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写作指导

文化   2024-06-04 19:25   湖北  


1阅读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漫画作文需要整体把握漫画内容,关注画面的细节及其夸张部分,尤其是品味画面中的文字信息,体会文字信息中的深层含义。画面中是一个在纷飞的碎片中低头迈步前行的人,身形因为碎片而模糊,文字信息为“谁又不是/一边破碎/一边前行”。


首先,根据画面精准明确概念及内涵,根据文字信息,“谁”在此是表任指,从画面一般会想到重点写人,其实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山川鸟兽,草木虫鱼,更可以是集体、国家。“破碎”的具体指向可以是理想、梦想的破灭,过去的消亡,可以是观念的颠覆等。“前行”可以是拼搏、奋斗、进取,也可以是蜕变、成长、成熟;可以是逆流而上,亦可顺势而为,象征着一切往前走的历程。


其次,学会由表及里,追因溯源:追问“破碎”的原因,即“为何破碎”,一般源于失败、挫折或者是前行中遇到的所有的痛苦。


最后,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破碎”与“前行”是同时发生,共生共存。可以探讨前行和挫折的关系,分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重构,学会在破碎中发掘自己的价值,悦纳自己,成就自己。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这车好漂亮”“红旗车,国产的”……中美元首会晤期间有关红旗汽车的互动,一直高挂在社交网络的热搜上。作为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红旗汽车代表着中国制造和自主创新的成果,体现了以中国汽车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全球竞争力。


材料二: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大大提升,不再唯“洋”是举。“中国文化”“历史国风”逐渐成为彰显个性的符号。


学校即将举行“我看国货(或国潮)”的主题征文活动。请你以学生身份,参与征文。要求结合材料,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为多则材料写作。首先,认真审读两则材料:材料一为“热点事件+观点”模式,从中我们了解到,红旗汽车体现了中国制造和自主创新的成果,以及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全球竞争力;材料二则指出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大大提升。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将“国货”和“国潮”作为切入点,探讨年轻人对国货和国潮的态度和认同,以及国货和国潮在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中的作用。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从红旗汽车与中国文化、历史国风的结合,红旗汽车的发展历程和自主创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现象,探讨年轻一代对国货和国潮的态度和认同。当然,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年轻一代在国货和国潮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失”。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现象类作文题,与青年人当下的生活体验有关。“附近”既可指地理空间上不远的地方,也可指心灵距离等虚化空间上不远的地方。材料中列举了三类“附近”,既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菜市场,也有血浓于水的父母,还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关乎物质存在,更关乎内在精神。所谓“附近的消失”,是人们对“附近”的感觉、了解、认知等主观体验的缺失,而不是“附近”在客观事实上的消失。此类“附近的消失”比比皆是,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感悟和思考写出对“附近的消失”现象的特有认识。


作为一种现象,“附近的消失”产生的原因需要进行多方位分析。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理应正确看待,既不可一味迎合,也不必断然否定,关键是要去粗存精,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隐忧探寻应对之策。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参考以下立意角度:


1.对“附近的消失”进行追因分析;


2.着重分析“附近的消失”的危害和影响等;


3.探寻应对“附近的消失”的对策。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人类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


材料中“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曾听到这么一种说法,青少年现在一周接收的信息量等于1975年时一年接收的总量,信息过载已经是时代病症之一。对此,杰罗姆·布鲁纳提出要“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超越”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切方式。区别于文档软件对信息的剪切、粘贴、格式化,我们的“超越”应该有理性的拓展探究,应该有感性的合拍共情。换句话说,就是延展信息的广度,挖掘信息的深度,感知信息的温度。这样才能超越信息“其然”,抵达其“所以然”。再延伸开,是否还有其他“度”可以拿来分析,例如速度、密度、高度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请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话语现象,结合下面《论语》中的三句话的重要内涵,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


①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②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③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写作指导


