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五弓之首“脊”动之技

体娱   2024-11-02 08:02   山西  
文/许林广 张化河 毕羽平
一、脊动的概念
脊柱是我们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承托头颅,下端达尾骨尖,统领全身四肢。脊柱按段可分为颈、胸、腰、骶及尾五个部分。
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相对固定。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相邻两椎骨运动范围很小,但多块椎骨间的运动功能累积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相当柔软又有一定活动度的结构。
我们这里所说的脊动是指脊柱在意念的引导下,局部(即若干块脊椎骨、椎间盘组成的部分)或整体在生理活动度范围内进行有效地运动。
脊柱被古人称为“龙骨”。俗语“脊不活,人不灵”。形意前辈对脊动十分重视,称脊为身弓。拳经或拳经解上提及脊动的相关概念有:提肛、塌腰、胸圆、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蓄如弓弩、尾闾上翻、束身而起、上下鼓荡、左右开合、胸出而闭、节节松开、蓄发全在胸中腰间等。
按照行为动作的方式和幅度,形意拳术将人的运动分为外动和内动。这里讨论的脊动属于内动,动幅相对较小而含。脊动之技在外形上不显露而很难对其进行观察。过去也常常作为秘传内容,往往只提概念,而不教具体的动法和用意,而且不经在师傅身上去亲手触摸也不易得其要领。
二、脊动的方式
首先,分析一下人体脊动的生理特点。人体的脊柱从侧面看有两个弯曲,整体呈现为拉长一些的“S”状。可动的范畴,头项下的颈椎可以向两侧约有90°转动范围,即我们通常的转头动作;如果颈椎带动胸椎、腰椎一起转动,头可有180°左右的转动范围;整体脊柱还可侧向弯曲,向前弯曲幅度更大,如弯腰动作;还能扭腰、摆臀等,如跳肚皮舞动作;可以收缩后伸展发力,如体育竞技项目掷标枪的动作,等等。
总之,在日常生活及运动中人体脊动方式多种多样,是我们人类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脊动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和劳动技能。
其次,分析一下形意拳术中的脊动特点。在初始练习形意拳阶段,也就是俗称的初步功夫阶段,主要是发挥和强化人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脊动方式,在形意“六合”要 求下,进行辗转腾挪、跳跃扑卧、束身展体等动形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动作协调性、敏捷性、规范性。
随着练习者功夫的深入,将向着内动驱外动、整劲上身的阶段迈进,通过专门脊动使人体内部动起来,这种动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很少涉及。人体有意识的脊动是一种潜能,目前研究和挖掘还不到位。
这种动是在意念的引导下,经过分解训练,使脊动更精准、更细腻、更柔韧、更富弹性、更具有针对性。
通过建立有效的神经控制网络,周边相关肌肉重新组合搭配,形成局部可动,整体可配动的机制,强化和扩大人体潜能,提高人体对外力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有意识的脊动是全新运动能力的培养,无意识的应用脊动之技是功夫之大乘也。形意拳术涉及脊动的方式主要有:
1、旋转。主要指脊柱向左或右的转动。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的旋转,另一种是局部旋转。如只有颈椎的转动就属于局部旋转。
2、弯曲。主要指向前方的弯曲。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弯曲,另一种是局部弯曲。如只有腰椎的弯曲就属于局部弯曲。
3、伸缩。主要指脊柱纵向的拉长与压缩,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伸缩,另一种是局部伸缩。如整个脊柱伸缩就属于整体的伸缩。
