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那一件二手衣服到底如何从中国家庭的手里流转到非洲人民的身上呢?实际上,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这些旧衣服广泛存在于垃圾站、小区衣物回收箱等废物处置地。经由分拣公司回收并消毒、整理打包后,再售卖给二手服装出口公司。根据质量、种类、适用季节等被分类后筛选、加工处理,接着压缩成方块打包,装船送达非洲,最后经由当地代理商运往非洲各国的各个城镇乡村,挂牌售卖。“一件质量不错的T恤,二手售价多为5—10元,而同样质量的新T恤价格要翻几倍。”郭松在调查非洲市场时做了对比。格瑞哲成立第一年,虽然国内二手衣服行业才刚刚起步,但郭松团队就回收了2000吨二手衣服,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销往海外市场。到2014年李文财加入团队时,他们每年已经能回收处理1-2万吨衣服。国内二手衣服相关企业,大部分只涉及产业的一两个环节,但郭松却致力于打通产业全链路,他想打造一个真正的循环经济,“一来成本可以降低,二来质量容易把控。”时至今日,除了线下回收,格瑞哲在全国还有3万个自营回收箱,他们也通过支付宝、闲鱼等互联网平台回收。“我们是应收尽收,不是说这件衣服破了烂了,我们就不要,这不符合我们的环保理念。”郭松谈到。在格瑞哲广州、山东的3家工厂,600多名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拣、整理、消毒、打包。他们会挑出能穿和不能穿的衣服,但那些不能穿的衣服也没有废弃,有些被卖给下游企业做工业原材料,有的则在格瑞哲的技术研发下,成为新布匹和新材料。“我们要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李文财表示。三披荆斩棘一路走来,死磕“循环经济”的郭松,也遭遇不少坎坷。由于一些公司打着慈善和公益的名义,回收衣服牟利,居民对旧衣回收的信任感骤降,再加上部分旧衣回收商“以次充好”,格瑞哲于2017年决定在回收端扩张,建立自己的回收网络。但郭松高估了国内市场的成熟度,格瑞哲在两年多时间内亏了2000多万元。与此同时,格瑞哲又投入重金研发新材料,如何有效地开发那些不能穿的衣服。最后技术是研发出来了,他们把旧衣服做成汽车隔音棉、保温棉、工业擦机布、拖把、劳保手套、新衣服原材料等,不过那时市场对这种新材料接受度很低。“往前一步是‘先驱’,但多往前走了太多步,就是‘先烈’了。”郭松后来自嘲道。由于亏损严重,格瑞哲不得不暂时撤回北方的回收网络,又把新材料的生产外包给合作工厂。直到2020年开始,国家大力扶持二手服装行业,鼓励企业搭建旧衣回收循环体系,格瑞哲才迎来了高光时刻。在格瑞哲疯狂扩张的那几年,郭松和团队就“要不要在非洲本土组建团队”,还产生了分歧。最终考虑到公司的未来规划,郭松还是决定在乌干达建立海外第一个站点。然而两年过后,站点彻底瓦解,郭松带着团队全面撤回了中国。“第一,销售定价、仓库管理、外汇购买等工作流程都是人工操作,难以规范,存在很多灰色地带,不好管理;第二,非洲当地也缺乏合规化的营商环境,公司很难注册,也无法走公账;第三,非洲生活单调寂寞,有些员工甚至流连赌场;第四,当地不好招有知识文化的员工。”在接受《硬氪》采访时,郭松谈到,这些都耗尽了他们团队最后一点生气。但郭松并没有完全放弃去非洲开实体的想法,毕竟出海企业终究还是要实现本土化。“等到全面完成国内数字化的建设以后,未来不排除有重征海外的打算。”郭松表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