这道文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主体材料由《论语》的三则语录构成:第一则语录核心词是“道听而途说”,表明观点,强调道听途说不可取,也就是说,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我们要审慎对待;第二则的核心词是“察”,点出误区,即面对外界信息,不应该被他人好恶左右,要认真省察;第三则的核心词是“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 ”,提出具体做法,即不以主观意识妄断客观现实。写作时,我们要紧扣核心词,围绕“自媒体时代,面对信息的纷繁芜杂,我们应该如何加以摄取和表达”这一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度论说。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构筑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最广阔的聚居社区。《人民日报》在评论网上“新集体生活”时说,塑造“新集体生活”的一条重要规则是“有话好好说”。其实,不仅仅是在网络平台上、日常生活中,好好说话也体现着一种交流的姿态,通过自律、开放、包容的表达,更好地促进理解、沟通。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所说的“交流的姿态”,可以针对“新集体生活”中提升媒介素养而言,也可以指向现实中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材料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引导考生思辨“交流的姿态”的内涵、意义及相关问题,激励青年健康成长。“通过自律、开放、包容的表达,更好地促进理解、沟通”,这句话提示了“交流的姿态”的样貌和所能达到的效果。可以写在信息时代,对信息选择、理解、质疑、创造能力的认识,倡导提升个人素养,做到理性表达;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交流的姿态”,阐明在人际交往中“有话好好说”,与开放、包容的心态紧密相关;也可以通过反思一些不良的“交流的姿态”,强调应走出误区,学会理性自律、包容和谐地交流。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00后”从小生长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说是“网络原住民”。相对而言,年长者则是“网络移民”,尤其是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人,他们大都因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举步维艰。


怎样才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呢?作为新时代青年,请就上述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包含三句话:第一句指出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第二句指出“00后”是“网络原住民”,使用网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三句强调年长者因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举步维艰。写作任务是阐述怎样才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


考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求考生代表“00后”发表看法,应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认识和思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青年重任在肩,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老年人解决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


参考立意


1.理解和关爱,从“我”做起。


2.凝聚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帮助老年人走出“数字鸿沟”困境。


3.反思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探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协调性。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今,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有人说,现在人工智能这么发达,享受便利就好了,我们没必要再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知识了。有人说,人工智能虽然带来很多便利,但也可能导致部分职业失业。也有人说,我要以创新精神投身于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服务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第一句总括了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接着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看法。提示语框定了写作的议论文文体。驳论文是不错的选择。第一种看法只见人工智能之利,不见其弊,甚至生出“躺平”的错误思想,无责任担当。第二种看法辩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利与弊,青年的角色意识不够明显。第三种看法格局大,眼界高,理解科学精神,创新融入时代。


参考立意:1.善用人工智能之笔,助力谱写时代华章;2.以学习知识为基,促智能时代发展;3.乘人工智能之舟,搏时代发展之浪;4.学习本领以自强,立足时代展锋芒;5.携青春奋发之心,立人工智能之潮。


作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有:1.脱离材料,不谈“人工智能”,只谈“科技”,犯偷换概念的错误;2.文中没“我”,通篇谈“科技创新”,属于偏题。3.只谈“学习知识”,不提“人工智能”,脱离时代背景。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不乏好东西;美丽的物什,美好的情感;至善的道,最真的理……东野圭吾在《新参者》中说:“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但也有人说:“好东西是经不起糟蹋的。”


