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让孩子在和谐、灵性、有养分的文化氛围里快乐成长、享受幸福是教师共同追寻的目标。当我们指尖轻轻弹起“书香”“绿色”“开放”“共享”“创新”这根根琴弦的时候,饱含着灵动、幸福、文明、素养、自信的音符就会在校园里弥散开来。当这些可爱的孩子像天使一般随着灵动的音符一起舞动、跳跃、奔跑的时候,也是我们教育大梦成真之时。
——左军娥《行走的姿态》
左军娥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理想中的教育生态,多年以来,“诗意而美好”一直贯穿她的教育生涯。自1997年踏入教坛以来,左军娥当过语文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干部、副校长,直到如今的校长、书记,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从一个起初只关注课本、知识的“菜鸟”,到如今开始思考儿童、思考“人本”的研究型、具有教育情怀与理想的校长,这些都得益于她笃定而不停歇地行走与思考。
有些校长像溪流,他们不似高山那般伟岸,却细水潺潺,用自己细腻而温柔的情怀诠释着对教育的热爱。
“泉文化”的萌芽:文化就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根”
前往左军娥工作的龙泉小学,是一段不短的跨越城乡之旅。从城区驱车一个半小时,穿过中国光谷一片片繁华的现代企业聚集区,沿着三环线外通往城市边缘的乡村小路,再经过一个个寂静的村庄,最终才来到毗邻牛山湖的乡村学校——龙泉小学。
这是一所被包围在农田和村庄的学校。山峰青翠欲滴,不远处还传来几声鸡鸣,如果不是学生的读书声,一般人很难想象这里还有一所学校。
跨进校门,迎面一位身材高挑、笑容满面的女子穿过操场款款而来。“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初见左军娥,记者脑海里冒出来的便是席慕蓉《莲的心事》里这句诗,面容姣好,长发飘飘,举止温婉,谈话间不经意透露出的才气让人如沐春风。但当你开始和她对话,顿觉对她美好外表的感触太过肤浅,她是一位智慧型的校长。
1997年,完成师范学业的左军娥如愿以偿地在家乡仙桃市实验小学当上了一名语文教师。14年后,通过光谷人才引进计划,她来到江夏区九峰第一小学任教。这所校园内矗立着一个小土坡的学校被她称之为“九峰巴学园”。“那些拥有华丽建筑与现代装饰的校园,并不一定能为孩子们带来真正快乐的童年。在这里,我们将小土坡改造成了菜园,我仿佛找到了《窗边的小豆豆》中教育的真谛:简朴、勤勉、纯洁与美好。校园成为孩子们自由嬉戏、天性得以释放的乐园。”自然风光与纯朴的孩子们,构成了左军娥初抵武汉时最温馨的记忆。简朴、勤勉、纯洁、美好,左军娥作为教育人的办学思想以及她想要呈现的教育生态,通过“九峰巴学园”的教育经历,初现端倪。
2021年,左军娥调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小学校长,这是一个仓促又很突然的任命,因为学校将在两个月后面临武汉市现代化学校的创建验收。初入校园,她差点落泪,因为她要在两个月之内,把眼前还是工地的学校重新改建并且完成验收目标。时间容不得她犹豫,她也没有退缩。
左军娥通过持续的实地考察、翻阅校史、查阅资料了解到,龙泉小学于1932年建校,是一所有着近90年办学历史的偏远乡村小学。在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之后,她发现龙泉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资源,学校地处龙泉乡龙泉山风景区,自然景色优美,历史沿袭久远,文化底蕴深厚。
“那为什么不回归本真,就以泉文化作为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呢?泉水的三种形态正好可以比作教育的三种特性:润泽,泉水渗流;传承,深水长流;创新,活水涌流。”
因为饱读诗书,她有着文人般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诗意细腻的内心。
“做老师,要像深蕴在地底下的泉水,清新如诗,清澈静美,滋养万物,滋润童心,而孩子们做人应该如泉,志存高远。”已在龙泉小学担任了三年校长的左军娥有条不紊地跟记者介绍起学校的校徽——一个蓝色的,有着古风古韵的“泉”字。
龙泉小学占地不过2万平方千米,小小巧巧,却处处透着精致。学校整体色调是大方优雅的蓝色,教师宿舍楼、教学楼、行政楼、教工食堂均以“泉”字命名,校旗、办公室名牌、一日常规公示牌、值班牌等物品都带有学校标志性的“泉”字LOGO,在班级教室的墙上,每个班上设置有特色的“泉”字班级名片。学校打造班级“泉文化”体系,给予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空间;成立以“泉”为名的系列社团,开设泉墨轩、泉小厨、泉耕园等特色社团22个;规范“泉文化”管理册,增强干部教师的工作素养和严谨性。
最独特的“改造”是校门口的校名都由学生来写。从2021年9月至今,龙泉小学的校名已更换了五次字体,每次的题写者都是每学期“我的校名我书写”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去年9月1日开学,我自己都没发现校名是我写的,还是同学们告诉我的。我好惊讶,后面拍照时都呆呆的。”学生杨小溪笑着说,写下校名时他才二年级,好多同学都很羡慕,都来问他怎么把字写好。“现在,大家都爱上了读书、写字,还是经常有人来找我PK。”
与此同时,学校吉祥物设计大赛也为学生提供了另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年级的陈梓昂凭借他设计的淡蓝色小龙人“龙小泉”脱颖而出,这个聪明可爱的形象与学校的“泉文化”不谋而合。如今,“龙小泉”的身影遍布校园,从校门到班级,从操场到食堂,无处不在,陈梓昂也因此成为校园里的小名人。
左军娥和她的团队从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成长、特色活动及学校宣传等多个维度,共同探索、勇于创新,围绕具有乡土特色的“泉文化”不断深耕。
三年以来,学校高分通过武汉市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获评区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先后荣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优秀单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而左军娥本人也获评2022年“武汉市新时代巾帼英雄”及2023年度“武汉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明星”。
把课堂搬到山上: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
“森林的模样”
“‘金豆入磨转蟹黄,坡仙知味流涎长。俯见维雉牵衣儿,指说雷家圆子香’,说的就是我们龙泉鼎鼎有名的豆腐圆子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到龙泉农民特色豆腐圆子作坊,学着老师傅的模样做圆子,特别香!”
