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常常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定义、症状、病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 什么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简而言之,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
它几乎可以影响全身各个部位的神经,但最常见的是周围神经病变,尤其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
这种病变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等。
▍ 症状表现多样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症状因受累神经的不同而各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感觉异常
患者可能感到疼痛或异常感觉,如钝痛、烧灼样感觉、刀割或针刺样疼痛。这些疼痛多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麻木、发冷、像有虫子爬、发热或像过电一样的感觉,严重时可能导致各种感觉完全消失。
运动障碍
多发性神经炎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见形式,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患者可能感到运动无力,甚至出现共济失调。骨盆带、肩胛带及四肢近端可能出现肌肉萎缩,特别是在糖尿病伴有低血钾时,可能出现低钾性麻痹。
自主神经病变
当自主神经受损时,可影响心血管、呼吸、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功能以及汗腺的分泌功能。
患者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静息时心跳加快、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排尿不畅、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 复杂多样的病理机制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糖代谢异常
长期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神经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高血糖可导致蛋白质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糖基化终产物,这些产物在神经组织内堆积,引起神经损伤。
微血管病变
营养神经的微血管在高血糖状态下容易受损,出现管腔狭窄、血流减少、缺血缺氧等问题,进一步导致神经组织损害。
氧化应激
糖尿病状态下,活性氧的产生及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下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
神经营养障碍
高血糖抑制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和再生受损。
自身免疫因素
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血液中存在抗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沉积在神经组织内,进一步加剧神经损伤。
▍ 综合治疗:多维度干预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
控制血糖
这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使血糖保持在理想水平。
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抗氧化应激药物(如α-硫辛酸)、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如依帕司他)以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类似物、己酮可可碱等)。
非药物治疗
激励型训练(如游泳、有氧运动、拉伸运动等)有助于改善神经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理疗治疗(如超声波、磁场治疗、热疗等)也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
手术治疗
当临床检查显示有外伤性或感染性病变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 积极预防:从日常做起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预防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效控制血糖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保持血糖在理想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于减少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针对性应用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应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应激的药物。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减少代谢紊乱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医脉通糖尿病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进群方式: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报疾病名称,小助手拉您进相应社群;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欢迎扫码进群
▍ 总结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危害不容忽视。通过了解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糖、定期体检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预防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关键。
对于已经发生神经病变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综合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期专家
宋海霞医师
◇ 河北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建华)副主任医师
◇ 河北省帕金森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擅长帕金森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如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多系统萎缩,震颤,肌张力障碍等。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各种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神经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解答。
▍往期文章
◇ 今天又焦虑、抑郁?身体就能帮你,激活6种“快乐激素”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