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见解。


写作指导


材料首先启发我们“好东西”就是身边或世间具有“美、善、真”属性的人或物或精神或道理。接着,东野圭吾的名句“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即好东西可以长存可以永恒。这一论断性的语句直接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思考“好东西”的价值。比如美好的物什会承载匠人的奇思妙想,美好的情感会自带温度和光芒,会成为人生度过庸常甚至痛苦的精神给养。而那些至善的道、最真的理,更会凝聚苦苦求索的人一心向真、九死不悔的毅力和决心。所以,“不会消亡”的不是实指物或人这些具象,而是指美好事物身上凝聚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或精神力量。接着,“好东西是经不起糟蹋”的这个论断,显而易见,是在提示读者思考“如何对待世间的好东西”。既然是经不起糟蹋的,那就应该是珍惜保护、传承发展的。至此,就完成了对如何让对待世间“好东西”的解读与思考。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有些水稻田里没有水,其实,这是农民种植水稻的一种方式——水稻烤田,即将稻田里的水放干,让太阳炙烤。炙烤过的水稻不仅没有死,反而更加茁壮成长,生命力更加旺盛。原因是它们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炙烤”。在这些“炙烤”中,可以烤出强健的体魄、优秀的品格、坚强的毅力、生活的自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水稻烤田”是水稻种植丰收的一种手段,经过蒸烤稻田,使稻子更加茁壮成长,这是水稻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由物及人,“做人更要‘烤’”,也就是说做人要经历各种困难、挫折、磨难等考验,“烤出强健的体魄、优秀的品格、坚强的毅力、生活的自信……”这是人经过炙烤的结果。这就提示考生要写生活中的种种挫折、磨难、痛苦,以及它们能够带给我们的成长和益处等,也可深入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你是怎样看待或面对“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多材料组合作文题,如何审题立意?简言之,12个字“抓准核心,理清关系,准确表述”。


抓准核心:阅读完材料,不难筛选出核心词语——在途中、佳景、诱惑、心无旁骛等。当然,还要对这些核心词语予以准确理解,厘清它们的内涵。


理清关系:“佳景”与“途”什么关系?“诱惑”与“途”什么关系?“景”与“心”什么关系?这几个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要想明白,想透彻,这是重中之重。


准确表述:上面仅仅完成了“想明白”的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写得准”,即用文字全面、准确地写出来。


推荐立意:1.全面理解材料,形成综合性立意。2.以某一则主体材料为主,兼顾其他材料,形成立意。3.从某一则材料切入,形成立意。相对而言,“综合性立意”质量更高,也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普鲁塔克曾提到一艘“忒修斯之船”,它可在海上航行几百年——通过不间断地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忒修斯之船”?还是说它已成为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它在什么时候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这些问题适用于很多事物:比如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河水,屡变校址不存旧貌的学校,生死更迭的家族,数易成员的乐队……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虽来自哲学史上的忒修斯之悖论,但实则是对自我本质的思考。


首先,当然是“我”。问题是在不断的“变”之中,“不变”的是什么。除了忒修斯之船的例子,命题人又给了几个材料帮助思考:奔流到海的河水,水体在“变”,但河道相对稳定;旧貌不存学校的如西南联大,校址在“变”,但“不变”的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生死更迭的家族,生命在更替,但家族血脉、家族记忆或是家风家训依然传承;数易成员的乐队,队员在“变”,但乐队的精神力量“不变”等。这些始终“不变”的东西就是延续它们内在的本质。


其次,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物。对于很多人来说,“忒修斯之船”、自己及周围一切都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每一刻都在成为“非我”;如此,才会有“旧我”的否定,成长为更强大的“新我”。生命本身,就意味着自我否定,不仅仅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也需要守正创新、开新破旧,这样才能在发展中开新局,变局中谋新机。


综上,无论是“自我”本真还是“非我”发展,无论是守正求“真”还是主动求“变”,都值得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中有两个句子,句首的“陌生”与“熟悉”不止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心理,一种思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可以理解为“陌生的事实阻碍我们认识陌生事物”,可以理解为“对陌生事物的畏惧心理阻碍我们认识新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局限思维导致我们无视新事物”。同理,“熟悉阻止我们理解熟悉的事物”中第一个“熟悉”可以理解为“熟悉的事实”“麻木的心理”“惯性思维、固化思维”等。层层剖析对写作的条理性与层次性有很大帮助。


完成对材料关键词的诠释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即为什么会对陌生事物产生畏惧心理、局限思维,为什么会对熟悉事物产生麻木心理和固化思维?这些现象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两种思维有何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对看似不同的两个问题的探究能否聚焦到同一个核心点上?比如畏惧心理本质上是源于局限思维,麻木心理也是缘于固化思维。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审美疲劳、思维定势。而打破思维的局限与固化,就需要开放思维、创新思维,需要我们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在陌生的领域开拓新视野,在熟悉的领域创造新活力。如此,文章的框架便水落石出了。


