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的阳光
广西百色|罗荣国(壮族)
在我心里多少次被猜想过、抚摸过的水口,在今年十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九十七周年之际就这样匆匆地与我相遇了。踏进水口,明媚的阳光从澄蓝的天空泻了下来,大地一片金黄色。湖南的友人告诉我,水口,湘南的一个小镇,可却因为红军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而闪耀荣光。在这里,我深切地目睹着湘南山水间旖旎风光的同时,还感受了当年充满诗意的红色旋律和飞扬的激情——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主张往湘南转移,准备转移到广东向南昌起义的部队靠拢,9月攻克了莲花县城。而之前的同年6月,18岁的宋任穷在湖南浏阳县工农义勇大队第二中队担任党代表。7月下旬,义勇大队开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可队伍刚进入江西高安境内就得知南昌起义已于8月 1日爆发,部队暂驻铜鼓。这时,义勇大队派宋任穷到南昌找江西省委联系。宋任穷找到了省委书记汪泽楷并拿到了用药水密写的指示信。几经周折,宋任穷在莲花县郊的陈家坊见到了前委书记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宋任穷的汇报,看完了密信。紧接着,就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传达了江西省委的指示精神,特别地听取了中共莲花县委对井冈山周边情况的报告,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现在看来,这封密信虽然具体内容不可知,但可以说是对毛泽东后来率领队伍上井冈山的决策起了重要作用;10月14日,毛泽东率部到达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水口,进行了将近9天的休整。在这里,毛泽东接见了酃县党组织负责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就在水口期间,毛泽东在水口成立了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进行了“连队建党”。同时,毛泽东发现情况发生了意外的变化,从国民党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州、汕头失败、下落不明等消息,感到率部继续南下与南昌起义部队靠拢既无可能也无多大意义。15日,毛泽东就派酃县党组织负责人周礼前往茶陵探察得知,湘东清乡司令罗定准备率1000余人分两路进剿酃县。毛泽东感到情况紧急,如果部队再疲于行军,就有被敌人吃掉的可能,必须尽快建立根据地,保存力量,发动群众。更为重要的是,16日清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原师长余洒度和一师三团原团长苏先俊则逃离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天,被派往宁冈方向放哨的一排人在排长煽动下,又全排携枪逃跑。此时,毛泽东深感,部队必须改变流寇式的行军打仗,尽快找一个地方安家休养生息。要不,逃跑事件还会再发生;与此同时,毛泽东对途经的莲花、永新,宁冈、酃县等地的政治条件,经济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分析比较,觉得井冈山(时叫罗霄山山脉)是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井冈山地处江西,湖南交界,周围500里全是峭壁山崖,只有5条被山洪冲成的小道通往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区周边的几个县盛产稻谷、油茶、茶叶,木材、楠竹和各种药材,可以为建立根据地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另外,那里还有袁文才、王 佐两支地方武装。于是,毛泽东最终在水口这里果断地作出了重大决策,部队折向遂川,登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10月22日,毛泽东率红军队伍离开水口,踏上了向井冈山奔去的征途,开辟了中国革命历史新编章……现在的这个时候,我就站在当年毛泽东居住过的水口镇的桥头江家小院,小院门楣上红底金色木匾上郭沫若题写的“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红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旧址”的几个大字在明媚的阳光下光彩照人。傍边那两棵高大的乌柏和那一棵千年古松,还有那渐渐远去的河水好像在向我们喃喃地诉说着那些远去的往事——这里有一块红色浮雕。“水口是个好地方”。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亲口告诉随行的汪东兴:“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到水口以后的事情。水口是个好地方。我们在那里发展了秋收起义后的第一批党员……”这里有两幅两油画。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水口召开了各连党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6名新党员。会后,在叶家祠的阁楼上,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陈士榘等6名同志的入党宣誓仪式,成立了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就是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连队建党”。