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决策高手,是如何“相信”一件事的?

创业   2024-11-12 21:02   山西  
图片/CEOBIZ
来源:人神共奋
1
什么是你应该相信的?

如果你刚到一家公司不久,有个不太熟的同事说有个业务机会,问你愿不愿意一起参与,初来乍到,你既无法判断这是不是一个骗局,也没有人可以求证。

如果这是一个你很想要的机会,答案是——应该相信。

如果你相信,成功了,你会赢得一次业务机会,如果不对,或者对方骗你,你的损失是浪费时间、白花一些费用,但你知道这个人不可信,这一类机会不靠谱;

但如果不相信,你永远不会知道对方可不可信,这一类机会可不可信,而且你以后还是一样会面对这样的选择。

相信是一种策略——相信我。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句话,相信就是相信,我觉得有道理,我就信了,有些人容易相信别人,有些人疑心病重,这就是一种态度嘛,怎么会是策略呢?
2
没有人是真正受骗的

以前,基督教劝人信教有一套逻辑,他们会说:

“如果没有上帝的话,你信了也不会有坏处,信不信都差不多;但如果真的有上帝,你相信的话,死后会上天堂,不相信的话,死后会下地狱。所以,相信上帝吧,对你有利。”

这逻辑可说到咱们中国人的心槛里了,中国人可以相信一切对自己有帮助的神仙,不管它是哪个教,哪个庙的,只要不付出太多的代价,无非是多磕几个头,有钱的多捐一些钱,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三大宗教中只有佛教在中国占据主流,原因也在于此。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拒绝信仰任何其他的神——那就不好了,如果其他神是真的,你的损失会非常大。

大部分一神宗教,无法在中国普及,只信一个神,那就意味着“绝对的相信”,而非基于利益的相信。

《三体》里,地球三体组织中有一派叫“幸存派”,希望现在就为三体侵略者服务,换来未来入侵后的幸存,用现在话说叫“带路党”,刘慈欣特别注明“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居多”。

人的确会相信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但这是在没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如果涉及到利弊,我们实际上相信的是那些对我们有利的事。

义和团对外宣称刀枪不入,主动要去打鬼子,那这些义和团员真的信吗?答案是不信的,但大部分人不得不信,如果不信的话,没上战场就被自己人弄死了,到战场上还有机会逃跑。

希特勒说犹太人都是恶魔,一向理性的德国人为什么会相信?

正是德国人因为太理性了,太思辨了,知道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那些犹大人本来都是他们的同学、同事、邻居甚至好友,德国人当然不会认为这些人真的是恶魔。可如果他们是恶魔的话,那就可以合法地占有的他们财产,这对于当时陷入经济萧条的德国人,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即便是那些不贪图犹太人财产的人,不相信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危险,还不如相信。

我曾经问过长辈,在文革时,你们真的相信国外的人民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吗?

他说,什么叫相信啊,其实多多少少身边熟人会有一些海外亲戚,知道实际情况跟报纸上宣传的不一样,特别是到了文革后期。但不相信又能怎么样呢?还是相信吧,至少不会犯错误。但具体有多大的差距,那还是要到改革开放之后了。


得,这跟我们现在“相信”美国人看一个感冒要等一个月,花上万美刀,出门随时可能被乱枪打死一样。

对于普通人而言,相信从来都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只是,大部分人都要经过生活的毒打,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不应该相信什么。

而且这种相信,还只是无意识地学习,并不能称为一种策略。想要掌握“相信策略”,找到最有利的选择,就需要经过一定的决策训练。

3
大部分人都不会看病

我的产品投资人中的高人还不少,有一位投资人是德州扑克的世界冠军,是真正拿几千万大奖的冠军,一开始感看, 觉普普通通,语不惊人,但接触时间长了,跟他聊他在海外打牌一步步走出来的经历,发现了一些与正常人思维不太一样的地方。

比如大部分人在面临不确定的事情要做出决策时,都是先判断这件事可不可信,过程是这样的:

1、判断:这件事可信还是不可信
2、决策:信就做,不信就不做

这个方法执行一般难度的任务,非常快,但如果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或者没有处理过的问题,就完全是靠直觉,而很多时候,直觉都是错的。

而他的思维方法,是把“相不相信”变成一种利弊判断,一种对未知概率的反复试探,过程可以简化为三步:

1、判断:这件事可信的概率是多少?信会怎样,不信会怎样
2、决策:我目前应该选择信还是不信,应该怎么做。
3、评估:从结果看,这件事可信的概率现在是多少?

