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CareerChoice公众号成立第7年,
第70篇泛金融职业发展原创文章。
真的还有企业会雇佣自己到那个年纪吗?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35岁已经成为了不少企业对于非管理岗位人才跳槽的红线,而45岁则要面对更严峻的问题:45岁+人群身处薪资(也许)上去了,能力却不一定可替代性超强,这种性价比相对年轻人反而可能变低。企业优化裁员时,老板发现从上往下裁,效率那真是杠杠的……
所以,恐怕我们这代职场打工仔里,尤其是人在非公务员体系和非大型传统国企(那种国企下面的子基金、孙公司什么的还不一定能算进来,因为也有可能就地解散……)的朋友们,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是:
可能在退休年龄(60-65岁)到来之前,我们有一段长达10-15年的时间,已经无法跻身于年轻时的主流职场上,需要另辟他径了。
本文不想贩卖焦虑和质疑任何政策,仅仅想从现实、务实的角度出发,讨论下——我们的去处在哪里?以及,有什么我们需要提前来做准备?
去处一: 从聚光灯下的“大”平台到蓬勃发展的“小”平台。
这里的“大”和“小”,只是泛泛而论,不带任何褒贬。具体举例来说,可能是:
从风生水起的公募到从零开始的私募;
从金融持牌主流机构到泛金融圈其他机构,牌照从大牌照变成小牌照;
从国企到民企;
从行业龙头前几名到所谓的独角兽;
从北上深超一线城市到内陆二三线城市……
不一而足。
基本原则:从竞争白热化、自己的比较优势慢慢消退的领域,去到竞争者相对数量减少、过往经历能带来资源优势的地方。
主要挑战:越是过往辉煌灿烂的选手,心理落差越大。
比如你来到私募,发现能募资者得天下,自己引以为傲的过往业绩,似乎没那么夺目了……
比如同样都是你,但名片改换后,来调研时,上市企业的态度似乎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比如来到陌生地界,过往战斗力强的团队作鸟兽散,现在作为新人空降,旁人都是各自为政、冷眼旁观……
比如去到创业公司,发现招聘时勾画的蓝图,在市场的颠簸里逐渐随风消散,小企业能活下来就算庆幸……
比如来到偏远城市,离熟悉的亲人好友千里之外,公司里听到的都是他人在异乡的乡音……
应对建议:
a. 既来之,则安之。
不同平台的文化、生存法则不一样,虽然对方当时是求贤若渴地八抬大轿把你请来,但过了门,咱们就得自己适应陌生地盘的新规则。古人不也说嘛: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唐 王建
而且,不能埋怨没人跟你“培训”、让你慢慢“适应”——毕竟这一次,咱们都已经一把年纪了,早已不是一张白纸,更多还是靠自己主动的灵活性来广结善缘、摸准老板脉搏。
也许请你过来的时候,看上去标明了工作职责,丁是丁卯是卯。等你来了就会发现,对于大龄职场人,老板的要求可不是想你只做“份内的事”,TA想要的是——成熟的、能独当一面的老将。
请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尽可能高效、深入地弄明白:在三个月内、上半年、今年内,老板的几件大事到底是什么?我能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贡献度?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应该做的,和老板觉得你应该做的,也未必是一码事。何况后者还经常随时势反复变化。
此外,就算自己雄心壮志,想要一下子“新官上任三把火”,迫不及待想给新平台亮亮自己的能耐,这时候也还是需要审时度势地想想:企业需要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特别是眼前,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而且,紧急、重要的排序,到底应该由谁来判定?
b. 把对他人的高标准适当降下来。
主流金融圈的精英们习惯了原来圈层里的工作方式,对于新平台的系统、人员素质、工作节奏等难免有些不适应的微词。
可能我们职业生涯的前半程,都在攀登到越来越高的地方,所以有时候一心惊:我这就要滑到下坡路里了?
“我得往上走”的惯性就这样带着你,看不顺眼周围的环境和人。
或者特别急于带着半山腰的大家,非要往顶峰上冲;如果现有团队楞冲不上去,就想继续从大平台带一整个团队接着冲……
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情况,去到了和过往截然不同的组织里担任高管,一开始还是按照原来在大机构的要求来带团队或者招新人。
特别是招聘上,自己企业才刚刚是几十个人、十几杆枪,招聘上恨不得对标行业前三标准,动辄就是“我们当年招人,就没有几个不是海归或者985”的。
可问题是,当时人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是因为你多年前头顶上的金字招牌。如今时光荏苒,还是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优先度,找到好用的、愿意踏实来这里上班的人,才是关键。
c.充分体现融合度。
来,是来了。
但新平台从上到下,大家也都会观察:
这人是高高兴兴地来,还是不情不愿地来?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试试看,时刻等待着原来圈层里的召唤,能回归就回归;还是能落地生根融入新集体?