参考立意:破旧立新,探索无限;警惕思维局限,永保创新热情……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说服一个人,不仅能捍卫自己的观点,也能扩大自己的世界。”


也有人说:“人最应该培养的能力,其实不是说服力,而是被说服的能力。不能被说服很可能会丢掉整个世界。”


对于“说服与被说服”,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二元关系的观点型材料作文题。第一段材料强调的是“说服”的重要性,第二段强调的是“被说服”的重要性。除了“说服”与“被说服”,材料还暗含了一个关键词——“世界”。“说服”与“被说服”并非对立关系,可以统一,文章立意可以综合二者,体现思辨性。但第二段材料“不能被说服很可能会丢掉整个世界”一句,可见,失去被说服的能力,后果会更严重。命题者更倾向考生侧重从培养被说服的能力的角度着手。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培养被说服的能力,让我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倾听他人意见,能使我们客观辨析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而这,恰好是强调个性张扬、展现自我的大多数人欠缺的能力。当然,不管是二者并重,还是权衡之后侧重某一方,立意不分高下。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其实,不单单食品具有保质期,我们的友情、爱情、精神、品质、人生……也具有保质期。只是有的保质期短,有的保质期长,有的永远不会变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引出写作对象:保质期;第二句话由实到虚,由物及人,写保质期引发人们更多相关的联想;第三句话说了保质期的保质时效:有长有短,涉及时间这一维度。因此本次作文的核心关键词就是“保质期”与“时效”。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只有信念不移,初心不改,使命不渝,才能常境不怠,顺境不矜,逆境不馁,迈好人生每一步,让人生“无限保质”,让生命熠熠生辉。保质才有价值。


作文时学生应抓材料关键词“保质期”,再注意立意要结合“时效”。不可只谈“保质期”,结合“时效”来谈,才可算是切合题意。至于“时效”,学生不一定总结得出,抓住其中之一即可。


至于材料结尾“有的永远不会变质”这句,这个不变、永恒,决不是材料的核心,它只是保质期的时效之一。因此作文时绝不能抛开保质期,只谈永恒,只谈不变。


另外注意题目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有了更多有关“保质期”的联想,不能仅限于友情、爱情、精神、品质、人生来写。作文时,学生当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也可以由此联想到青春、梦想、价值、道德等内容,由物及人,便有了新意,有了个性的解读。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引导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只有简约的一句话,指出人一生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没有观点句和有关作文思路的暗示,给了考生立意和布局广阔的发挥空间。三个核心概念的意思分别为:知足,知道满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知不足,知道自己不够完备的地方,知道自己的缺欠;不知足,不知道满足,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


三种心态无优劣之分,在不同的方面各有长短,就看人怎么去平衡、调整,以扬其长避其短。因此,可以立意为“平衡好三种心态”“调整好三种心态”“三种心态,应扬长避短”等等。写作时,这三种心态都要论述,不能只顾其一或其二。


在引导语中,“联想”指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相似、相反的人或事物,“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联想和思考”的结果就是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等等。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频频回头的人,没有远路可走。


也有人说:一个不回头的人,不仅走不了远路,甚至无路可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中的关键词:“回头”“不回头”“远路”。


“回头”可以指回顾走过的道路,审视过往,反思过去的得与失,总结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指被过去束缚,沉溺于过往,做事不果断、瞻前顾后;还可以指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困难往后退缩,恐惧害怕,畏首畏尾。


“不回头”可以指对过往不知反思,不懂总结,做事莽撞,一意孤行;也可以指不拘泥于过去的得与失,勇往直前,果断行事;还可以指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不逃避,不退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远路”可以指行事的成功,也可以指先行者、开拓者虽然失败但为后来人开辟新路奠定的基础,还可以指在原来基础上的每一次进步。


