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集成资质单位专项检查中关于对外发布的检查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信息发布审查机制
1、审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检查单位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宣传报道和信息公开审查工作机制,明确规定了信息发布前的审核流程、审核责任人和审核标准等,以及该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有无审查记录可查 。
2、审查流程的规范与执行:查看审查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对拟发布信息的内容、范围、发布渠道等进行全面审查,是否有详细的审查记录,包括审查时间、审查人员、审查意见;是否经过了多层级、多部门的严格审核,是否存在未经授权或违规绕过审查流程直接发布信息的情况。
二、涉密信息排查
1、内容涉密性检查:仔细排查网站和公众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查看是否存在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工作秘密的内容,哪怕是看似隐晦或间接关联涉密信息的表述也需重点关注。
2、敏感信息识别:除明确的涉密信息外,还需检查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涉密风险的敏感信息,如未公开的重要科研项目进展、关键技术参数、内部重要决策等,这些信息虽未明确界定为涉密,但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分析出涉密内容。
三、信息来源与准确性
1、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核实网站和公众号所发布信息的来源渠道是否正规、合法,是否有明确的出处和依据,避免因信息来源不明导致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的传播,进而引发不良后果。
2、内容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检查发布的信息是否准确无误,有无夸大、虚构或歪曲事实的情况,确保所传播的信息符合客观实际,不会对单位形象、社会舆论或国家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四、发布平台管理
1、官方网站检查:对单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进行检查,查看网站上发布的各类信息,如新闻动态、业务介绍、产品信息等,是否存在涉密信息或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敏感信息。检查网站的信息发布管理权限设置,是否严格控制信息发布人员的范围和权限.
2、社交媒体账号审查:检查单位的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是否遵守保密规定,是否存在违规发布涉密信息或敏感信息的情况。同时,审查社交媒体账号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五、信息内容审核
1、涉密信息排查:仔细排查对外发布的信息中是否包含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以及内部敏感信息等。检查是否存在因疏忽或不当处理导致涉密信息被公开的情况,如在介绍业务案例、技术成果时是否无意中泄露了涉密项目的相关信息.
2、敏感信息评估:对可能涉及国家利益、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敏感信息进行评估,如重要业务数据、行业分析报告、未公开的政策解读等。审查这些信息的发布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和处理,是否符合保密要求.
六、合作与交流中的信息发布
1、对外合作审查:检查单位在与外部单位、机构开展合作项目、技术交流等活动中,是否对涉及的信息发布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审查和管理。是否与合作方签订了保密协议,明确了双方在信息保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2、新闻媒体采访管理:审查单位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的信息发布情况,是否提前制定了采访方案和应答口径,是否对采访内容进行了保密审查,确保不泄露涉密信息和敏感信息.
七、信息发布记录与追溯
1、发布记录保存:检查单位是否对所有对外发布的信息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信息的名称、内容、发布时间、发布渠道等,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进行追溯和查询.
2、问题追溯与整改:若发现对外发布的信息存在问题或隐患,检查单位是否能够及时追溯到信息发布的源头和相关责任人,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八、账号与权限管理
1、账号安全性:检查网站和公众号的账号是否采取了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强密码设置、多因素认证、定期更换密码等,防止账号被盗用或被非法入侵,导致信息泄露或被篡改。
2、权限分配与管理:查看账号的权限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岗位需求进行了最小化授权,避免因权限过大导致信息被不当操作或泄露,同时检查是否存在离职人员账号未及时停用或权限未及时收回的情况。
九、历史信息清理与归档
1、历史信息的定期清理:检查是否对网站和公众号上的历史信息进行定期梳理和清理,及时删除已过时、失效或不再适宜公开的信息,避免这些信息因长期留存而可能产生的涉密风险或其他不良影响。
2、信息归档管理:对于需要留存的重要信息,检查是否建立了规范的归档制度,确保信息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妥善保存,便于日后查阅和审计。
十、应急处置预案
1、预案制定情况:查看是否制定了针对网站和公众号信息泄露、被篡改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预案是否明确了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处置措施等内容,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降低损失和影响。
2、预案演练与更新:检查是否定期对应急处置预案进行演练和修订,以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形势和单位业务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