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医神经再生转化中心赴珠海参加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六届 全国学术会议(CNS)

文摘   2023-08-18 09:09   浙江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全国学术会议

暨第二届中日韩国际会议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

The 16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Neuroscience Society 

The 2nd CJK International Meeting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于7月27-30日在广东珠海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中日韩7位顶尖学者带来了7场精彩大会报告,58个专题研讨会同步展开.中心全体成员前往珠海,与全国同道一起共赴学术盛会,共同探讨交流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浙大邵医神经再生转化中心




      本中心全体成员在周峰泉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参会,通过主题汇报,墙面海报交流等方式展示本中心在神经再生领域方面的科研进展。

       

      周峰泉教授组织了名为“Strategies for neural regeneration: new frontiers and cutting-edge technology”主题研讨会,和众多与会专家们围绕该主题共同探讨神经再生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分享了在视网膜疾病中最新研究进展。


      博士后周思雨和助理研究员王颖颖参与了墙报交流大会,展示了各自的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和与会同道共同交流。






感想感悟



      在神经损伤再生研究中,传统关注的主要策略有两个:存活的神经胞体的轴突再生和其他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和Müller细胞)向神经细胞进行转分化。

在轴突再生策略中,主要利用哺乳动物视神经损伤模型和脊椎损伤模型,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报道了不同程度轴突再生的成功诱导,但如何使再生轴突进入正确的空间位置,与正确的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突触,从而实现神经元功能水平的拯救似乎仍然没有有效的实现策略。

      在转分化策略的研究中,尽管也面临如何形成正确突触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高等哺乳动物(人、灵长类)的转分化途径被基因锁严格封锁。近十年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此领域的研究者开辟的新的研究方向。凭借斑马鱼、涡虫等较低等动物模型具有强大的中枢神经再生能力、与人类基因同源性较高和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成熟的特点,通过对比哺乳动物模型和低等动物模型在神经元损伤、再生过程中的基因转录变化差异,利用高通量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了众多实现小胶质细胞转分化的重要基因表达活动,虽然仍在初始阶段,但未来的研究空间巨大。

      比较耳目一新的研究方向是研究神经细胞本身的抗损伤能力,一个是周峰泉教授关注不同类型的视神经对损伤的抵抗能力差异,发现细胞间通讯的强度对神经损伤后存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个是王彤教授发现轻微对机械应力下,神经轴突发生Ca2+依赖的可逆形变,而严重应力冲击引起的不可逆病变则与Ca2+超载相关。这两项研究旨在探究哺乳动物中不可再生的神经细胞的自保护机制,对神经损伤和神经慢性疾病的治疗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博士后 高雨琦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作为初出学生时代的我见识到了神经科学的盛况,超五千名的专家学者齐聚珠海,这个碧海蓝天的璀璨特区。在会议上,领略了神经科学一代领路人的学术风采,以专题相聚,描述前沿,未来希望无限。在海报展示处,见识了神经科学优秀学者们的坚实成果,脚踏实地的研究。在商品站台处,参观了新的科研仪器,是科研路上更好的奠基石。希望下一届可以继续学习,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助理研究员 王颖颖



     很高兴能够来到珠海这座安静美丽的海滨城市参加2023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本次会议规模空前盛大,第一次参加线下学术会议的我见到了许多领域大牛亲自做的报告。他们不仅仅展示了已发表的成果,也分享了正在进行的研究结果,更是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是单纯线上阅读文献难以收获的体验。同时各领域内公司也展览了他们最新的技术成果,零距离地接触这些新技术也有有利于启发我们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本次参加的学术会议值得我们好好消化学习。

——科研助理 章靖



     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博士生,我很荣幸参加了2023年中国神经科学大会。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参加了许多精彩的研讨会和讲座,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神经再生中的空间转录组应用和先进的AAV递送方式的讲座。

      在空间转录组应用的讲座中,我了解到,空间转录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再生过程。通过研究神经元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表达的基因,我们可以了解神经再生过程中多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元如何在受损的组织中重建连接。这方面的研究有望帮助我们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和恢复神经功能。

在先进的AAV递送方式的讲座中,我了解到,AAV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病毒载体,可以用于将基因传递到胶质细胞中。AAV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来重塑微环境,或者通过神经调控来促进神经再生。这方面的研究有望帮助我们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我对神经再生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终将能够找到治愈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博士生 余滋恺








          审稿 | 周峰泉/杨树广

编辑 | 赵音珺



浙大邵逸夫神经再生转化中心
发布神经方向科学研究新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