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情绪、血管与认知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第六轮)

学术   2024-09-20 09:21   北京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4年《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情绪、血管与认知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














培训班介绍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指示精神,我们责无旁贷。


在同道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情绪、血管与认知继续教育学习班》,定于2024年9月20-22日在北京商务会馆举行,20日全天报到,21日全天授课,22日撤离。


这次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内容将由奋战在临床一线的临床专家联合基础理论专家倾情讲授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新理念。由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联盟联合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和宣武医院教育处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联合主办。授课专家或者主持人分别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北京老年医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


在这次培训班上,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彪教授首先致辞,将预祝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培训班主持人有五位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孙永安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韩璎教授、樊春秋教授、左秀美教授、林华教授。


本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内容丰富,涉及神经科学领域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的诊断治疗,除了单抗药的突破之外,在非药物物理治疗方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干预方式,比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功能磁共振引导下的神经调控AD治疗新进展等。


本次培训班重点向广大同道介绍AD、PD诊疗新进展之外,还将解析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比如急性脑血管病,以及神经科常见症状,比如头晕、焦虑状态、发作性症状的鉴别诊断与规范治疗最新进展;除了常见症状诊治的详细讲解之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疑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比如朊蛋白病系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下面是本期继教班的内容提要(后附课表):


臧玉峰——fMRI引导下精准定位的经颅磁刺激治疗新进展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无创脑调控技术对于AD的治疗显示了较好的前景,其中,经颅磁刺激(TMS)无创、可以精准定位(约5mm)、并且在某些疾病有明确疗效。TMS治疗AD,报道还比较少,疗效差异比较大,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是如何对患者的异常脑活动定位,从而引导精准定位TMS治疗。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不需要注射任何药物,兼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设备比较普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荟萃分析发现早期AD后扣带回低频振幅减低,这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部位非常吻合。对AD异常脑活动进行个体化精准定位TMS治疗,有望改善症状、延缓其病情的发展。


韩璎——2024年《修订版AD诊断与分期标准》开启AD早期精准诊断新时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韩璎教授


2024627AD协会工作组发表在AD界顶级期刊《ADJ》上的《修订版AD诊断与分期标准》与以往任何一版的AD指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根据核心标记物不同程度的组合对AD进行了详细的标记物分期,并且标记物分期结合了症状分期后的综合诊断,对于病情分析临床指导意义重大。无论前期的临床基础如何,听懂了本课后,你就是AD专家了!跟AD相关的全部诊断,你都了解每一种诊断的临床意义。


马敬红——帕金森病治疗临床实用相关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马敬红教授


帕金森病(PD)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药物治疗如何选择?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美多芭好?剂量如何起步?什么是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如何应对?且听马敬红教授细细的精彩讲解。


左秀美——朊蛋白病诊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左秀美教授


本次授课介绍了朊蛋白病的诊疗及进展,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致病因子是传染性的朊蛋白。克雅氏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病程短,病死率高,几乎为100%,其中散发性克雅氏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快速进展性痴呆,可以出现特征性的肌阵挛,可伴失语、皮质盲、帕金森样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晚期患者二便失禁、无动性缄默、昏迷或去皮质强直,本病无有效治疗,一般多死于感染,心衰等。患者头颅核磁DWI成像可见“花边征”,也可以出现双侧基底节区的异常高信号;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但特异性较低;脑电图可见特异性周期性同步放电,出现双相/三相周期性复合波;对家族性克雅氏病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患者携带朊蛋白基因变异;脑活检病理学检查可发现海绵状态和致病性的朊蛋白;目前最可靠的检测手段是实时震动诱导转化(RT-QuIC),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高,可以检测鼻粘膜、脑脊液和皮肤,为CJD患者死亡前确诊提供了新方法。本次还介绍了少见的朊蛋白病类型,如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GSS综合征,库鲁(Kuru)病等,最后进行了朊蛋白病的病例分享。本次授课内容丰富,对朊蛋白病做了详细介绍,期待大家能够熟悉掌握该病的诊治流程。


樊春秋——头晕类疾病诊疗思路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樊春秋教授


眩晕类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因病因复杂,涉及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眼科和骨科等多个学科,导致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规范化眩晕诊治策略对于早期诊断和精准诊断眩晕类疾病至关重要。

规范化眩晕诊治包括采集病史、眩晕专科查体和前庭功能检查。

眩晕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五个方面,我们简化为PProvoke,诱因)、QQuality,性质)、RRadiate,伴随症状)、SSeverity,严重程度)和TTime,持续时间),同时包括既往史和家族史的采集。详尽和准确的病史采集帮助我们获得重要的诊断信息。

