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见面了!

文摘   其他   2025-01-27 05:00   江苏  


01

每一天睁眼,又醒在一如昨日的清晨,真像是个惊喜。
 
因为,这一天,有昨天可以接续,所有的剧情仍然可以如流水一般安然如常。
 
多好啊!尤其是坐在这里,面对着千里之外的你,可以继续交流,一起前行。不用换个空间,换个戏服,还得从头开始,慢慢再重新认出:哦,这么投缘,过去我们一定是天天混在一起玩的老朋友了。
 
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
 
昨天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就想:来生再遇见,怎么才能缩短这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老朋友,死党的流程呢?能不能来个暗号什么的呢?我说一句天王盖地虎,你来一句宝塔镇河妖,然后就接上头了,紧握双手眼含热泪说:亲爱的,你又来人间啦!
 
然而,当我坐在这里时,却发现了一件事,其实最靠谱的暗号,不是具体的语言,而是这份共同熟悉的频率,就像一条道路,你也走这条道,我也走这条路,哎呦,一不小心就又遇见了,而且只是随意交流几句,就已经高山流水,心灵相契,很快就又成为好朋友了。
 
所以,最靠谱的约定,就是我们一直走在同一条道路上,志同道合,总会又遇见的。
 
就像此刻,甚至都不用费心重新记住我们彼此的长相,身份,角色,只是在这里,彼此心灵的相互提携,就已经有一种老朋友故人相见的感动,多好啊!
 
02
 
离开人间,其实于我们从来都不是遥远的事。

想起一位曾有过几面之缘的年轻人,总是很谦和的微笑,彬彬有礼的样子,偶然再听到旁人提起时,竟已心梗去世了;
 
另一位非常正直而有气度的大姐,得了癌症一段时间后,悄无声息也离开了,听朋友谈起她临终前的愿望是还想再来人间学习;
 
这个人间剧场里,几乎每天、每时、每刻、每秒,都有人有种种的方式离开。
 
他们与我或远或近,在这个人间或长或久,有30多年,或者60年左右,或者90年,现在到了离开的日子,就离开了。
 
余光中老先生文章中写过一句话: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读来,真的很是心酸。
 
然而,其实这只是作为这个人间剧情中的剧中人,才会有的经验之谈。
 
并不是真相。
 
在这个剧情中,每个人都有从出生就固定好的家庭,身份、角色、戏份,包括一天天累积而来的年龄、长相等等,因为我们太认同这些剧情的人设,所以会只以这个身体,这个角色,这个身份来确定: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人间再没有这个人了。
 
就像一部电视剧中,一个演员一开始演的是A,以戏份出场,演了几十集死了。离开了剧情。然后,剧情需要,他又继续扮演这场电视剧后半部分新出场的另一个人B,以另一个戏份出场,当我们只认剧中人时,自然认为A再也见不着了,B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不知道,也认不出,其实B就是A
 
听着像在说神话吧。
 
因为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经验与认知,所以,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并不相信人会有来生,也不相信甚至有的人,真的会再来我们的剧情中,以另一个角色出现。而是只相信我们在这场剧情的经验,以这个角色与身份认定,去世的人就是永远消失了,再也见不着了。
 
也因此,我们会对死亡看得非常严重,平常都不愿提及,更不敢想象自己至爱至亲的人的离开,也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也会真的离开这个世界。死亡成了我们所避而不谈却又绕不开的阴影,反而常会成为猝不及防的伤害。
 
03

记得我有个朋友,她儿子10岁那年,忽然相应到死亡这件事。也就是说,儿子突然明白了:死了,就是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认知,让这个孩子非常地惊恐,那一段时间,几乎想起来,就会大哭,跟妈妈说:你们有一天也会死是吗?就再也见不到了吗?
 
无论朋友怎么劝,儿子就是非常恐惧并悲伤,这个孩子非常地敏锐,想来,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有过这样与死亡直面的时刻吧?
 
可惜的是,代代相传,我们也都没有好好直面过这个问题,所以,也是很了草很含糊地就带着孩子绕开了这个话题,从此,死亡变成了一个不愿触及的阴影,藏在了孩子心里。
 
其实,我见过面对死亡最温馨的一个方式,是美国的一部电影《雪人情缘》。爸爸因车祸意外死亡,儿子非常地伤心,萎靡不振,于是爸爸化身为一个雪人,陪伴儿子玩耍,一开始,儿子对于这样奇怪的爸爸有些难以置信,后来,慢慢地儿子相信了,这个雪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回来了。
 
