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CEOBIZ
来源:技术领导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前些天刷到一个挺扎心的视频,不知道算不算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一位清洁工父亲,走到苹果手机专卖店,向店员打听哪个是苹果最新款的手机。店员了解情况才知道,这位父亲是要给自己的孩子买手机。自己每天风吹雨淋每月也才挣3000多元,但孩子嚷着要价值1万多块的苹果新款手机,两人为这事吵了很久,但老父亲还是拗不过,只能向孩子妥协。店员有点看不下去,专门打电话和大叔的孩子做了沟通,劝他换一款便宜一点的实惠机型。但孩子根本不为所动,咬死只要最新款。最后逼得老父亲连5毛1块的硬币都摊出来了。看着这位父亲戴着有破洞的劳动手套,一张张点钱,看着散在柜面上的一堆硬币,同样身为人父的K哥,心里五味杂陈。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点特别能理解,但作为父母,怎么才是向孩子表达爱和责任的正确打开方式呢?01
曾在知乎热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年收入7万,老婆却让儿子读5万学费的幼儿园,她说圈子很重要,圈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据这位题主描述,自己身处三线城市,月薪6千,还要承担房贷和孩子的保险。算下来,一年5万的学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负担。但他的妻子却觉得,送孩子去这样的“贵族幼儿园”是很值得的,是一种对圈子的投资。要知道,进圈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进贵族幼儿园只是拿到了门票。别人接孩子最次也是宝马奔驰,你是不是也要“投资”一下,换台豪车;别的家长都是名牌服饰,爱马仕包包,你要不要同样“投资”一下?不是要进圈子吗,你以为的奢侈,在所谓的“圈子”里可能只是标配。就问你跟不跟?
现实中类似的家长确实有不少,他们不管孩子自己的想法,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把孩子无原则“富养”。时间久了,孩子很可能不但不会感恩父母已经竭尽所能给了自己最好的,反而会产生一种扭曲的心态,甚至会责怪父母,为什么不能像自己“圈子”中其他人的父母那样,给自己提供更好、更没有上限的生活条件。大概两个月前,一段让人震撼的父女对话,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一位父亲,掏空积蓄,供女儿在西班牙留学。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他每月给女儿一万一千元生活费,只给自己留2000元作为基本开销,有时候为了省钱,三餐就靠馒头咸菜对付。尽管如此,女儿还是不满足,嫌弃爸爸给的钱少。当这位爸爸小心翼翼地问女儿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时,这位女儿却认为爸爸是在故意找茬,叫嚷“老家伙,养不起本仙女,就不要生我”,并在网上用极其恶毒、不堪的话,公然辱骂竭尽全力供养自己的父亲。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写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但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是不是错误且盲目地“富养”观念,让自己成了被“毒蛇”咬伤的“农夫”。
02
据K哥观察,中国家长对“富养”的执念,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K哥看过一个故事:有位妈妈给儿子买了双1299元的名牌鞋,引发家庭大战。这位妈妈的家庭状况很一般,夫妻二人月收入只有8000元,还要还房贷车贷,赡养两位老人和抚养两个孩子。生活绝对算不上宽裕。但这位妈妈为了满足孩子,想都不想就买下1299元一双的鞋子。当老公为此和她争吵的时候,她坚持认为“穷谁也不能穷孩子,给孩子就要给最好的”,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母亲对孩子的爱,有时确实让人不忍苛责,但如果没有原则和底线,只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式的惯性思维,而不考虑很多现实因素,也是很不理智的。不让孩子“苦”,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是不是真的爱孩子、真的对孩子好?K哥还看过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这些背井离乡的父母们,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总想着把大城市里孩子玩的东西,都买给孩子,甚至新款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一类的东西,留守儿童往往比其他孩子都更早拥有。
但父母这种补偿式的爱,却并没收到好的效果。这些孩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用手机、电脑、iPad看小说、玩游戏上了,不但荒废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跟着网络学了不少坏习气。这些被“补偿”的孩子们,和周围的其他孩子比,物质上不但不差,反而可能更优越,但这种补偿却没有让孩子理解到父母深层的爱,反而成了他们放纵自己基础和温床。让不少父母终生遗憾。了解奢侈品行业的朋友大概都懂,奢侈品的主要诉求之一,就是彰显社交价值,突显等级差别,暗搓搓鼓励攀比,激发一个人对上一等级与阶级的向往和渴望,从而产生购买欲。现在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是这样。说得再白一点,就是相互攀比在孩子身上花钱。人家孩子旅游去的北欧,我们如果只是去周边游,是不是对不住孩子,孩子会不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会不会觉得我们不爱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孩子也被慢慢养成了用物质、用金钱来衡量亲子感情的错误心理。久了还会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当成自己应得的(因为别人也有),而不懂得感恩,更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艰辛和不易。03
牛津大学教授、人类社会学家凯特•福克斯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写道:英国人如何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上层?并不是看他的财富,他开什么车,穿什么牌子,而是,看他的书柜上放着什么书,家里的食物和酒,以及房间是否凌乱。同样,衡量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一味从金钱、从物质出发。真正高级、健康的“富”养,更应注重以下几个层面:看过一个感人的视频,一位妈妈第一次在儿子学校门口摆摊,一开始还担心自己会不会给儿子丢面子,儿子会不会觉得难为情。没想到放学后,儿子在校门口看到摆摊的妈妈,不但没有任何不好意思,反而一脸骄傲地走向妈妈,还大方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母亲,笑着让同学帮忙照顾妈妈的生意。作为父母,要敢于不卑不亢地让孩子了解家中的情况,体验最接地气的生活。而不是硬着头皮,以牺牲全家正常生活为代价,给孩子创造一种并不真正属于他、适合他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环境。从长期来看,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不要低估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能力,更不要低估他们面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要相信,真实最有力量,也最能给孩子力量。著名演员马伊琍,在谈及对女儿的教育时说:“我不会让我的女儿活在公主的世界里,出行时头等舱经济舱她们也都能接受。我觉得精神世界的富养是必须绝对满足的,物质世界看情况。”不管家庭有没有这个实力,都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多元的生活经历,要有自己富足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要让他们多读书,多明事理,懂得敬畏,有共情能力,会换位思考,有感恩之心。而不是只在乎物质,追求物质,成为一个只会索取冷冰冰的人。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过:“妈妈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爸爸则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不管是爱,还是秩序,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父母既是孩子品行的榜样,也是向孩子展示感情,传递感情的最佳示范员。陪伴如此重要,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却往往因为忙、因为累、因为一些个人情绪,而不愿意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进行高质量、有意义的陪伴。他们愿意花大价钱给孩子报写作辅导班,却不愿意花几分钟听孩子说自己作文的写作思路;他们愿意贷款借钱为孩子买套天价学区房,却不愿陪孩子参加一次学校运动会…心理学上有种“镜像效应”,父母对孩子所做的所有举动,都会被孩子效仿,然后1比1反馈给你,如果你对他冷淡,他也会对你冷淡;你对他疏离,他也会对你疏离;忘掉那些借口,试试带着感情,用心陪陪孩子吧,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也许会让你成为人生的终极赢家。前央视主持人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书中这样写道:“富养孩子有四个层面,分别是:肯为孩子花钱,肯为孩子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愿意为孩子花钱,其实是最低层次、最“偷懒”的富养。真正健康地“富养”,也许是让他们一点点学会,如何正确面对真实的生活,面对不完美的自己,面对世间的那些“不尽如人意”,让他们拥有“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和能量。与所有家长朋友共勉。CEO企业家微信群
扫码申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