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韦世平(壮族)
小时候反复看过许多遍风靡全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巅峰之作、经典电影《刘三姐》,可以说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内行看门道,而我更多只记住热热闹闹的对歌场面,懂得个大意,其中的内涵不甚了之。人到中年,前些日子又静静看了几遍,依然深受感动,更加深爱聪明伶俐、美丽动人的刘三姐,更加敬佩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壮族歌仙刘三姐。我的家乡地处滇南,是个风光秀美的壮族小山村,与桂西一衣带水,山水相连,一些人家是从广西搬迁过来的,当然也有这方的人家搬去广西生活。附近十村八寨,人人会唱山歌,我从小耳濡目染,听着刘三姐的故事长大,知道她很能唱歌。记得,我还曾经闹着让母亲教唱刘三姐的歌,哪知母亲却教我唱起“小燕子穿花衣”的调子。长大求学后,我才知道刘三姐是个传说人物,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书记述的,流传于广西宜山、柳州一带。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相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歌圣”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72),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又传刘三姐家里贫穷,她和哥哥靠砍柴和种田养母。三姐聪明美丽,能歌善唱,财主莫怀仁想娶她为妻遭拒绝,莫怀仁便请来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图唱败三姐。三位秀才撑船来三姐的家乡——广西宜州,先遇着在河边洗衣的三姐之“妹”,听她唱歌已够历害,后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大败而返。莫怀仁于是在民间强行禁歌,但始终禁不住,恼羞成怒的他阴谋暗害三姐,三姐巧扮成乞妇来告诉莫仁怀,说三姐又在岩洞里唱歌,并领着他去看,当莫怀仁走进洞口时,三姐用拐杖在洞口边一敲,洞口立即关闭起来,把他夹死了。后来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鱼峰山、桂林七星岩去唱歌,最后两人化作一对黄莺飞上了天,等等。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刘三姐,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无比怀念,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电影《刘三姐》,就是众多动人传说故事的浓缩和结晶。影片主要讲述原在山上以砍柴维持生计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断藤落江想致她于死地,不料苍天有眼保佑三姐,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那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与她会面对歌,并邀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真可谓是百鸟朝凤,万人慕名。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生活、赞美爱情,抨击不平,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旧社会,当老百姓面对困苦的生活而倍显无奈时,刘三姐的歌声就是方向和力量,可以激起穷苦的老百姓反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可以焕发对新生活的向往。在采茶山上,刘三姐和她的姊妹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采茶度日,尽管生活艰辛,但是他们苦中有乐,能维持生计。然而,恰似歌中唱到的“穷人造屋富人住,穷人织布富人穿,哪根线是富人纺,那块砖是富人搬。”“十担香茶九抵税,十箩稻米九当捐,剩下一箩养儿女,财主又把饭碗端。”我在想,若不是已经被逼到了绝路,穷苦的老百姓又何至于冒险砸烂“禁止采茶”的牌匾?看到那老谋深算的财主、趾高气扬的莫府管家,再看看那些瘦弱的老百姓,看看他们无助的表情,我心酸无比的,惆怅万千。富人、财主对老百姓的欺凌是何等的残忍,可以想见旧社会人民之艰难,国家之羸弱啊。与今天幸福的生活相比,我不禁想起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来,庆幸自己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生活在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唱山歌是刘三姐的追求,也是她表达情感的方式。“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唱歌不怕头落地,阎王殿上唱三年,唱起山歌胆子壮,过了一滩又一滩。”道出了刘三姐的心声,为了唱歌她连死都不怕。刘三姐用歌声讽刺地主,唱尽心中不平事:“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汉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这些犹如锋利尖刀般的歌词配合铿锵有力的旋律,把刘三姐对财主恨之入骨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地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表现得入木三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是一曲绝妙好戏,三个秀才狗仗人势,自以为是,愚钝自大,背着歌书,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窘态百出,丑态毕露;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刘三姐用犀利的歌曲挫败了秀才的锐气,嘲笑财主,把莫财主气得跌下河里,真是令人痛快。刘三姐的聪明伶俐在此表露无遗,劳动人民乐观、热情,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新时代的希望。而另一方,是迂腐的读书郎、恼羞成怒的财主。在一片哄笑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副对歌失败的狼狈画面,更有旧社会地主、恶霸和腐朽势力必然覆灭的趋势。他们老态龙钟、面目狰狞,为了达到邪恶目的,“半夜举起杀人刀”,让地主阶级的伪善面目彻底暴露。刘三姐不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民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打造的山歌,朴素自然,极具生活气息和地方浓郁色彩,用生动的歌声而不是呆板的台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拍摄于1961年的影片《刘三姐》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与其说是看电影,倒还不如说是听音乐专辑,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的唱段与唱腔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国粹,毫无修饰的天籁之音值得当今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民族唱法歌手引起深思。《刘三姐》不仅是一部电影,更多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强权冲破羁绊的斗争精神!《刘三姐》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子,她的聪明伶俐、美丽动人、尤其是那副美妙的歌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三姐不仅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嫉恶如仇,仗义执言,恶霸莫怀仁处处刁难老百姓,勇敢正直的刘三姐用她的歌声与智慧打败了莫财主,三个秀才被她羞辱的狼狈不堪,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她所唱的“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合众人拍;横梁不正刀斧砍,管你是斜还是歪。”