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才明白:一个人动不动就心情不好,情绪总是不稳定,做事很难顺利,最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

文摘   2024-10-28 20:00   新加坡  

 点击上方“蓝添时间”关注我呀


原文摘录: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 引自章节:第九章 秘密协议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探索童年

“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网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输家在对强大的家做出反应。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是我重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时的第一感受。

书中的蛤蟆先生事业有成,但总是情绪不稳定,时而狂喜,时而抑郁。直到遇见鹤医生,他才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蛤蟆先生一样,看似生活美满,却总是被情绪困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通过蛤蟆先生的心理治疗之旅,我们可以找到改善情绪的三个关键。

01

 过度自责  是情绪不稳定的根源

在故事开始,蛤蟆先生找到鹤医生时,他正处于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对。"蛤蟆先生对鹤医生说,"有时候我会突然变得兴奋,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很快又会跌入谷底。"

这种状态,在现代人中极为普遍。

工作中犯了一个小错,就开始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中说错一句话,就懊悔得几天睡不着觉;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鹤医生告诉蛤蟆先生:"你内心住着一个严厉的批评者,它总是用最苛刻的标准要求你。"

原来,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不同的自我:有温和的父母自我,也有严厉的批评者自我。当批评者自我过度活跃时,就会不断地否定、贬低自己。

就像蛤蟆先生小时候,他的父亲总是说他"不够好"、"做得不对"。这种批评声音深深印在他的潜意识里,变成了他对自己的态度。

每当遇到挫折,这个内在的批评者就会跳出来,不断地指责、否定自己。

这种自我否定导致情绪低落,而情绪低落又会强化负面思维,形成恶性循环。

02

 童年创伤 是情绪失控的催化剂

在与鹤医生的对话中,蛤蟆先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问题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我父亲从不表扬我,"蛤蟆先生回忆道,"即使我做得很好,他也只会说'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种童年经历,让蛤蟆先生形成了一个错误的信念:只有做到完美,才能得到爱和认可。

这种信念让他在成年后总是追求完美,稍有不如意就陷入自我否定。

当他做成一件事时,会变得异常兴奋;但很快又会因为担心做不好下一件事而陷入焦虑。

鹤医生说:"童年的经历就像是在柔软的泥土上留下的脚印,即使泥土变硬,这些印记依然存在。"

我们很多人都带着这样的"童年脚印"生活:

有人因为小时候被过度保护,长大后总是缺乏安全感;
有人因为童年缺乏关注,成年后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可;
有人因为童年受到严苛要求,总是用完美主义折磨自己。

这些童年创伤,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03

 接纳自己 是情绪稳定的关键

通过治疗,蛤蟆先生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接纳自己。

"你不需要做得完美才值得被爱,"鹤医生告诉他,"试着对自己温和一些。"

蛤蟆先生开始学习觉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他学会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感觉,它会过去的。"

他还学会了自我关怀的方法:当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即陷入自责,而是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温和地对待自己。

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改变,始于接纳现在的自己。"

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情绪就会变得更加稳定。

因为我们不再被那个严苛的内在批评者折磨,而是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04

 写在最后

重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情绪不稳定,往往源于我们对自己太过苛刻。

就像蛤蟆先生最后领悟的:"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很正常。关键是要学会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

当我们放下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学会自我关怀,生活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正如鹤医生说的:"治愈始于理解,改变始于接纳。"

让我们学着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用更温和的态度对待自己,让心灵获得真正的平静。

END


  多点一下【赞】和【在看】多一条小鱼干

蓝添时间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幸福| 信息源 | 工具| 财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