“回头”“不回头”是两种矛盾的状态,而“远路”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目的。本次写作只要理清“回头”“不回头”各自的对立面、相互的对立面,以及它们的统一性,能表达清楚即可。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化为自我的审视。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其实是一道二元作文题,极具思辨性,写作时不能只写对“他者的凝视”的体验或理解,也不能只写自我审视、自我评价的意义,更不能写成梦想的重要意义,或是脱离语境单纯写如何成为梦想中的自己。立意时,应当考虑如何正确对待“他者的凝视”,怎样借助“他者的凝视”来建立自我价值追求,树立更积极成熟的人生观。既要论证“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性,也要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考生可以有一定的角色身份意识,以及对时代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敏感与关注,在解读“他者的凝视”内涵时可以结合自身体验和当下的环境特点,从而使“如何看待自我”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立意参考:无畏凝视,成就自我;直面凝视,超越自我;在他人的凝视中正确认识自己,走好自己的路;他者的凝视也是一种鞭策,有助于突破自我。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短视频平台读书,诸如5分钟就能读完《红楼梦》的“高效率”短视频动辄获得百万高赞。有人对这一现象表示乐观,例如学者止庵就认为短视频平台降低了普通人接触文学的成本;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通过看短视频读书违背了阅读的本意,读者接受的是来自视频制作者的“二手”信息,缺少了思考的过程。


请以“短视频和书”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写作指导


结合短视频的特点与传统阅读方式进行比较,我们便可以挖掘读书短视频盛行的原因:


1.“短视频”的“短”降低了时间成本,契合了忙碌生活的人们对于高效收获知识的需求;


2.“短视频”的“视频”突破了单一的文字形式,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3.“短视频”由他人解读的特点又减少了我们与文学作品的隔阂,经过他人筛选、消化过后的解说往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搭建起通往文学作品的桥梁;


4.“短视频”的大量涌现又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角度,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部作品,丰富作品的内涵;


5.借助平台的算法逻辑,甚至可以精准推送关联的短视频,而弹幕、评论区等交互功能的存在也让阅读类短视频同时兼任社交功能,下沉了知识市场,加速知识传播……正如材料中学者止庵所说“短视频降低了普通人接触文学的成本”,它的种种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它,这些主观因素又和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蓬勃发展的创作者群体与平台、物质丰富之后势必爆发的精神需求等等客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当今读书类短视频繁荣的现状。


但是短视频的这些特点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1.“短”意味着有限的容量,无法深入探究名著的丰富内容与文字肌理;


2.“视频”提供了固化的形象,限制了读者想象与自我解读的空间;


3.他人解读的背后是他人的视野,这样局限的认知也会限制读者,特别是标签式的解读会形成读者对于名著的刻板印象;


4.短视频的大量解读中不乏反复的陈旧论调或互相矛盾的观点,搅乱着观看者、阅读者的思想;


5.平台算法为了提高用户黏性,刺激用户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将注意力从知识追求转移到娱乐性的追求上等。正如材料中有人反对的意见那样“违背了阅读的本意”。


材料中已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读者接受的是来自视频制作者的‘二手’信息,缺少了思考的过程”,短视频造成弊端的根本症结在于被让渡了的思考权与潜移默化之中被削弱的思考能力,而反观短视频能带来好处的基础也正在于面对短视频解读“二手”信息,读者仍然主动运用着筛选、判断、阅读、比较等一系列思维能力,所以只有我们充分发挥阅读能力,才能让短视频为我所用,避其弊端纳其好处。为传统阅读发声主动摒弃短视频的,分时段分阅读目的选取不同阅读媒介的,主动挖掘短视频潜力提升阅读能力的……这些都是不错的观点。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1916年。长期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16年3月,宝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


常言道,商道亦人道。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联想启示类材料作文。奔驰和宝马作为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互相竞争、彼此尊重,奔驰公司在宝马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发表的祝福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感谢竞争,竞争对手不是用来打击和对抗的,而是用来尊重和感谢的;第二,没有竞争的时代很孤独,是一枝独秀的寂寞,是不胜寒的苍凉。写作时可以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同时应注意紧扣材料提示的重点——互相竞争,彼此尊重,不断超越,互相成就。


