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稻盛和夫的《心》才明白:人必须出门,必须社交,必须体验不同的事物,见各种各样的人,脑子才会思考,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

文摘   2024-11-08 17:00   北京  

 点击上方“蓝添时间”关注我呀


原文摘录: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什么才是心灵应有的状态。人应该如何活?人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这两个问题意义相同。在心中描绘什么,决定了将会度过怎样的人生。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就能开拓与之相应的丰富、精彩的人生。其中,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我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这样的心,用佛教的语言,就叫“利他之心”。

—— 引自章节:001 前言

现状越艰苦,人就越容易发牢骚、鸣不平,怨天尤人。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如果一个人总是足不出户,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这么大。"

这是稻盛和夫在《心》这本书中说过的一句话。

读到这里时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活得越来越狭隘而有些人却能活出广阔天地。

在书中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从一个穷困潦倒的结核病人到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传奇经历。

他说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走出去"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理解到人必须出门必须社交必须体验不同的事物。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着"

01

闭门造车  是最大的认知陷阱

在书中稻盛和夫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他年轻时有个同事技术很好但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每天就是两点一线家和实验室。

十年如一日他的技术确实越来越精湛但思维却越来越固化。

最终他开发的产品完全脱离市场需求无人问津。

这让稻盛和夫意识到闭门造车是最大的认知陷阱。

"就像井底之蛙以为那方井口就是整个天空。"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

确实如此。当我们把自己封闭在熟悉的小圈子里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足够了解。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个极小的切面。

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整天宅在家里以为刷刷短视频就能了解世界。

殊不知那些短视频给我们展示的往往都是经过剪辑和包装的片面信息。

真实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只有走出去亲身体验才能打破认知的盲区。

02

 社交  是最好的心智训练

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到他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每周都要见不同的人。

不管是企业家、艺术家还是普通工人他都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次交谈都是一次心智的碰撞。"他这样写道。

通过与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人交流我们能获得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比如他曾遇到一位街边卖烤红薯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让顾客感到幸福。"

这句朴实的话让他对经营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代社会很多人把社交等同于社交软件上的点赞和评论。

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交是面对面的交流是能感受到对方情感和温度的对话。

只有这样的社交才能真正滋养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03

 体验  是最深刻的学习方式

在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这样一段话

"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智慧必须通过体验才能获得。"

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经常亲自去客户那里了解需求。

有时候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受尽奔波之苦。

但正是这些辛苦的经历让他对市场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他说"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永远也不会明白客户真正需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觉得看书、上网就能学到东西。

但书本知识如果不经过实践检验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就像游泳光看教学视频永远也学不会必须下水才能真正掌握。

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和成长。

04

 写在最后

重读《心》这本书让我想起朋友圈里经常看到的一句话

"你的生活有多宽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确实如此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往往取决于他愿意探索的程度。

如果我们只是蜗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所以走出去吧!

去结识新朋友去尝试新事物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就像稻盛和夫说的"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占有而是经历;不是得到而是体验。"

让我们打开心扉拥抱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END


  多点一下【赞】和【在看】多一条小鱼干


蓝添时间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幸福| 信息源 | 工具| 财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