大灭乡绅恶霸的威风,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正直勇敢,不畏权势。刘三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一起抵制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和不良规则,弘扬正能量,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我很喜爱剧中刘三姐朴实的形象,她不倾国倾城,但她那眼神那神态,喜怒哀乐惊悲恐一分一毫的流转,传递的情感是那么的逼真那么的自然。她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以山歌为武器,与封建势力斗争,同时她还善良、大胆,用婉转动听的山歌传递感情,最终求得真爱。从莫府逃出后,刘三姐和阿牛用山歌表白了彼此心,就在那棵千年大榕树下,刘三姐用明亮透彻的声音,大胆地向阿牛哥吐露心声,情意绵绵的定情之歌《缠藤树》就这样诞生了……“刘:山中只见缠藤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你收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牛: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那个九十九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当阿牛接到三姐抛出的绣球后,歌曲的节奏立即变得欢快明朗起来,表达了两个相爱的人对爱情终始不渝的情感。影片的最后阿牛唱出了他对爱情坚定执着:“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山高水远情不离……”首首山歌,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所有的情结凝聚人心。 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不仅悠扬婉转更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动人民解气。刘三姐的歌声清脆,甜美,宏亮有韵,如桂林的江水一样透澈澄明,如桂林的山峰一样壮美。刘三姐的歌声走遍山山水水,传遍万户千家,令土豪劣绅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令劳苦大众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她代表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令人钦佩,令后人世代怀念。电影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1943年12月生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她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时正值美好雨季17岁,名扬全国乃至东南亚。“文革”一开始,《刘三姐》被当成“大毒草”批判,黄婉秋也因此被人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她被下放、游街、谩骂,甚至有人以拉出去枪毙威胁她,让她交代所谓的罪证。在那段颠倒黑白的日子,黄婉秋很多次在受批斗之后都曾产生过自杀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曾经在台下给她热烈掌声和无限支持的观众,她就告诉自己要坚强地活下来。1992年6月,刘三姐艺术团成立了,并逐步发展,后来成立了刘三姐集团公司。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在黄婉秋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她的艺术之根、是她毕生追求的艺术“标高”,她要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术之林。她鄙薄“走穴”赚大钱、捞私利的短视行为,投身商海而不沾商人气,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她身为刘三姐集团董事长,但她和她的先生何有才在集团公司没有拿一分钱兼薪和奖金,1998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德艺双馨演员,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黄婉秋永远保持着她扮演的刘三姐清贫质朴却自尊自强的高尚品质,这是她使人感动、叹服的地方。如今,不仅黄婉秋继承“刘三姐”,她的女儿小秋,她的外甥女如秋,祖孙三代继承“刘三姐”,弘扬民族文化,让人感动。壮族文化悠久灿烂,壮乡是歌的海洋,人人爱唱歌人人能唱歌。壮族山歌有古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丧歌、情歌等很多种类,富有生活情趣。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县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转动听的山歌等等,多以对唱为主。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形成歌圩似乎习以为常,偶尔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会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时代潮流荡荡浩浩向前发展,许多民族文化被融化消失了,如今好多壮族后裔不会说壮族话,更不会唱壮族山歌。人们都说这是大趋势是进步,可我总是感到遗憾。欣慰的是,如今党和国家倡导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壮民族文化得以进课堂,得以从娃娃抓起,得以发扬光大。如今,除了电影《刘三姐》外,云南文山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唱响海内外,走向世界,真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未来,我信心满满。我祝愿,壮族歌仙刘三姐的铿锵歌声像滔滔春江水传唱千年万代。我深信,壮族歌圣刘三姐的铿锵歌声一定能像滔滔春江水万代千年传唱!【主编点评】《愿三姐的铿锵歌声像滔滔春江水传唱千年万代 —— 观电影〈刘三姐〉有感》一文,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全面展现了电影《刘三姐》的魅力与价值。从儿时对电影的痴迷,到中年再度品味后的感动,作者对刘三姐的喜爱与敬佩之情贯穿始终。文中详细介绍了刘三姐的传说故事,强调了她的聪慧、美丽、勇敢和正义,以歌声为武器与土豪劣绅斗争的形象深入人心。电影中,刘三姐的歌声不仅优美动人,更是表达了对劳动、自然、生活和爱情的赞美,以及对剥削压迫的抨击。她与三秀才的对歌精彩绝伦,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团结。同时,电影的音乐与桂林山水完美融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壮族文化中的山歌,表达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与期望。最后,作者坚定地祝愿刘三姐的歌声能像滔滔春江水般传唱千年万代,展现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信。(李承骏)
作者简介:韦世平,男,壮族,云南广南县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文山州纪委州监委。1993年学生时代开始发表作品,散文、小说、评论等数百件作品散见于人民网、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特产报》《中国妇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建设报》《秘书工作》《中国人才》《云南日报》、云南《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云岭先锋》《金色时光》《春城晚报》《广西日报》《贵州日报》《上海支部生活》上海《东方剑》、上海《现代领导》《辽宁青年》新疆《民族文汇》新疆《帕米尔》新疆《克州日报》《齐鲁文学》黑龙江《北极光》河南《新闻爱好者》《云南今日民族》《云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云南纪检监察》《文山日报》《含笑花》等100余种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