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杭州高新区(滨江)团(工)委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4年第22期
为更好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杭州高新区(滨江)团(工)委着眼青年需求、优化资源整合、推动功能提升,打响“滨青夜校”品牌,结合地域产业特色,凸显团属青年夜校的差异化特色,打开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着眼青年需求
提高夜校课程精度
通用+定制,课程体系更灵活。广泛调研青年需求,制定通用课程资源库,打好课程体系基础;针对青年集聚的园区楼宇、产业社区等场景,定制专属课表;建立沟通反馈机制,收集学员意见建议,安排团干部不定期旁听监督,保证课程质量。目前已构建“4+X”的夜校课程体系,包括文体大课堂、新潮技能课堂、大师课、十分钟小课堂4个不同主题的系列课及X种定制课程,开设课程50余门,匹配青年圈层化差异化需求,将夜校送到青年的单位里、家门口。
兴趣+技能,课程内容更独特。围绕青年兴趣爱好开设“文体大课堂”,以生活美学、体育运动类课程为主,满足青年陶冶情操、运动入门等需求,尤其是网球、橄榄球、攀岩等特色运动深受青年欢迎;围绕青年技能提升开设“新潮技能课堂”,结合我区产业特色,开设游戏美术、人工智能训练、互联网营销等技能培训课程,鼓励青年“技多不压身”;与网易云课堂合作,创新打通夜校“学习-实践-创收”渠道,以游戏美术为例,学员经过技能学习、实践掌握后,可通过线上平台自主接单,成为青年副业新选项。
基础+专业,课程模式更丰富。分类设置单次课、系列课、大师课,满足青年对课程阶段的不同需求。单次课和系列课提供入门阶段的学习,吸引青年体验交流、助力青年掌握基础;大师课以“行业大咖”授课为特色,讲述行业专业内容,开拓青年视野。
优化资源整合
拓宽夜校服务广度
丰富阵地资源,让青年方便来。夜校按照“青年在哪里、课程设哪里”的原则设置教学点。聚焦“就近就便”,在青年高度集聚的园区楼宇等工作地点设置教学点,让青年下班后从容转场进夜校;聚焦“青春氛围”,在青年喜爱、元素特别的城市书房、咖啡馆、体育公园等公共空间设置教学点,让青年在学习同时体验城市文化;聚焦“功能整合”,依托文化馆、青少年宫、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中老年和青少年的公益培训教学场地,增设青年夜校课程,推动“青年+家庭”的学习模式,让青年从送父母、陪孩子转变为全家一起学习提升。
扩大师资来源,让青年喜欢来。选聘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项目化合作提供通用课程;挖掘青年资源,把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吸纳网络作家、自媒体博主、网络主播、非遗传承人等青年达人开展授课;联动机关事业单位,邀请政协委员、青联委员、科研医护等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家开设专业课程。
协调经费支持,让青年愿意来。坚持公益普惠性,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体系课程确定不同收费模式,实现夜校可持续发展。联动职能部门共建一批免费课程,将原有实事项目与青年夜校相结合;联合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经营主体推出一批优惠课程,以市场让利保证夜校的普惠性。
推动功能提升
强化夜校服务深度
强引领,延伸工作触角。融入思想引领,利用课前、课间休息时间开设“十分钟小课堂”,以团干部上讲台、观看小视频等形式,与理论宣讲、平安建设、反诈普法等工作有机结合;融入组织引领,通过送课进园区楼宇,增加与两企三新领域青年的“接触面”,将夜校“班级群”“课友群”纳入青年线上塔群管理,扩大团工作覆盖面。
助提升,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夜校+”形式,有效发挥夜校的综合功能,打造“进阶版”夜校。“夜校+健康”,开设理疗养生、心灵疗愈、运动等课程,关注青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青年放松减压;“夜校+交友”,开设单身青年专场,选取青年感兴趣、互动交流性强的课程,引导青年走出家门、线下相聚;“夜校+婚育”,开设婴幼儿照护课程,由卫健专家授课,为青年新手父母保驾护航。
搭平台,促进共同成长。围绕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以职业技能提升为重点,发挥我区高新产业集聚优势,开设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直播电商等前沿技能课程,并通过职业实务培训、创业分享等形式,使夜校成为助力青年就业创业的新途径;联合外地团委创新夜校跨区共建模式,通过夜校的师资共享、课程共创带动人才、产业等方面交流。
✦
•
✦
最受读者关注的文章
(2024年第49周)
编 辑 | 张希哲
审 校 | 王晓芸 刘欣
复 审 | 胡同洲
终 审 | 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