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主食
方所成都店·文学大师图书展
时间/2024.10.11-11.25
主办/锦江区文化馆、方所成都店、上海译文出版社
地点/方所成都店(成都太古里负一层M68-70号)
文学大师们的“幸福论”
秋意褪去,凛冬将至,方所成都店“必要的主食”文学大师图书展已经接近尾声。
我们经年累月阅读大师们的作品,透过那些发生在岁月长河中曾经的故事,看着在故事里经历着生活的动荡,挣扎于困境的人物们,觉得那些人、那些故事和场景离我们十分遥远,却又那么地近——我们曾在无数个时刻共情文学大师们笔下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很多时候会想,“那是我的生活,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在大师展的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五位大师,通过他们的故事来知晓,他们怎样理解“幸福”,又是怎样把他们的“幸福论”融于那些深刻动人的故事和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去,让每一位阅读他们故事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找到周围的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痛苦让爱更深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极为深刻的视角:人类的痛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为更深层次的爱的力量和意义的渠道。在爱中,我们或许需要承受痛苦,而正是这种痛苦塑造了爱与人性最真实、最纯粹的一面。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大审判官》故事确实深刻地探讨了自由、责任、爱与痛苦等哲学主题,尤其通过审判官与耶稣之间的对话,揭示了对人类自由的深刻质疑。审判官认为,虽然耶稣给了人们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反而让人陷入了痛苦、迷茫和罪恶感中,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人们放弃自由,服从既定的规则和社会的秩序。然而,耶稣的自由观和爱的观念则显然带有更多的悲悯与深邃——爱需要自由,并且往往伴随着痛苦。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荒唐人的梦》以及其他作品表达的,痛苦不仅是人类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它是爱、意义和人性的一部分。没有痛苦的爱,似乎也失去了它最本质的力量。
心理学家对人类情感的研究发现,选择带来的痛苦确实在很多情况下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比如,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们会陷入决策疲劳和后悔的情绪中。相反,遵循传统、被社会结构所引导,似乎让人更能感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核心观点——“爱是转瞬即逝的光亮”——或许正是对这一现象的诗意表达。他认为,爱带来的是瞬间的痛苦和美好,它不像理性上的选择那么可以控制,但也正因如此,才让人生充满了意义。
“人生,处处是苦涩的试炼,短暂的欢愉。”这是陀翁写在《罪与罚》中写下的句子。如果说罪与罚是彼此的反义词,那看似痛苦的,却成为解脱了痛苦的。也许这便是陀翁所感受到的幸福吧,无论如何,当痛苦成全了欢愉,痛苦也便成了真实的幸福。
契诃夫——暗涌于悲观主义的温柔
契诃夫的作品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人物的情感常常混杂矛盾,既有情感的力量,又充满理智的无奈。他不理想化情感关系,反映了爱与失落在现实理智面前的悲剧性。在《海鸥》中,尼娜与特雷普列夫的爱情虽充满激情,但最终未获满足,关系破裂;《乞丐》中的主人公因贫困失去了对美好情感的信任;《樱桃园》中的家庭成员在失去家园时经历了情感的剧烈冲击。这些失落常带来无力与绝望。
契诃夫常常展示出人物在复杂情感矛盾面前的孤独与无助,这种情感的疏离感渗透到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所以这也致使契诃夫在作品中对传统的浪漫爱情观有着一定的批判。他揭示了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脆弱与矛盾,人物对爱情的理想化和幻想最终让他们陷入失望和痛苦。
契诃夫认为爱情并非生活的终极救赎,而是揭示其局限性与理想的难以实现。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困境和无法改变的命运,但常常无法找到自我救赎的途径。这种自我意识与情感的无力感交织,构成了契诃夫作品的核心主题:人物虽能看到自己的局限,但往往无法突破或解脱。
尽管契诃夫对人类情感持有悲观态度,但他并不是冷漠的。相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温柔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并非直接的悲惨或绝望,而是一种平静的接受现实、对人类困境的宽容和理解。所以,也许是这样的无奈,让契诃夫有了一种在外界看来的“丧式幽默”。
也许,他的幸福是一种对平静的期许——是与在时代洪流中大喜大悲的割裂背道而驰的平静;是夹杂在残酷与善良之间的平静;是看似疯癫,实则为了掩盖没身于悲观主义,暗自温柔的平静。
伍尔夫——拥有自我便是拥抱幸福
在伍尔夫的许多作品中,时间的流逝和人类生命的短暂性是构建幸福感的重要背景。例如,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通过精致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对时间的不同感知与对幸福的追求。小说中,人物的幸福感往往与对时间的感知紧密相连。
人们往往错失了与他人相处的时机,无法完全体验当下的幸福,直到错过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
伍尔夫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对瞬间幸福的把握与失落。她通过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内心的流动和复杂性,暗示幸福常常是短暂而难以捉摸的,往往在生命的短暂时光中只能捕捉到片段而非永恒。
伍尔夫也在作品中强调个体的自由对幸福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女性作家,伍尔夫常常反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被压抑的角色。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女性的独立性和经济自由是她们能够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前提。
伍尔夫认为自我实现常常是幸福的核心——幸福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是内心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伍尔夫通过对Clarissa Dalloway内心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她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找意义和自我认同。虽然Clarissa感到自己在社会角色中的迷失和疏离,但她依然通过对生命的深刻体验来寻找某种形式的幸福。她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幸福和满足,但这种幸福感始终伴随着对孤独、遗憾和未完成愿望的深刻意识。在伍尔夫看来,幸福往往并非单纯来自外部的社交或成就,而是来自内心对这些关系的认知与处理。