眩晕专科查体包括眼部检查、头动检查、听力检查、平衡-步态检查和位置性试验,眩晕专科查体与神经系统查体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步骤。识别专科查体中的异常体征和应用正确查体手法是眩晕诊治过程的关键步骤,也是难点。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视眼动检查和前庭眼动检查,视眼动检查主要针对中枢前庭系统的检测,前庭眼动检查主要针对外周前庭系统的检测。

本次课程我们将眩晕诊治框架体系向大家做简要的介绍,并结合宣武医院诊治经验将查体和病史中的重点向大家阐述。


林华——发作性症状的鉴别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林华教授


神经系统疾病有些症状为发作性表现,发作症状常短暂,表现各异,来就诊时很难看到发作症状,神经内科医生经常需要鉴别这些发作性症状是癫痫发作还是心因性发作、心源性事件、PKD、抽动症、肌张力障碍发作、TIA、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睡眠行为障碍(夜惊症、错乱觉醒、梦魇)、睡眠运动障碍(睡眠惊动、RBD、节律性运动障碍)等等,通过本次课程提供的典型发作性症状的视频录像,来认识这些发作性症状对临床工作中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王红星——焦虑症状的识别评估和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王红星教授


在当下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中,神经内科、精神科和老年医学科门诊中焦虑状态/焦虑症状很常见。它直接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功能。早期识别,并尽早诊治是重要的科学选择。本节将向学员讲授临床中常见的焦虑症状(包括急性焦虑状态和慢性焦虑障碍等),以及如何早期准确识别、评估和常规治疗的技能。


吕继辉——“虚拟现实”指导下的认知障碍康复新进展。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科科主任 吕继辉教授


介绍传统认知障碍康复办法和现代基于“虚拟现实”的认知障碍康复办法两者的异同。重点分享“虚拟现实”在认知评估和诊断、干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医务人员和照料者培训教育方面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认知障碍诊疗和康复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但需要注意潜在的不良影响、掌握适应症,更优化的“虚拟现实”设备和技术手段值得期待。


谢芳——Tau PETAD诊疗中的应用新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核医学科副主任 谢芳研究员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典型病理特征是细胞外的蛋白异常沉积和细胞内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随着AD的疾病修饰治疗获批并在国内批准,tau PET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日渐重要。谢芳报告,我们介绍在AD疾病修饰治疗中,PET如何用于挑选病人,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评估和预测治疗的效果,以及评估治疗的终点。同时,也介绍利用tau PETAD进行诊断、分期,并研究AD的发生机制,以及利用PET去研究这些蛋白蛋白在生成和清除的过程。


严超赣——AD脑影像深度学习预测模型

中科院心理所 认知与发展研究室主任 严超赣研究员


磁共振成像 (MRI) 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广泛用于脑损伤和脑肿瘤的诊断。然而,MRI在阿尔茨海默症(AD)等脑疾病的诊断上进展有限,原因在于大多数AD分类算法使用的数据较少,来自少数站点,导致其泛化性和实用性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严超赣研究组利用规模和多样性前所未有的MRI数据集,基于迁移学习开发了一个实用的AD分类器。该研究汇集了来自217个站点/扫描仪、50,876名参与者的85,721MRI扫描,是当时脑影像领域样本量最大的研究之一。研究组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构建了基于灰质厚度和体积的性别分类器,并提出“脑性别”概念,性别分类器在跨数据集验证中达到了94.9%的准确率。随后,研究组基于该性别分类器开发了AD分类器,在ADNI数据集上跨站点验证中取得90.9%的准确率,并在独立数据集上分别取得94.5%93.6%91.1%的准确率,显示出强大的实用性。该分类器在中国人群AD队列SILCODE中表现出色,正确率达76.8%ROC曲线下面积为84.1%AD识别率达92.2%。此外,该分类器显示出预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疾病进展的潜力,在国外数据集中,进展为ADMCI患者被预测为AD的概率是未进展患者的三倍以上。在中国SILCODE数据集中,超过90%的最终进展为ADMCI患者可提前三年被识别为高危人群,同时分类器的预测分数与疾病严重程度、认知记忆测查和血液生物标志显著相关,验证了其病理学生物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的临床应用性,团队还开发了针对单个患者的可解释性模型,能够提供患者的AD风险脑区图,辅助医生进行医疗决策。


张晓钰——多模态结合功能磁共振引导下的神经调控AD康复治疗新进展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 老年医学科主任张晓钰教授


本课程介绍了AD作为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强调了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多模态结合功能磁共振引导下的神经调控技术在AD康复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展示了国外在多模态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引导下,开展神经调控用于AD康复治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介绍了实际应用进展及成果,如fMRI引导的TMStDCSDBS治疗案例,以及多模态影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治疗效果的案例。