“‘泉耕园’社团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泉泉农耕’劳动基地,在这里,我们学会了怎样使用锄头和铁锹,如何施肥浇水,体会到了劳动多么有趣,生活多么美好。”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龙泉孩子,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我爱我的家乡——龙泉》系列乡土项目式课后托管课程,我们在山上做树叶贴画、簸箕画,左校长和老师们还带领我们在龙泉山上课后托管课呢!”
孩子们纷纷爱上了龙泉山上的托管课,学生王羽庭的妈妈感慨道:“虽然家在龙泉,但我和丈夫工作繁忙,不曾带孩子真正认识龙泉。因为学校开设的课后托管课程,孩子才有机会从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色文化等方面了解龙泉,我们非常感谢学校。”
生在龙泉、学在龙泉、工作在龙泉近20年的教师周棉芬感慨道:“今天跟着左校长一起带领孩子们走访了龙泉山,勾起了我这个土生土长龙泉人的家乡情结,感谢左校长把这个乡土校本课程挖掘出来,帮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根。”
春天,左军娥带着学生参观龙泉山,了解家乡的历史;夏天,他们一起制作豆腐圆子,体会农耕之乐;秋天,他们捡拾落叶,制作树叶贴画;冬天,他们一起学习龙泉当地的方言,领略当地风俗的魅力……让学生将课桌搬到户外,将相关知识学习变成探寻人文历史、学习传统技艺、领略自然风光,将课本知识变成“活的教育”,让坐在教室里的儿童变成活泼的人,这些只是左军娥开发“泉文化”系列课程的基础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课程让孩子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与家乡建立紧密的连接后还会由衷真挚地热爱自己的家乡,萌生长大后要建设家乡的想法。
“自然教育应该成为乡村教育的特色和底色,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打造美丽新乡村,要从娃娃抓起。来过学校的老师都觉得龙泉小学的孩子特别自信、干净、活泼、有礼貌,我想这源于校园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在校园的每一天都有着浓浓的自信、安全感和幸福感。”
2021年的暑假,左军娥带领龙泉小学的老师们一起研究龙泉地域文化。“走访的地方越多,心里就越懂我的学生了,这么美的家乡,我觉得我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小时候亲近她,长大了才会爱她、建设她。”
抱着这种想法,左军娥带领教师一起编写了一系列具有龙泉地域特色的乡土项目式课后托管校本课程:《我爱我的家乡——龙泉》,涵盖了《龙泉的风景》《龙泉的风俗风尚》《龙泉的诗文》《龙泉的农耕》《龙泉的方言》《龙泉的风味》等多门课程。
“泉文化”乡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等美好品质。学校利用本土资源,打造了“泉人树1+X”项目式课程群,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围绕六大特色乡土课程系列,结合社团建设,形成了28门特色校本课程。除特色课后托管课程外,学校还结合“双减”政策,开设丰富的德育、美育活动,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自然成长,在尊重、信任、诗意、美好的校园环境中,成长为个性独特、气质如泉的乡村好少年。
“作为乡村学校的一名普通校长,我常常思考乡村教育之路应该如何去走?我想,乡村教育想要突破,必须走差异化道路,在差异中求生存,在差异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学会发现本土优势,并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做适合乡村儿童并被他们需要的教育。”左军娥笑着说道。
“那些花儿”: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
“一个好老师是应该有故事的,他的故事来源于能够洞察每一个孩子的心思,并懂得与他们对话、沟通。”在以往的教育生涯中,左军娥碰到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她称他们为“那些花儿”。
小杰(化名)便是这样一朵“花儿”。那是六年前,左军娥刚刚调入武汉市华师一附中光谷汤逊湖学校。小杰是左军娥班上的一个小男孩。上课时,小杰总是低着头,眼神黯淡,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下课后总是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一次语文课,左军娥注意到小杰正在玩弄手里的小东西,她轻轻地走到他跟前,发现他在叠一架纸飞机。发现了老师的到来,小杰很慌乱,左军娥却只是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小杰,你叠的纸飞机真漂亮,能教老师吗?”说完,她又对着全班同学说:“孩子们,让小杰当我们的老师,我们一起叠好不好?”小杰很诧异,孩子们高兴地答应了。下课后,她带领全班同学去操场放飞了一起叠的纸飞机,并让孩子们观察飞机放飞的场景,回到教室写一篇作文。孩子们都写得很精彩,尤其是小杰,写了满满两页纸。左军娥又抓住机会,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了他。自此以后,小杰在课堂上抬起了他低下的头,眼神变亮了,成绩也越来越好。左军娥用自己的师爱将一个胆小自卑的学生转化成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