这种思维方法,跟他玩德州扑克有很大的关系,德州扑克的结果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每一个组合代表一个赢面概率,但概率不代表真正的结果,一局下来,运气影响大,但长期下来,牌技才是最重要的,而牌技说白了,就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决策方法。

这个思维方法,第一步就会让大部分人不习惯,一般人对待新事物,总想有个态度,要么相信,要么不相信,想要让他们选择30%的相信,或者70%的相信,非常难,不是人类的正常思维。

比如你说看病,一个医生含含糊糊地说,你有可能是得了XX病,但需要做进一步诊断才能确认;另一个医生直接说,不用查了,你肯定得XXX,一般你都会觉得后面一个医生有水平,甚至会怀疑,前面的医生只是想让你多花钱。

但实际上,前面的医生才更符合科学的判断方法,不同风险程度的患者,对应不同的检测诊断方法,以防止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通过不断地更新概率,最后一步步地接近真实情况。所以,如果你觉得健康比钱更重要,你应该选择相信这位医生只是遵循规则而不是水平菜,这才是对你最有利的“相信”。

如果下一项出来,医生给了更明确的判断,也就是把这个概率进一步向100%和0%靠近,那你可以“评估”,刚才对医生的“相信”是正确的。

而后面的医生,他很可能是艺高人胆大,也有一定可能是不负责,但你就应该选择相信他“不负责”,这才是对你最有利的“相信”。

说实话,在看病时,如何理解医生的话,何时该相信何时应该怀疑医生的诊断,如何验证医生的诊断,如何防止医生进行防御性治疗,如何在医生的帮助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治疗,这些每一个人都要用到的“如何相信”的决策方法,大部分人并不天生具备,大部分人看病都凭借着不太靠谱的直觉。

德州扑克每分钟要做出数个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大部分人只是凭感觉瞎猜,打得再久水平也不会进步,想要成为高手,就要每一把都按决策流程走,不以单一牌局的输赢论对错,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进步。

4
要么不信,要么早信

股票投资中有一种题材炒作的方法,面对一个新题材,往往有“先信赚后信,要么不信,要么早信”的说法。

前面已经说了,所谓“相信”,只是一种利弊选择,“先信”的人,是认为选择相信对自己有好处,而“后信”的人,一开始觉得选择“相信”对自己没有好处,后来涨上去,又觉得自己应该相信。

那些选择“始终不信”的人,不代表后面也不会相信,而是说,不能只是因为上涨了,就改变自己的观点。

说服他人,不是让他相信你,而是让他觉得,相信你有好处。题材炒作的精髓,并不是去判断这个题材可信与不可信,而是看持股者与持币者的关于可信与否的合作能持续多久,利益交换能够维持多久。

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说了加强你的说服力的六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各种心理暗示,要么让人觉得,跟你合作有好处(互惠、喜好和稀缺)、要让人觉得不跟你合作有坏处(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权威),这并非是真想说服你,收你让他的教徒,而仅是让你按他说的办。

事实上,没有人那么容易被洗脑,相信是一种利益交换,只不过,用了心理学的技巧,你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

5
复盘与认错

人人都有选择相信什么的利弊驱动,但只有少数人能够从相信一件事上长期获利,其原因在于缺少复盘的能力,无法对自己的判断进行事后评估。

比如说,大部分人在事实已经证明自己错了的时候,有两种常见的态度:

1、不承认错了

这在被骗的人的心态中最常见,前面说过,人并不会真正被骗,而是经过计算后认为选择“相信”更有利——结果算错了。

但人并非完全理性,一旦选择相信,就是沉没成本,就算发现了蛛丝马迹,内心的独白也是:如果现在放弃,那前面的选择不就都白费了?也许事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

很多人并不精于算计,却在不断进行自我欺骗的算计,难怪马克吐温说:“想让一个人承认被骗,比骗他们还难。”

2、承认错了,但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

《三体》里的叶文洁,找到当前打死她父亲的红卫兵,对方却反问她:“你想要我忏悔,那谁向我来忏悔呢?”

大部分人就算认错,其态度的极限就是,我有错,但也是被骗了,所以大部分人都在“真诚相信一件事——错了,但不是我的错”之间,走完自己普普通通的一生。

真正的牛人,真正的复盘高手,就算是正确的决策,也要一步步地推演,我这么判断,这么选择,一定是正确的吗?如果后面发生的是另一种情形,我的选择还是正确的吗?后面的结果,真的是我选择的必然结果吗……

正因为相信是一种利弊判断,是一种对未知概率的试探,你就应该随时准备收回自己的“相信”。

最后总结一下全文的三个重要观点:
1、相信是一种基于利弊的选择,不要等完全认同一件事再去相信;
2、也不要等先相信后判断,而要先选择相信的程度,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客观地评估自己相信的东西,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


- END -



CEO企业家微信群


扫码申请加入


商业MBA
一座没有围墙的商学院,聚焦百万企业家、EMBA、MBA等商业财富精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