只要是自己的爸爸,他不在意身体变成了什么样子,雪人也很好。
 
他开心地跟爸爸度过了很多快乐时光,然而,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雪人爸爸再也没办法陪着儿子了,他对儿子说,我不仅可以化成雪人的样子回来陪你,还可以住在你的心里永远陪着你。
 
深爱着爸爸的儿子,虽然不舍但还是安心接受了这个事实,从此,爸爸住在了他的心里……
 
这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儿子能接受爸爸不必非得以我们原来肉身的方式存在,并陪伴自己时,他感受到了和从前一样有爸爸的日子;然后,当爸爸必须离去时,他已经完全可以接受爸爸不用再以任何形象的方式存在,只是住在他心里就已经很温暖了。
 
是啊,谁说我们的生命只能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存在呢?甚至,谁说我们的生命必须以某种形象的方式才能存在呢?
 
让我们彼此分离的,也许从来不是死亡,而是我们内在认定的经验吧。
 
04
 
我一直还喜欢一部电影,是罗宾 · 威廉姆斯主演的《美梦成真》,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幕,就是男主意外去世以后,来到天堂,他以另一种质地的身体存在着,并且回来看望妻子。
 
他的妻子悲痛地思念着自己的丈夫,然而,当已经化身天使的丈夫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妻子,自己就在这里,就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时,妻子却被超出自己经验范围的奇异现象吓坏了,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丈夫会以另外的方式还陪伴在自己身边,所以,不仅感受不到,甚至在拒绝丈夫的试图走近。
 
丈夫只能在旁边,束手无策地看着悲痛欲绝的妻子,无法告诉她,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那一幕,特别地震撼我:比起思念与伤心来,我们更坚信并捍卫自己的经验。再强烈的爱,都无法穿越我们思维的墙,是多么悲伤的一件事。
 
那么渴望,就在眼前,却完全看不见。因为不相信,被经验的墙困住了。
 
当女主终于因伤心欲绝,自杀死亡,把自己困在痛苦绝望的地狱时,天使陪着男主来救女主。
 
然而,女主活在绝望的痛苦空间里,悲伤、永失我爱,都是真真切切,听不到任何的呼唤,甚至完全听不到男主的声音。男主为了救女主从痛苦的地狱中解脱,只能化身进入女主的世界。
 
在进入女主执念形成的痛苦空间之前,天使提醒男主:你要救她,一定要记得,千万别把她的世界当真,一旦当成真的,你也回不来了。
 
女主活在自己的人间经验里,悲伤欲绝,听不到,见不到男主换了一个形象的存在;
女主死后困在自己的悲伤空间里,绝望窒息,听不到,触不到男主的呼唤——虽然,男主一直在。
 
女主只相信自己的经验,所以见不到以她经验外的存在方式存在的男主。
天使嘱咐要进入女主世界的男主说:要记得,一旦把她的世界当真,你就会一起困在她的世界里,连自己也回不来了,更谈不上救她!
 
这部影片,给我很大的震撼:原来,困住我们的,从来都是我们信以为真的思维局限,自以为唯一真实的所谓经验。
 
一旦当真,就被困在这里,再看不见其他的可能性。
 
却不知道,生命本身的广阔与丰富。
却看不见,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的真相。
 
这座思维的墙,这个真真实实的世界,却恰是困住我们的执念。因此,有了生,有了死,死亡成了再也无法见面的诀别......哪怕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05
 
不仅如此,我们只看得见这个真真实实的现实,在这座思维的牢狱里,看不见更广阔与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无法领略奇迹与圆满,却在这里痛苦、无助,悲伤、绝望,哀叹命运的无情与冷酷……
 
生与死如此,其实在生与死之间的人间剧情里,常常困扰我们痛苦不堪的那些烦恼,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太相信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或者认定,认定是伤害,认定是失去,拒绝看见别的可能性,并且痛诉命运或者现实对我们的残忍与不公,却不知,很多时候,恰是这些信以为真,从不质疑的认定把我们困在这些痛苦里的。
 
我们是一路同行,渴望真正生命成长的伙伴,内在的成长,不是知识的累积,甚到不是豁达,或者乐观的人生态度,而是如同破茧而出的一种穿越、智慧的洞见,而能让生命智慧的光亮有缝隙照进来,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些困扰,甚至看待这一场生命,包括生死,也许在烦恼痛苦的时候,会记得问自己一句:把我困在这痛苦烦恼里的这些执念,是真的吗?
 