伍尔夫最著名的观点便是“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女性如果能够拥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思考和创作的自由,她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伍尔夫在这里挑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提倡个体自由与自我表达的重要性,这对她的幸福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伍尔夫的作品探讨了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性,但她并不将幸福视为理想化的目标。在她的作品中,悲剧与幸福交织,她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面对内心冲突和外部无法掌控的现实。对于伍尔夫而言,幸福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表达和成长的过程,写作是她逃避痛苦、实现自我和感受生命价值的途径。
伍尔夫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为她对幸福的理解增添了深刻的悲剧性。她的身心健康问题、抑郁症,以及她最终选择自杀的结局,使她的作品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她的悲剧并不使她的作品失去对幸福的探讨,反而深刻地提醒读者,幸福往往是脆弱和复杂的,它可能与痛苦、挣扎甚至失落共存。
简·奥斯丁——果敢的爱恨与平衡的智慧
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幸福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尤其是在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和《艾玛》等中都有较为深刻的探讨。
奥斯丁常常通过她的女主人公展示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理智与情感》中,艾丽诺代表理智,而玛丽安则代表情感。两者的冲突与融合是小说的核心。奥斯丁似乎认为,理性和感性并非对立,而是需要在个人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只有这样,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对奥斯丁来说,幸福也与自我认识和成长密切相关。她的女主人公通常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自我反思与成长。在这一过程中,角色们学会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逐渐摆脱了偏见、误解或情感的盲目性。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都在自我反省中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最终实现了彼此的和解与幸福。
简·奥斯丁的作品反映了她对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阶级、财富、地位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上。她虽然批评了社会对婚姻的商业化态度,但也没有否定财富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的现实作用。奥斯丁通过她的故事强调,尽管社会背景影响着幸福的实现,但真正的幸福更多依赖于人物内心的选择与改变。
对幸福的看法,简认为幸福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结合的理想状态,她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理性、自我成长与尊重,而不仅仅是外部条件的满足或简单的浪漫幻想。她的小说通过展示人们在社会压力与个人情感中的抉择,传递了关于理智、感情、婚姻和个人独立的深刻思考。
鲁迅——虚妄与希望相同
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幸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想化的概念。相反,他往往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描写,探讨了人类在困境、压抑和无奈中的幸福与不幸。
鲁迅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黑暗与压迫,特别是对弱者的冷漠与不公。《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常处社会边缘,受到封建传统与压迫性制度的压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幸福”显得遥不可及,甚至自嘲。阿Q通过幻想获得短暂的“幸福”,但这建立在逃避现实的基础上;狂人虽然陷入孤独与崩溃,但他的“疯狂”反映了对社会与人性问题的觉醒,并在追求真理中体验到一种超越常规的“幸福”。鲁迅在这里表达了对个体自由、独立与真理的尊重,即使这种追求常常充满痛苦和无法实现。
总体而言,鲁迅对“幸福”的看法同样带有一种悲观的色彩。在许多作品中,他揭示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无力感,强调幸福是一种相对的、难以实现的理想。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反映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呈现了主人公对于“救命药”的渴望,最终却因社会的误解和束缚,错过了真正的解脱。这里的“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通过揭示其虚幻与不可能,展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鲁迅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追求理想的实现,而更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自我局限的认知。
鲁迅的幸福观是悲观且深刻的,他不相信那种理想化的幸福,而是更多地关注社会对个体的压迫、个人在困境中的觉醒,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在鲁迅的世界里,幸福往往是短暂的、虚幻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或对抗现实的逃避。他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对社会不公、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承受。
通过这些探索,这位大师传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幸福”的复杂思考。
方所成都店
文学大师图书展回顾
More
More
虽然“必要的主食”文学大师图书展
即将和我们告别
但我们不断食用的
不仅仅是
契诃夫 伍尔夫 简·奥斯丁 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
这五位文学巨匠的灵魂遗产
还有很多大师们的文字与思想
将是永存于我们精神的饱腹之粮
欢迎到方所成都店,拾一本书,食一本书
——
关于
方所成都店
向上滑动查看
关于
方所文化集团
向上滑动查看
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加入方所阅读圈
请添加小助理微信
方所成都店
成都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太古里负一层M68-70号
Fang Suo Commune Co., Ltd.
M68-70, No. 8 Zhongshamao Street
Jinjiang District , Chengd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