“和学生相处最重要的是去倾听他们、走近他们、鼓励他们,当孩子需要我们时,我们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还他一脸鼓励的微笑,教育便悄然在我们之间展开。”“鼓励每一个孩子”这一教育理念她延续至今,在龙泉小学,左军娥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绽放。
“今年是我们学校建校90周年,我设计的‘龙小泉’吉祥物在158份作品中高票选出,有幸成为龙泉小学建校90年来首位吉祥物设计者。当我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我双手发抖,特别紧张,但左校长紧紧握住我的手,让我有了安全感,没有之前那么害怕了。”学生陈梓昂说。
而“小可爱”柯珑锦做梦都在期待校长开学时给他发个“大红包”:“左校长来到学校后,我们600多个同学每学期都会收到她的‘大红包’——一封信,每个人在期末都有一张奖状领回家,我每天都在期待左校长给我带来惊喜。”
除了带给每一个孩子惊喜,左军娥还挖掘出了许多在龙泉小学深耕教育多年却“蒙尘”的教师。
57岁的高志翔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教育岗位上沉默寡言地做了几十年老师的他,有一天也会被推到舞台中央,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高志翔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为人谦虚谨慎,甚至有些木讷。提起左军娥和学校特意为他举办的“许你一个诗意美好的春天——诗歌里的高志翔诗歌朗诵会”时,他潸然泪下:“我觉得像在做梦一样。”但是左军娥帮他实现了这个梦想。学校为高志翔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朗诵会,还邀请了区教育局领导、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倾情参与。朗诵会上,师生动情地诵读诗集里的诗歌,高志翔体会到了几十年教师生涯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遇到左军娥校长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我要特别感谢左校长给予我的这份勇气和力量。”
高志翔性格内向,甚少与人交流,但却有着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左军娥发现了他,找到了他,成全了他。这与左军娥一手创建并遵循的“泉文化”核心理念“源远流长、泉(全)人之美”不谋而合。
“龙泉小学这所乡村学校有着中国基础教育最原生态的样貌,有着质朴如泉水般清澈的教师,他们如苔花一般低调朴素,却又如梅花一般把清香开在校园。他们热爱工作,也享受着乡村学校独有的宁静和诗意。”左军娥说。
左军娥称他们为“龙泉小学的‘大先生’”,为此,她率先开办了乡土“百泉讲坛”,让学校67名乡村教师一一讲述“我和龙泉小学这些年”的感人故事。
学校成立银龄教师课后托管团队,传承银龄宝贵精神。根据乡村办学实际条件和困难,发挥老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性。老教师田小云说:“学校为我们继续发光发热提供了平台,学校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也必不负学校。”
三年来,龙泉小学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得到明显改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师生获得区以上的奖项数量从个位数达到360多个,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成倍数增长,十多位教师近三年在区级优质课比赛和论文比赛中均获一等奖;一名学生获得教育部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两名学生获得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一等奖。
正如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为学校写下的亲笔题词——“办一所诗意而美好的学校”。左军娥认为,一个校长,最重要的使命是带领全校师生把校园生活过成大家喜爱的模样。
END
本文摘自《湖北教育》政务版 2024年9月刊
文 / 本刊记者 周小益
责任编辑 / 鄢志勇
欢 迎 订 阅 投 稿
《湖北教育》政务版
投稿邮箱:hbjyzwxc@163.com
邮发代号:38-385
编辑部:027-87156659
《湖北教育》教学版
投稿链接:http://bd.cjbkcm.com.cn/f/iPCRGG
邮发代号:38-20
编辑部:027-87153385
《湖北教育》科学课
投稿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forbIWAORnZFAQw3K1BMQ
邮发代号:38-327
编辑部:027-87158797
“湖北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码投稿
出品丨湖北长江教育传媒集团桂子山教育研究院
策划 | 陈志伟
编辑 | 黄诗涵
初审 | 王娜娜
复审丨鄢志勇
监制 | 张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