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并不是生命真正的终结。
 
所以,死亡,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词,叫往生。
 
去往另一个剧组而生。也许是再来人间,也许是去往不同的另一个时空,却总是会生。
 
当然要祝福,也要感恩。
 
却在这个生与死之间的几十年,是一个人在这个人间剧情中所有的人生。
 
也当珍惜,也当用尽全力而活出生命的华彩。就像在人间像诗一样,勇敢而优美活过90载的余光中老先生。

06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一些东西。
 
一个人的一生,曾经能为这个世界闪耀过温暖与光亮,就是最值得感恩与欣慰的部分。
 
大多数人感念余光中,是因为他写下的那些动人的诗篇。
 
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20014月余光中老先生首次到山东,见到黄河。
 
这位年逾七旬的诗人遏制不住心中涌起的冲动,蹲下身去,亲手摸了黄河水,还叫女儿也摸一摸,最后,全家人都摸了黄河。回到车上,同行的人都忙着刮去鞋底粘上的泥浆,但余光中没刮,把它带回了台湾。泥浆干成了黄土,被诗人小心地存放在盒子里,摆放在书架上。
 
余光中后来撰文称,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书房里就传来隐隐的黄河水声。
 
乡愁,不仅是游子在外,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其实,是所有的人,对于生命的之所从来,之所归去,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眷念与回归的力量,就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后,才有了父母,故土……但是,这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呢?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又在哪里?
 
因此,这首乡愁更是所有人内心对于生命本怀共有的思乡曲。
 
这首诗像是一曲动人的琴音,叩响了人们深藏心底的这份惆怅与眷念,叶落归根,我们这生命的故土在哪里?
生命如同一列车,从生上车,到死下车,到站了,又去向何方?是否可曾在故土驻足?
 
人生几十年,在这人间颠沛流离,个个犹如游子,乡愁萦怀。
 
这一份乡愁,是所有人对生命母亲的眷念与回归的渴望。
当我们离开了这场人间的剧情,生命会回归何处呢?
 
每一个生命真正的母亲是哪个呢?
 
07

我喜欢读《佛经》,有一段让人非常难忘的诗一般的文字: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每每读这一段,仿佛眼前就会有一道门向我的世界打开,门外金光闪耀,温暖安然,我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从来不是一个人,更不是孤儿,我们所有的人,一直都活在这样的温暖眷顾中,十方如来就像每一个生命真正的母亲,一直忆念着我们,眷顾着我们……
 
只不过,我们就像那个活在自己悲伤世界的女主,把自己困在妄想的牢狱里,看不见,听不见,不相信,却即使是在悲伤欲绝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生命母亲的这份安然眷顾,只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故事里,稍稍抬起头,睁开眼去看一看,用心愿意去听一听,也许就可以从自己的困苦里一念解脱了……
 
佛陀,是生命真相的觉者,当我们仰起头,当我们愿意去寻找,一定可以帮我们解开这生命的谜底,一解乡愁。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多像在这个人间大梦中流浪孤独的孩子回望家乡,渴望回归生命母亲的惆怅与思念;
佛经中这段诗一般的语言,则描述着十方如来如母亲忆念自己的孩子一样,时时忆念,眷顾着所有迷失流浪的众生……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老生生已安然离开这个人间,也愿他老人家可以真正回归生命母亲的怀抱,自此再无颠沛流离,一颗心可以满足地睡,满足地想……
 
感谢余光中,这样一位诚恳面对生命,用心书写人生的老先生,简洁,淡雅又饱含深情的一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诗篇。
 
感谢这样的一位老人,90年在这里的人生旅程,是有光的,有温度的,动人的旅程。这些句子,当然会在这个人间,照耀并温暖着我们很久很久,借着这份心底的乡愁,让心灵柔软,让眼波明媚,让生命春风化雨,理想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归途,直至真正的到达生命的故土。也愿老先生,可以真正解生命的乡愁,安然回归生命母亲的本怀。
 
感恩我们仍然在这里,在这个人间剧情中,仍然可以思考,可以学习,可以探索,可以借着那一份乡愁,去踏上生命圆满的归途。
 
希望我们能记得,并且有一天能真实穿越:生命并不仅仅是眼前的香花坎坷,甚至不是我们经验中认定的有形有相,愿我们不被现实所困,愿我们可以穿声越色,穿生越死,遇见生命本有的圆满。
 
最后,还记得那一扇闪耀着金光的门吗?愿我们能穿越自己心中的墙,为自己的世界打开这扇门,让真正的光照进来,不再孤独,不再颠沛流离,安然踏上归乡的路。

新一期《一会成长课堂》
开始报名啦!
欢迎你的加入
报名请联系莫老师
微信:wg13347715027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一会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发现,在这一期一会的生命里,能彼此遇见,是一份美好;若能相懂,会不会更是一份惊喜?三次元人格分析与您一起看世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