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范畴中,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两种常见且备受关注的病症。哮喘以气道炎症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症状表现多样,如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等,其发作程度和频率因人而异,常在夜间或凌晨加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COPD 则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主要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因素引起,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患者常伴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了解这两种疾病的诊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有效管理和健康恢复至关重要。
哮喘的诊疗要点
1.1 疾病特征与发病机制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气道炎症是哮喘的核心病理特征,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浸润气道,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即气道对各种刺激(如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过度敏感,引发支气管收缩和气流受限。这种炎症反应可导致气道上皮损伤、黏液分泌增加、平滑肌增生肥厚等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气道狭窄。哮喘症状具有多变性,可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发作,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仅在特定季节或接触特定过敏原时出现轻微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1.2 诊断依据与病情评估
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病史、肺功能检查(如用力呼气量第一秒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₁%]、呼气峰流速 [PEF] 等)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结果。此外,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通常从症状发作频率(如白天喘息发作次数、夜间因哮喘症状觉醒次数)、活动受限程度、急救药物使用频率以及肺功能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若患者在过去 4 周内白天喘息发作超过 2 次 / 周,或夜间因哮喘症状觉醒,或每周使用急救药物超过 2 次,或因哮喘活动受限,则提示哮喘控制不佳。根据这些评估标准,哮喘可分为控制良好、部分控制和未控制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治疗策略。
1.3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哮喘的良好控制,减少发作次数,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未来风险(如肺功能下降、并发症发生等)。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ICS 是哮喘治疗的基石,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通过吸入给药,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例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长期规律使用可显著改善哮喘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β₂受体激动剂:可分为短效 β₂受体激动剂(SABA)和长效 β₂受体激动剂(LABA)。SABA 如沙丁胺醇,起效迅速,能快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支气管痉挛症状,是急救治疗的常用药物。LABA 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与 ICS 联合使用,可增强支气管舒张作用,提高哮喘控制效果,适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联合制剂:ICS 与 LABA 的固定复方制剂(如布地奈德 / 福莫特罗、氟替卡松 / 沙美特罗等)在哮喘治疗中应用广泛。这种复方制剂既能发挥 ICS 的抗炎作用,又能增强 LABA 的支气管舒张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药物使用种类和次数。
其他药物:如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茶碱类药物(氨茶碱、多索茶碱等)、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等)以及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美泊利单抗等)。白三烯调节剂可抑制白三烯介导的炎症反应,适用于轻度哮喘或作为 ICS 的辅助治疗药物;茶碱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但由于其治疗窗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相对受限;抗胆碱能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胆碱能受体,减少气道黏液分泌,舒张气道平滑肌,常与 β₂受体激动剂联合用于哮喘治疗;生物制剂则主要用于重度哮喘或难治性哮喘患者,通过靶向特定的炎症介质或细胞因子(如 IgE、IL - 5 等),发挥精准治疗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要点
2.1 疾病特征与发病机制
COPD 的主要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其发病与长期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如吸烟烟雾、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引起的气道和肺泡异常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炎症导致气道壁增厚、管腔狭窄、肺泡破坏、弹性纤维减少,进而造成气体交换障碍,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COPD 患者的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趋势,且这种下降通常不可逆。患者常伴有慢性咳嗽、咳痰,病情加重时可出现气短、喘息、呼吸困难加剧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此外,COPD 还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抑郁等,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
2.2 诊断依据与病情分级
COPD 的诊断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FEV₁/FVC 比值 < 0.7(FEV₁为用力呼气量第一秒,FVC 为用力肺活量)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危险因素暴露史(如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等)进行综合判断。根据患者的 FEV₁占预计值百分比、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急性加重风险等因素,COPD 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轻度 COPD 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咳嗽、咳痰症状,肺功能受损相对较轻;而重度和极重度患者则常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严重,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且急性加重风险较高。
2.3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COPD 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以及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戒烟等综合措施。
支气管舒张剂:是 COPD 治疗的核心药物,包括 β₂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福莫特罗等)、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以及 β₂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的复方制剂(如乌美溴铵 / 维兰特罗)。这些药物通过舒张气道平滑肌,改善气流受限,缓解呼吸困难症状。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可按需用于缓解症状,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则适用于长期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改善肺功能。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对于重度和极重度 COPD 患者,或伴有频繁急性加重(≥2 次 / 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00 个 /μl)的患者,在支气管舒张剂基础上加用 ICS 可能有益。ICS 可减轻气道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肺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需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磷酸二酯酶 - 4 抑制剂:如罗氟司特,可用于重度 COPD 患者的维持治疗,尤其是存在慢性支气管炎、频繁急性加重且 FEV₁% 预计值较低的患者。它能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 - 4 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释放,改善肺功能,但可能会引起腹泻、体重减轻等不良反应。
其他治疗: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 [PaO₂]≤55mmHg 或伴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 COPD 患者至关重要,可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康复治疗(如呼吸肌锻炼、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等)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戒烟是 COPD 治疗的基础,能有效减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处方趋势
3.1 哮喘药物处方趋势
在哮喘治疗药物中,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的处方量近年来持续增加,已超过 β₂受体激动剂,成为哮喘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类别。这主要得益于 ICS 在减轻气道炎症、改善哮喘控制方面的显著效果。同时,ICS 与 LABA 的复方制剂处方量也呈上升趋势,这种复方制剂的优势在于能同时针对哮喘的炎症和支气管痉挛两个主要病理环节,提高治疗效果,且使用方便,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β₂受体激动剂中,SABA 常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急救治疗,其处方量相对稳定;而 LABA 由于存在单独使用增加哮喘死亡风险的担忧(尽管与 ICS 联合使用时风险未增加),其单方制剂处方量逐渐减少,更多地以复方制剂形式应用于临床。此外,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其他药物在哮喘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但处方量相对较少。
3.2 COPD 药物处方趋势
对于 COPD,长效胆碱能受体拮抗剂(LAMA)和 β₂受体激动剂(LABA)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尤其是两者的复方制剂应用日益广泛。这是因为 COPD 患者常存在持续性气流受限,需要长期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来改善症状,而 LAMA 和 LABA 的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支气管舒张效果。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在 COPD 治疗中的应用相对较为谨慎,仅在特定情况下(如重度且伴有频繁急性加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才考虑使用,且处方量相对较少,这是由于 ICS 在 COPD 患者中可能增加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磷酸二酯酶 - 4 抑制剂(如罗氟司特)在 COPD 治疗中的处方量近年来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其疗效相对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都是呼吸系统疾病,但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上存在诸多不同。通过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合理选择药物、定期评估病情以及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如戒烟、康复治疗等),可以有效控制这两种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这两种疾病的特点,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并执行最佳的治疗计划,以实现疾病的良好管理和患者的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