这里有一盏灯。毛泽东曽经的住室里的桌上有一盏煤油灯。这盏灯,记载了毛泽东多少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一团团长张子清,就经常在这灯下与毛泽东促膝夜谈,讨论相关事宜,同时也接受毛泽东的教导。就是这个张子清,后来在酃县接龙桥战斗中中弹受伤。伤口溃烂流脓。前来看望他的群众给带了一些食盐消毒,他舍不得用,转送给了其他重病伤员。战士的伤病得到了医治,可张子清却因伤口大面积感染而光荣牺牲。酃县城至今还流传着“团长献盐”的故事。这里有一枚银元。毛泽东白天深入群众调查,晚上伏桌疾书。深夜,房东江大嫂看到毛泽东房间还亮着灯,下到厨房煮了一碗红薯端给毛泽东吃,毛泽东却送给战士们,并掏出一块银元,交给江大嫂,说:“这一碗红薯表达了老百姓对我们革命军队的深情厚意,我们也要遵守纪律,爱护百姓,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这里有一件衣服。10月中旬天气日渐寒冷。毛泽东给红军战士们筹划着添置棉衣。裁缝们一边做衣,一边谈论工农革命军,听说毛泽东经常深夜披着薄毯子写文章,便临时赶制了一件中山装赠与毛泽东。后来,工农革命军从水口上井冈山,毛泽东第一次穿上这件中山装主持召开前委会,说:“这件新衣还是酃县水口做的,这是我的第一件中山装哟!”我们慢慢走出开桥头江家门口,只见十几位身着红军服的游客在那里合影,他们一脸庄严肃穆,充满了敬畏之情。友人附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水口的一切依然熠熠生辉,河水依旧潺潺流淌,这时,河的那边传来的歌声是那么的悠扬悦耳——“水口是个好地方!毛泽东亲口讲。热腾腾的红米饭哟,南瓜汤特别香。连队建党铸军魂,革命从此上井冈……”十月的水口,阳光灿烂,处处呈现出明媚的风光。我在这被炮火翻耕过、被热血浸泡过的土地上向东遥望,只见在削如刀刃的井冈余脉上,飘浮的白云映衬着金色的朝晖,像是在书写着那段光辉的历史;从罗霄山发源的泮水哗哗水声远远传来,像是在叙述着那段如烟的往事。我知道,水口决策就像黑暗中一道明亮的曙光,将革命的前路照亮;水口决策就像严寒里绽放的一束腊梅,从容面对革命道路上凛凛的寒霜;水口决策就像雨后的一道亮丽的彩虹,为革命事业架起了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主编点评】《水口的阳光》一文以作者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九十七周年之际到访水口镇的所见所感展开,将水口的明媚阳光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踏进水口,灿烂阳光洒下,大地金黄,此地因红军在此作出重要决策而闪耀荣光。文中详细回顾了 1927 年诸多相关历史事件,从秋收起义受挫后的一系列行动,到毛泽东率部抵达水口进行休整、开展诸多重要举措,如成立第一个连队党支部等,再到因形势变化果断作出登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重大决策,这些历史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重现眼前。同时,作者还描绘了如今水口镇留存的诸多与革命相关的遗迹,像桥头江家小院、红色浮雕、油画、煤油灯、银元、衣服等,每一处都承载着动人故事,如 “团长献盐” 等,它们见证着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伟大。最后,作者看着身着红军服合影的游客,听着悠扬歌声,望着阳光照耀下的山水风光,感慨水口决策对革命的重大意义,如同照亮前路的曙光、绽放寒霜的腊梅、架起希望之桥的彩虹,整篇文章在水口灿烂阳光的烘托下,深情缅怀了那段光辉的革命历史,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水口这片土地的厚重与不凡。(李承骏)
作者简介:罗荣国,男,壮族,右江区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共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百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百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等职。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百色市地方志学术委员会委员。
罗荣国先后在《广西日报》《广西工作》《右江日报》《百色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800多篇理论文章、工作体会、散文和上百篇的通讯报道文章;著作散文集《漫想枫桥》(作家出版社出版)《水底的阳圩,我永远的乡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与罗生福先生一起主编《印象百色》、个人主编《魅力百色》(这两书分别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由中共百色市委、百色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百色历史通稿》的编纂领导工作(副主编),个人因此荣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的2016年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现正在参加《百色公路史》编纂领导工作(副主编)等。
值班编辑:黄艳红 主编:李承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