写作任务提示我们“商道亦人道”,即要把这种商业中的竞争联想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的竞争中去,如体育竞技、学习竞争、专业较量等。


参考立意:1.竞争有利于发展进步;2.尊重竞争对手,成就彼此;3.欲成大事,须有胸怀气度。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明确提供了核心概念“屏蔽力”,审题难度不大。因此,想把这篇文章写得出彩,要在概念界定上下功夫。


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屏蔽力。屏蔽力是什么?材料已经说明——是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但除了“排除”这个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来思考,排除负面信息,不等同于排除全部信息,因此,屏蔽不是为了排除而排除,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而排除。也就是说,屏蔽力是一种排除负面信息干扰,实现理性选择与专注行动的能力。当然,“负面信息”的内涵也是多元的,既有外在的负面信息,也包括内在的不良情绪,这些都可以归为本题论述的范畴。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当下。


我们普通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同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一个悲观主义者。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在202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发人深省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乐观与悲观的关系,虽然题干强调乐观与悲观同样重要,但结合惯常思维不难发现,现实中人们大多是否定悲观主义的。但要写出个性,写得深刻,必须深入思考:悲观者为什么能够赢得当下?悲观者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悲观者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有哪些特质是乐观者所不及的?乐观者对于未来发展、悲观者对于当下发展的积极意义分别是什么?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如何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普通人身上?学习、生活、工作中该如何处理好乐观和悲观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体现出各人不同的思维水平,有助于学生在与自我对话中提升格局。


参考立意: 悲观行事,乐观做人;悲观让我们走得更稳,乐观使我们走得更远;怀悲观谨慎行事,持乐观坚定信心;处危持乐观之矛,居安操悲观之盾,矛盾交辉,耀人生大道。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时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刻度:1秒钟,电影放映24帧画面,猎豹在草原上飞奔28米,蜂鸟振动翅膀55次;1分钟,登山队员攀登珠峰顶峰58.3厘米,“复兴号”前进5833米,6000万元的货物完成进出口。时间创造无限可能,有人努力奔跑,用全力以赴的冲刺突破极限;有人砥砺前行,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辛勤耕耘。原本匀速流动的时间,正是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与坚守中,确定意义,体现价值,进而定义生命的精彩,定格历史的脉动。


上述材料能给你以启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定义时间和人生呢?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前半部分用具体实例强调时间的价值,后半部分对此进行评价,强调时间可以创造无限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个人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生命意义、历史脉动。


“我们该如何定义时间和人生呢?”简单地说,文章要聚焦于我们如何利用未来的时间,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或奋斗冲刺,或坚守不变,或在时间浪潮中奋勇搏击,或在历史长河里探寻意义……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西南大学园艺专业教授上课时分享“蝴蝶与花儿”的故事:喜欢一只蝴蝶,不要去追它,因为追不到,你应该去种花、种草,等到春暖花开,蝴蝶自然会飞回来。如果你喜欢的那一只没有飞回来,你已经有了花草和阳光雨露,会有其他蝴蝶飞过来。


阅读材料后,你对“蝴蝶与花”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中提到“蝴蝶与花”的故事,寓意“我若盛开,蝴蝶自来”。文题想要考生探讨的是如何处理人生中的追求和吸引的问题。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解读:


一、从提升自己,成就自我方面分析。当自己不够优秀时,不要好高骛远;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价值;提升自己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想要获得青睐,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青睐的人。


二、从吸引人才方面分析。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环境好、氛围好,优秀的人自然来投奔。