4、鼓荡。主要指脊柱向前或后做如鼓锤敲击鼓面而造成鼓面先凹后凸的运动形式。属伸缩和弯曲两种运动的组合,也就是当脊柱向后凹时既有弯曲之形,有又伸缩之意。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鼓荡,另一种是局部鼓荡。如常用的腰椎鼓荡发力就属于局部鼓荡。
5、摇摆。主要指椎体的上下端固定而相对不动,而之间椎体像弯绳在做摇旋运动。这种运动包含了弯曲,是弯曲中的摇旋。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整体摇摆,另一种是局部摇摆。如跨做水平圆就属于腰、骶椎的整体摇摆之运动方式。
6、组合。主要指脊柱可根据需要进行上述多项运动方式的组合。如腰椎既做旋转,同时又再做伸缩运动。脊柱各部处在不同运动方式,或同一部分椎体做组合运动,在实际运动中是十分常见的。
三、脊动的功能
人体运动目的不同,脊动的功能自然也不同。如舞蹈演员的脊动追求的是人形体之美;肩扛重物之前,脊动调整到位并由“动”变为不动,才能持重,目的是肩上承重力不能作偏而使椎间盘受损。
脊是人体五弓之首,它的作用最大,发力最猛,化力能力最强。脊柱同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协调、一致动作,使人体运动功能会更强大。形意拳术脊动主要功能有:
1、启动全身之响应。老拳师常讲,一动全动,先内动后外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等等。从人体动的顺序分析,欲动首先要有动意,就是说头脑中要有动的想法,之后身体再动。但什么动才是内动,欲动哪里先动,我们尝试来说明。
由于人体形态和脊所处的状态密不可分,决定了脊动使脊柱处在一种对应的状态是问题的关键。脊动又是从哪里开始呢,老拳师讲的尾闾是“转斗”,道出了尾闾动是脊动初始动意的着落点。
从人体尾闾、脊柱、丹田三者相关状态分析,三者状态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关联的,是相互对应的。比如气沉丹田时,尾闾呈上翻,脊柱呈自然状的,三者必须是对应的。当尾闾向前做滚动状运动时,整个脊柱也必然呈现两个弯曲区的前后鼓荡,丹田也处在沉、空的状态替换中。
同理,当尾闾做下指旋摆时,整个脊柱也呈相应的摇摆之中,只是动幅大小不同罢了。
2、提高抗击打能力。形意拳术讲的抗击打能力通常是指让对方的打击力分解或落空,使打击力不落或不全落在我身上,也就是通过化力来解决来力,即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首先,我们通过顾时的肢体接触或来拳走向判断对方的企图,了解来力的大小、方向、打击深度等。
其次,采取相应的脊动对应方式,将对方引进落空,并在顾化的同时,通过脊动来完成自己的蓄力,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发力机会做好准备。
3、提高击打能力。形意拳术讲的是“打中顾”、“顾中打”的“顾打合一”。打的含义是指在化解了对方打击威胁后,瞬间启动而发力,解决胜算问题,也就是常讲的“打顾就一下”、“后发先至”也。
在化解掉对方的来力后,根据对方发力落空后求稳的企图,借势而进、顺势而为,直奔“狼窝”并击毁巢穴,出手就解决了战斗,使对方没有再反击的可能,也就是通过化力的听力,寻求最简捷的防顾措施。
通过脊动启动全身相随,将脚蹬力、骶椎动力、腰椎动力、胸椎动力、颈椎动力及重心动力汇集到一处,由两上肢送出,再加肩、臂、腕、指等处之力同时迸发。
4、促进全身柔化。形意属内家拳,化劲之基是全身柔化之感。尾闾启动练习就要求意念集中于尾闾处,其它身体部位除必要的维系身架棚力之外,不允许丝毫拙力上身。讲究的是全身沉贯于脚下,身上九大关节均为松柔状态。
细细体会尾闾之动所启动脊之动、全身重心之动,寻找脚支撑面内的重心运动之轨迹,体察脚上承载之变化等。
全身一旦松柔到位,有助于潜心寻找事半功倍的办法,局部动能解决的就不需要全身而动,以节省体耗和隐形;有助于建立周身神经快速传导机制,依对方状态而决定相应化发力方式和动能传递的渠道,而不受传统中医经络走向 所困,步入周身皆为拳之境地;有助于体内动能汇集于上肢,并通过意念的引导,瞬间完成柔刚转变,使手上的肌肉有效动作、血流充盈、筋腱及骨质状态最佳,实现“气贯四梢”。
此外,“表壮不如里壮”,脊动属内动,特别是局部的脊动,可使内脏也动意之惑,对养生十分有益,这是其它运动所不易达到的。
由于脊动不易观察和表述,为便于理解,将其分解按部位加以说明。
1、颈椎动的功能分析。颈椎动主要有统领整个脊动去向之功能。颈椎动的方式主要是纵向弯曲和伸拔。