一个未必成熟的小观察:越是小平台,越在意人和人的链接度,也越在意你这个外来者对新平台的看法。
这里想到了最近正在看外交官卢山的小说《蹦极》里的情节:主人公作为我国的代表,来到南陆一个小岛国独自设立“一个人的使馆”。孤独的他,发现自己某次跟当地人一起赶海之后,所有人见到他都忽然变得亲切起来。
后面他慢慢才揣摩出来滋味,当地人以打渔为生。作为外来人,主动和我们一起打渔,说明你才是真的打心眼里融入了我们。
所以,虽然这只是一份工,但还是最好带着饱满的精神面貌来做事。
遇到团建和集体活动,即便身子骨已经不太能折腾了,至少也去现场助威聚餐下。
和团队里的年轻朋友们多聊聊天,顺带着感受下年轻人的生活潮流,但别强行指导对方个人生活——如果有需要,人家自己会请教的。
去处二:从甲方到乙方。
从甲方离开,还有一个重要的承接地是乙方。
所以当初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律所、咨询公司去到甲方的“上岸”,等年纪大了,也有不少人会重新“下海”。
基本原则:从甲方,变成甲方的诸多供应商之一。虽然位置变了,不过不管怎么说,你还有可能活跃在市场上。
但是,这一次,就算你回到的是熟悉的海域,甚至同一家单位,但对方对你的要求可就不同了。
主要挑战:
a. 会承做,但不会承揽:
上了年纪之后,承做的活儿对于你我而言,早就不是优势所在了。就算你乐意接着做,但市场上大把大把价廉物美、有体力有活力、且需要挣钱的年轻人,也早就可以通过年龄优势把我们从岗位上挤下来。
承做的尽头是什么?承揽。
能做这件事的人有很多,但如果你能让市场就找你的团队做,那就是本事。
在乙方的前半程,大部分人都是兢兢业业紧盯手中活,这时候还算有前辈带着你教教做底稿做尽调,技术培训就算公司提供得比较粗糙,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书本自学考证。
然而到了后半程,KPI忽然变成打单,不少人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件事,咋就没人教过呢?我可以吗?
这就是大龄职场人回到乙方的首要障碍:过往资源积累不够,也尚未习得如何拓展客户。
然而承揽这件事,需要自我本身认知足够现实和清晰(必须做,没法选);也需要自我个性天赋具备一定的销售导向。后者在整个人群中其实比例并不高,具体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销售,可以参考公众号关于前台岗位的部分讨论文章,链接见下:
什么样的人适合金融业的销售岗位?(1)——听银行资深销售前辈娓娓道来
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做得来,更加少有导师来教授技能。不少销售条线的大佬都在沟通中表达过同一个观点:这类选手,不容易培养,主要还是靠选拔。
所以,不能因为我们曾经从乙方出发,就一定能回到同样的来处。即使回来了,也得明白自己的目标和工作职责有重大变化。
应对建议:积累资源要趁早。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未来有可能走上乙方路线,那么可别等到45岁再行动,35岁以上就要开始盘点自己可以做的业务、可以开的潜在客户,可以拉的团队了。
只有找准了个人资源和业务锁定的大致方向,才能有的放矢逐个突破。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不怕你做得专、深,只要够专业、人品好,老客户转介绍新客户都很常见。
但大家都会关注你是否深耕在一个方向。既然请的是老将,那么就不需要半瓶子水晃荡、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类型。
在这个前提下,不要排斥销售和商务活动,至少要早点开始在圈内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
一些该有的和工作相关的社交:比如业内沙龙、校友活动、包括媒体接触,都可以带来一些崭新的感受和收获。
这里引用一位资深专业人士的多年感触,今天在群里看到可谓是心有戚戚焉:大家要为未来做好规划,不要闷头做事。多铺人脉,早点为自己找好副业或者说副专业。
b. 人在曹营心在汉,行为模式还停留在甲方阶段:
这一点,对于从未做过乙方的朋友们来说,尤其值得注意。
多年甲方,你是否能适应今天要面对的金主客户比你小10岁以上?感觉对方嘛都不懂,还提出各种不太可能实现的要求……
冗繁的招标流程、一版又一版的方案整改、最后呈现的结果未必尽如人意……
行业竞争激烈,乙方和乙方互相使招数、打价格战,收款环节变数多多,如何恰到好处地催款也是一门学问……
应对建议:
a.我个人还是很鼓励年轻人去到乙方锻炼几年的。
一来积累丰富的项目经历;
二来被磨炼磨炼是真的培养心性;
三来,等到岁数变大了,跟当年一起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打个招呼,靠着多年前的信任感回到乙方,适应期也相应地能快不少。
b.如果你真的从来没去过乙方,又想要下海尝试,那么认识几个常年乙方的深交老友,很有帮助。
一个,是让他们真心地、没有顾虑地帮你评估下,你是否适合来做乙方?
第二,等你真做了乙方,让他们三不五时给你做做心理按摩也有帮助。乙方总有憋闷受气的时候,遇到的奇葩情况数不胜数,有时候互相唠嗑、无伤大雅地吐吐槽,就不至于觉得自己遇到的这点子事儿,特别重要。
所以啊,亲爱的甲方朋友们,咱们也可以对乙方这些供应商好一点,对不?山不转水转,山水总相逢呀。
好了,本系列的上篇先写到这里。
总体来说,“从大到小”和“从甲方到乙方”,都算是比较进取一点、还抱着必须要在原有领域打拼想法的选项;本系列的下篇,我们再来列举一些更加随意的、和原本职业生涯不需要紧密链接的可能性。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留言你看到的各种大龄职场人的职场“第二程”路线和感触呀!
免费定期发布:
2.如果你想通过线上方式,随时随地开始学习泛金融职业发展课程(在职人士或在校生均适用),请查看以下链接,即可根据目录顺序,方便快捷地开始线上独家轻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