三、从人际交友方面分析。只有自己变得优秀,才会遇到更优秀的人;当自己的学识、品行、能力提高了,自然会有人乐于跟你交往。


四、从宏大主题方面分析。侧重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层面。


五、从逆向思维方面分析。鲜花盛开,蝴蝶不一定自来;酒香也怕巷子深,鲜花如果在角落里孤芳自赏,也不一定被人欣赏;有能力有特长却不发挥,成功也不会光顾你。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瓷器的发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其制瓷工艺繁琐复杂,尤以烧窑最为讲究技巧,有小火、中火和大火“三昧真火”之说。小火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根基阶段,窑工要添碳给风,才能排出杂质、提炼器胚;中火是窑内器物氧化和分解的阶段,窑工要判断时机,才能掌握火候、煅烧器型;大火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窑工要勤而不怠,才能久久为功、完美成器。


由瓷器烧制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总领材料,概述瓷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意义,展现中国智慧,凸显文化自信。这是从瓷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角度进行的宏观性提示,也是从一个侧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第二句明确写作方向,制瓷工艺中的“烧窑”技巧繁琐,其中以“三昧真火”为关键,即烧制过程中“火候”的把控。第三句具体阐述写作内容,对“三昧真火”的内涵作出精微的解释:“小火”处于根基阶段,强调要积极借助或创造条件,排除杂质,如此方能提炼器胚;“中火”的“氧化分解”暗示此时处于转变阶段,强调应抓住时机、掌握分寸,这样方能煅烧器型;“大火”是关键阶段,决定烧制的成败,强调要持之以恒、勤而不怠,做到这些方能完美成器。这是从烧制瓷器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三真火”在整个烧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应拿捏的尺度。


从写作的层面来看,材料关涉更为丰富的内容。纵观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各种事情其实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三昧真火”的道理。瓷器的烧制过程隐含着从提升自我到磨炼自我,再到成就自我的人生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既可以隐喻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可以指涉社会事务的存在与发展,还可以象征国家繁荣复兴的历程。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也带来了知识碎片化的现象,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阅读以上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写作本题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分别从“有人说”和“也有人认为”的角度展开立意、说理,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写作。


1. 赞同信息化技术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立意。可列举适切性、典型性、代表性的事实展开析理论证。如人们在筛选中主动接受了有效知识,而被排查的知识已显现出其无用,即人们在一定的自主思考中与判断下对其的辩驳亦加深了对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丰富了个体的精神家园。


2. 持有信息技术带来知识碎片化的现象,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的观点。根据近年来的一系列调查显示,广受欢迎的APP 中以QQ、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娱乐软件压倒性的超过了新闻类、阅读类的软件。不少人自以为正通过泛滥的碎片化阅读了解着这个世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面对碎片化知识,要么是不屑一顾,要么是“一言即过,我何与也?”偶尔能寻到一些有用东西,也只是收藏了事,最多向朋友们炫耀自己的“博学”,可见这种碎片化阅读是多么要不得。


 3. 能够对二者观点兼而有之、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论述阐释。既不能完全认为信息化技术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也不能全盘赞同信息技术带来知识碎片化的现象,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的主张。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到中国题材的迪斯尼动画电影、BBC推出的《杜甫》专题纪录片、德国电视剧中提及“庄周梦蝶”,以及法国动画中加入说中国话的桥段,中国观众普遍会觉得惊奇,甚至在网上热议;对在中国影视剧中频繁出现西方流行文化或日本动漫元素、“美剧迷”“韩剧粉”群体不断壮大,中国观众则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对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有两个事实层面的表述:一个是外国影视作品中有中国题材、中国语言,一个是中国影视剧中有外国的文化原料、文化痕迹,这两个是事实。然后在态度层面也有一组相应的对比的态度:一是中国观众对外国影视作品中的“中国风”表示惊奇,一是中国观众对本土作品中的外国元素习以为常,这是对比的态度。


事实层面和态度层面的表述均不含褒贬,而是重在引导、引发考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审题立意立足于这两个层面都应视为切题。例如:从“文化输出”层面,可以写“文化交流与碰撞”“文化自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从“文化输入”层面,可以写“文化输入应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警惕文化入侵”等。从对待中外文化态度层面,可以写“中国人要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文化多样性中不失自我”等。立足材料的这两个层面,就其中某一点去谈也可以,不强求一定要将两个层面综合起来阐述。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虞世南《蝉》中有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江仙·柳絮》中有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虞世南、曹雪芹的诗句启示我们思考“‘自远’与‘借力’”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诗歌材料型审题要求我们立足诗歌理解,挖掘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可以尝试这几种方法:


1.意象分析法。虞世南诗中主要意象是蝉,这个蝉声音传播得很远,因为他“居高”。这里的“居高”是“位于高处”,但与曹诗相比,貌似也是“借力”——借助树的高度。但不同于曹诗中的“柳絮”需要借助风力才能“上青云”,蝉是活物,是主动飞到高处的,掌握自由的主动权,而柳絮只能被动地被吹到天上。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自远”是优于“借力”的。毕竟好风可遇不可求,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知人论世法。虞世南敢高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是纯粹的道德俯视,而是出于自身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这位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高人,曾是前朝无名之辈,却最终凭借他卓越的才华与德行赢得美名,可见文人风骨是何等可贵;曹诗中的薛宝钗作为封建社会一介女子,只能凭借出身、美貌、关系来求得一席之地,实属无奈。“借力”之道体现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智慧。


3.古为今用法。在普通人皆可成才却容易困于名利、流于浮躁的今天,虞世南的经历为新时代青年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一种名为“风骨”的精神堡垒。在前行的路上,我们要善于借力,更要靠自己的实力取得“借力”与否的自由权,做一个有尊严有温度的“人”。


参考立意:自远方能更远;善假于物前,先做个君子;自远起步,借力飞行……



2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传统的煮茶,贵在火候调和,火候把握适度了,滋味也就深了。马拉松比赛,贵在呼吸、速度等各种因素的科学调适,行稳方能致远。


但是,吐鲁番的葡萄因经历了极限的光照和巨大的昼夜温差,才成为饱满味甜的珍品。翡翠因经历了地壳运动的极限高压,才拥有了价值连城的美誉。


对于“适度”与“极限”,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型材料作文。行文前,应先明确材料的多重含义:其一,通过煮茶与马拉松比赛为例来强调只有适度,条件都合适,才能行稳而致远;其二,通过葡萄与翡翠为例来强调唯有挑战极限,才能铸就经典。“适度”与“极限”在论证时,缺一不可,也不能有所褒贬。只有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才能有所作为。另外,根据要求,应结合“人生与社会的实际”,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彰显个性化的见解与思辨性的思考。


参考立意:1.拥抱适度,挑战极限;2.以适度调和,凭极限超越;3.以适度致远,以极限成就……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其基本手法中的“雕”与“塑”是两个恰好相反的过程。“雕”是做减法,通过剔除材料中的某些部分来实现造型;“塑”是做加法,通过把材料叠加在一起来完成作品。有人说,每块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只要减掉它多余的部分;也有人说,每块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只要给它加上合适的部分。雕塑是这样,做人做事也是这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部分由四句话组成。前三句话按照总分的关系,辩证地阐释了“雕”“塑”“加”“减”的关系。第一句话指出“雕塑”分为“雕”和“塑”,点明二者是“相反”的关系。第二句话详细说明“相反”过程的内涵:“雕”是“剔除”,做减法;“塑”是“叠加”,做加法。第三句话具体阐释“每块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条件:“剔除”“多余的部分”;“叠加”“合适的部分”,这就是说“雕”和“塑”既是对立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第四句话将“雕塑”蕴含的道理引申到“做人做事”上来,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雕”与“减”可以理解为,做人,要去除掉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做事,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塑”与“加”可以理解为,做人,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做事,要采用先进、恰当的研究方法,清晰、缜密的技术路线,合理、科学的工作方案。


参考立意


1.用好加减法,扬帆济沧海(万材皆可塑,加减见真章);


2.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增加有益营养,减去有害东西;


3.人要不断增加正能量的东西,减除负价值的成分;


4.加所该加,减所必减——人生的营养不能单靠个人喜好定夺;


5.加法让我们成长,减法让我们成熟。

作文研究
每天几分钟,作文变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