功能有两个:①颈椎向前弯曲时,即此时头略上仰,下颚前送,是颈椎蓄力状;当颈椎向上伸拔时,即此时头向上方挺竖,是颈椎发力,此时一股由颈椎动而引起的能量则传到手上。
②当全身之力汇涌至胸椎部位时,通过颈椎发力,不仅使汇力又加一力,同时改变了力纵上的方向,变为横向送到两上肢,这就是常讲的发力过程的竖项之功能也。
2、胸、腰椎动的功能分析。胸腰椎相邻,行为相关,既可单独动作,又可相互配合动作,将二者放在一起是便于分析。它具有脊动的六种方式。
举例进行重点分析:①当来力施于胸骨上,我吃住后可以通过胸脊做摇摆动,受力处形成一个局部倾斜的凹面,使来力能量得到消耗和作偏而得以化解。
②当胸腰椎处在蓄力状(如弓向前略为弯曲状),则可通过脊快速反方向的鼓荡(弓速变向后弯曲)来发力,一股脊荡产生的涌力就传到上肢。
③当做虎扑时,脚蹬力通过脊骨节节开合将诸力汇总上传至手上。
④当上肢受指向我中处之力时,在上肢棚住的基础上,将胸、腰椎形成一体向一侧弯曲,对方力则偏离我中,来力必然作空,对方还不易发觉而被引进落空。
3、骶椎动的功能分析。骶椎是同骨盆连为一体,它上连腰椎、下连骶髂关节形成一个可动的整体。联系着上躯体和下肢体,起着承上启下之作用。它的形态还决定了身体重心位置。老拳师常讲的坐跨、溜胯、沉胯等就是指它的动功能。
胯动技术掌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练习者功夫水平,是由初步功夫向二步功夫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骶椎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以腰椎为固定点,以腰椎至两个骶髂关节的距离为摆长做摇摆。
②骶椎的倾斜角度的改变,即胯向后坐或向前上送方式。功能主要也是两个方面,既通过腰椎的摆动或者倾斜度改变使身体的重心变位,又可以通过腰椎与下肢、舐椎的共动结合使脊体弯曲压缩而完成蓄力。
四、脊动的训练
脊动的内动练习应该在外动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脊动的练习应在初步功夫上身后,行为动作基本到位,明劲已出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否则很容易失去形体基础。
在初步功夫上身后,要静下心来,依据最主要动作模式,寻找脊动助推和蓄能方式,促使身体各部运动高度地协调统一,并加以固化;由简至繁,逐步深化,直至全面掌握。脊动的宗旨是有意识的练习,无意识的应用。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1、采用分解法进行局部脊动练习,步骤是先易后难。
可以采取并步自然桩的状态,在意念的引导下,在人体生理运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颈、胸、腰、骶、尾闾局部动的专门训练。如尾闾的前后滚动、下指状摇摆练习,颈椎的弯伸练习,骶椎的角度改变及沉提练习等,使这些部位都能达到动的要求标准。
2、通过动桩练习,寻找脊动的最佳方式。为使脊动能有的放矢,要按照五行、十二形以及刀枪剑等器械练法的发力动作,寻找脊动方式,再进行专门的动桩练习。即为了集中注意力,把动作要点隐形化,提炼出相对应的脊动方式,作为内动驱外动的“动桩”进行单独反复练习。
由此就产生了劈拳桩、崩拳桩、虎扑桩等。上述1和2中涉及的脊动过程是知己阶段。需要细细地体会,逐步地去寻找、摸索。一旦寻找到脊动最佳方式要抓住并进行反复的巩固式练习,匣其长到身上。
3、通过喂劲练习,体验和调整脊动功效。此过程是知彼阶段。要在武友配合下,进行喂劲练习,相互体验脊动的蓄力、化力、发力方式是否合适,根据切身的体验进行修正,再回过头来进行调整动桩的练习,并注意不同脊动方式间的过渡要圆滑无隙。
4、通过对练,逐步达到实战要求。形意对练套路较多,手法各异,有十分明确的规范要求,以五行相克为拳理,让练习者少走许多弯路,此过程是知己知彼功夫应用阶段。
要敢于并暂时放弃以往的明劲打法,尝试脊不动全身不动,脊动带全身而动的训练,使单独的动桩练习劲力得以应用。
最后再走出规定的套路练习,进行任意推手对练,向任意状态下脊动之动方向发展,最终走向实战环境下内动技能的正常发挥,功力自然得到大大的提升。

形意拳
专业的形意拳传播交流平台,长期招生,学习形式多样!地址:山西太原,咨询电话(vx):15536338577(详见 服务-交流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