二是介绍了脑器交互学这一新兴学科,包括其三种模式(脑与生物器官交互、脑与外界非生命设备及环境交互、两者融合智能体)以及为神经科学等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脑-机接口(BBCI)在AD康复中的应用,包括神经机制、主要分类和在康复中的具体应用。

三是介绍了国内临床应用成果,包括融合VR技术引导的运动平衡训练互学习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验证案例,以及中康神经调控在认知障碍早期干预前后与正常中老年组对照群组功能连接及脑网络报告分析,探讨了tDCS在改善脑功能连接方面的潜在效果。

四是展望了多模态融合功能磁共振引导下的神经调控技术在AD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预测了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包括技术深度融合、治疗靶点优化、远程与智能康复服务兴起和跨学科合作深化。阐述了行业专家观点与建议,如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建立统一标准和加强国际合作。

总之,本课题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多模态结合功能磁共振引导下的神经调控技术在AD康复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预测以及行业专家观点与建议,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有望让更多AD患者受益,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马青峰——缺血性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管理之部分内容简介:口服抗凝药患者急性溶栓治疗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抢救中心主任 马青峰教授    


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静脉溶栓治疗被广泛应用以恢复脑部血流,减少神经损伤。然而,对于正在服用口服抗凝药物(OACs)的患者,静脉溶栓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争议。我们总结了口服抗凝药物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现状,并探讨了当前指南的推荐及其临床研究结果。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和维生素K拮抗剂(VKAs)。根据统计,6.4%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DOACs6.1%服用VKAs20%的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DOACs18%使用VKAs随着时间推移,DOACs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而VKAs的使用逐渐减少。当前指南对服用口服抗凝药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提出了详细的推荐和警示。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100000/mm³、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超过1.7、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超过40秒、凝血酶原时间(PT)超过15秒的患者,不建议使用静脉溶栓,因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若患者近期未服用抗凝药物,可以在获得凝血检查结果之前开始静脉溶栓治疗,但若INR高于1.7PT异常升高,应立即停止给药。对于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且INR不高于1.7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进行静脉溶栓治疗;INR超过1.7或无法确认凝血指标,则不建议进行静脉溶栓。对于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且在发病前48小时内使用DOACs的患者,若抗Xa因子活性低于0.5 U/ml或凝血酶时间(TT)低于60秒,可以考虑静脉溶栓;对于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若在发病前48小时内使用,可以使用依达鲁珠单抗逆转抗凝效果后进行静脉溶栓。一项涉及1752家医疗机构的研究显示,在发病前7天内服用抗凝药的卒中患者与未服用抗凝药的患者相比,静脉溶栓后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7% vs 3.2%)。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6.3% vs 4.9%)。在一项包括欧洲、亚洲、大洋洲64家医疗机构的研究中,发病前48小时内服用抗凝药的患者中,静脉溶栓后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抗凝药的患者(2.5% vs 4.1%adjusted OR, 0.57 [95% CI, 0.36 to 0.92])。然而,两组患者在90天内功能独立的比例无显著差异。ARAIS研究评估了静脉溶栓联合阿加曲班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90天内功能独立的比例无显著差异(63.8% vs 64.9%)。一项包含247079名卒中患者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显示,口服抗凝药联合静脉溶栓与单纯静脉溶栓相比,症状性颅内出血、任意脑出血和严重系统性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上述研究结果并未发现对口服抗凝药物的卒中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将显著提升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尽管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静脉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仍存在一定偏差。例如,一些临床医生在未进行凝血指标检测或未逆转抗凝药物效果的情况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这与指南的建议不一致。这种超越指南的临床诊疗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口服抗凝药物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使用需要慎重考虑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药物服用时间。虽然临床研究的数据结果与指南推荐有一定差异,但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仍然是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讨口服抗凝药物与静脉溶栓的最佳组合,以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


欢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科、康复医学科以及兄弟科室大夫和研究生踊跃报名。











参会信息























北京商务会馆位置


报名请加韩老师微信:sophie1362,谢谢!本次培训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2分)和结业证书。











培训班课程安排












END






神经心理量表评估精品课程荟萃
面向全国的招募 AD 研究志愿者
阿尔茨海默病早防早诊早治科普
神经影像检查安全常识精华集锦
阿尔茨海默病非药物干预的手段



微信加群


我们组建了:“担心AD及照料者之家”微信提示:不担心自己患AD或家里没有AD患者的,请勿添加!进群前,请备注(AD什么阶段的患者家属或者患AD几年了,谢谢)。


请添加张大夫微信(drxiaozh)或者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并提供备注信息(申请进入AD微信群),之后再邀请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主观认知下降
我们等您很久了,欢迎关注本公众号!这是一个专门看阿尔茨海默病(AD)的医生,偕同有理想的小伙伴,共同创建的以科普AD知识为主,兼顾与同行交流AD领域学术前沿进展、开展AD早期诊治再教育的优选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