖心的故事,湿润了多少儿童的双眸;大山深处,一册册趣味无限的绘本,带给多少学子以情感和美感的启迪;晚高峰的地铁里,手机中的网络文学,治愈了多少上班族的疲乏困倦;医院的病榻前,一卷卷直击心灵的人文经典,让多少病患舒展开紧锁的眉头。世间万物往往纷纭不定,人生在世难免起起落落,而阅读的陪伴最恒久也最温情。人们总能在阅读中得到慰藉和滋养,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


李大钊提出过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书是沟通古今的纽带、交流文明的津梁。古今多少梦想与奇迹、伟业与壮举、荣耀与辉煌,都成为了历史、写进了书册,成为点亮心中梦想的星星之火,化作驱散严寒的浩荡长风,激发从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动能。思接千载、情通古今,经典以其通达启迪了我们的思想,以其至善滋养了我们的心境,以其壮丽充盈了我们的精神,以其厚重丰富了我们的灵魂。阅读经典,赋予我们更加豁达睿智、自信从容的奋斗姿态,为我们注入更加笃定刚毅、雄浑强健的前行之力。


阅读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梦想的启示、希望的播撒;是思想的觉醒、精神的刷新,更是文明的接力、文脉的传承。因为阅读,我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因为阅读,人类不断创造更美的世界。(2021.04.23《人民日报》)


为了持续看到推送

请加星或点“看”

作文研究
每天几分钟,作文变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