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添时间”关注我呀
原文摘录: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这样的家庭制造了混淆不清的个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
—— 引自第160页
人们可以原谅中毒的父母,但这应当在情感的大扫除结束的时候——而不是开始的时候。人是有权为自己的遭遇生气的。他们有权为从来也没有得到过自己渴望的父母的爱这一事实而悲伤,他们有权不再对自己受到的伤害轻描淡写或打折扣。在太多情况下,“原谅和忘记”意味着“装出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原谅只有在父母以行动来赢得它的时候才是应对的。情感和精神的宁静是挣脱中毒父母控制的结果,而不一定要原谅他们。只有在经历了伴随着强烈的愤怒和悲痛的治疗过程后,只有在你把责任理所当然地卸在他们身上之后,这种挣脱才能到来。
—— 引自第174页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读完《原生家庭》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孟母三迁,为什么窦燕山能教育出五个优秀的孩子。
原来,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明白了三个道理。
01
环境的力量 远比天赋更重要
书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杰克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但他的父亲是个酗酒的赌徒,母亲则是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抑郁症患者。
每当杰克沉浸在数学题中时,醉酒的父亲总会闯进来,用各种难听的话打击他:"学这么多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像我一样在工厂干活?"
母亲虽然心疼儿子,却无力改变什么,只会默默流泪。
这样的原生家庭环境,就像贫瘠的土地,再优秀的种子也难以茁壮成长。
最终,杰克放弃了自己的数学梦想,早早辍学打工。直到三十多岁参加心理治疗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仍然热爱数学。
反观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家。
第一次住在墓地旁,孟子天天玩着摔丧葬;
第二次住在集市边,孟子学着做生意;
最后搬到学堂附近,孟子才开始读书识字,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窦燕山更是精心为五个儿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他不仅言传身教,还编写了《五子教》,教导孩子们明理、持善、守正。
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幼苗,让五个儿子都成为了栋梁之才。
作者在书中写道:"原生家庭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未来的样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02
爱的表达 比爱的存在更重要
书中有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玛丽是个事业有成的律师,但在感情上却屡屡受挫。她总是选择那些情感冷漠的伴侣,然后痛苦地发现自己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通过心理治疗,她才发现这与她的原生家庭有关。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境优渥,从不让她受苦。但他们认为,表达感情是软弱的表现。
"我爱你"这样的话,她从未从父母口中听到过。
拥抱、亲吻这样的肢体接触,在她家庭中是种奢侈品。
父母的爱是存在的,但缺乏表达的爱,就像隔着玻璃晒太阳,再温暖也感受不到温度。
相比之下,孟母对孟子的爱是何等直接而深刻。
当发现孟子不爱学习时,她当场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布,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织布对家庭的重要性。
这种直接的爱的表达,让孟子深深感受到了母亲的期望。
窦燕山教育孩子时,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关爱。他经常与孩子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指导。
正如作者所说:"爱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它需要表达,需要行动,需要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03
自我察觉 是打破代际传递的关键
书中最触动人心的,是作者对"代际传递"的讨论。
一位叫安娜的母亲来寻求帮助,她发现自己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这与她温柔的性格极不相符。
通过治疗,她意识到这是在重复自己母亲的行为模式。
小时候,她的母亲也是个动辄就对孩子发火的人。虽然她一直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在压力来临时,还是不自觉地重复了这种行为。
这就是可怕的代际传递:不好的教育方式,会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但作者告诉我们:自我觉察是打破这种循环的关键。
当安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后,她开始学习新的沟通方式。她告诉自己的孩子:"妈妈以前的做法是错的,我在学着做得更好。"
这让我想起孟母的自我觉察。
当她发现住在墓地旁和集市边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时,她没有固守,而是果断改变。这种自我觉察和及时改正的能力,正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窦燕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他编写《五子教》,正是这种自我觉察的产物。
04
写在最后
读完《原生家庭》,再看"昔孟母,择邻处",我感受到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教育真理。
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孟母,还是现代的家长,都在面临同样的课题: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做那片肥沃的土壤,用爱和智慧滋养孩子的成长。
正如作者所说:"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为了寻找借口,而是为了获得力量,创造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个懂得自我觉察、善于表达爱的父母,为孩子创造一片沃土。
END
多点一下【赞】和【在看】多一条小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