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为什么却令彼此更烦?

文摘   情感   2025-01-12 05:00   江苏  

01
 
a和先生关系一直不错,彼此也都很珍惜对方。
 
然而,每次不小心有冲突的时候,却让小a常感觉有些无力。
 
情境重现一下:
 
一件一事,彼此起了争执,有时候即使没有表现出情绪,其实小a和先生都已经有些不快了。
 
这时候,先生总是想打住:这件事先不提了,我也没往心里去。
 
a却觉得如鲠在喉,有很多东西没有谈清楚,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很不爽。而且,进一步想,如果是冲突,彼此应该沟通清楚,才能避免下次再发生同样的状况吧,所以,即使先生提议想停,往往小a会要求:我们再心平气和地谈谈吧。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走向另一个方向:虽然小a一开始确实是心平气和的,只想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如数呈现,希望能彼此开诚不公的讨论一下的。但是说着说着,情绪就又上来了,忍不住的指责;当然,先生也已经冲破了他情绪的堤坝,兜不住了,两人反而是把一场未吵完的架,痛快吵完了算。
 
架吵完了,却每每无论是小a,还是先生,心里的结并没有解决。反倒有一种挫败,无论自己怎么表达,对方也没办法了解自己,很受伤。
 
好在,小a和先生情感基础很好,这样的争执也并没有让彼此关系疏远,但是小a知道的是,有很多朋友,在夫妻关系中,到后来就几乎零交流——反正我说了,也只是招来一顿吵,已经懒得说了。
 
这样的沟通,若放在一般的关系中,朋友、同学,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一腔真诚,希望能把事说清楚,但越,越不通,反而伤了情谊: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关系,就当没这个朋友吧,一段真诚的友情就此淡去了……
 
因此,小a很想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难道人与人之间,沟通就真的这么令人绝望吗?
 
02


我们常常以为,沟通,就是把自己内心所有的想法、情感都如实表达出来,对方就应该了解我们,并且能按照我们希望与需要的方式回馈。
 
然而,很巧的是,对方也正有此意。
 
这个情形,就是独木桥上,张三和李四遇见了,张三想:你让一下,我痛快地过去了,大家各忙各的多好!
 
可是李四也是一样的想法。
 
其实都不想生气,也都不想攻击对方,本意只想走自己的路,到达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可惜的是,独木桥只能先通过一个人,就此只好把一个人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越交流越复杂,到最后已经变成:
 
凭什么要我先让你?
难道你就比我重要吗?
你又懂过我吗?
 
互不相让,各执一词。
 
一般的关系,伤了和气;
亲密的情感,伤了感情。
 
那么,“沟而不通,越沟越堵”,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知道,小a在发生冲突时,渴望把心里话讲出来,以避免未来发生这样的事,可能意愿是好的,但真正的内在动力,仍然是意难平也就是说,那时候想沟通,只是头脑中的想法,真正在做的事,其实仍然是责难:
 
你不理解我,所以你要听我说。听我说完,你就应该理解我,就知道应该如何对待我了。
 
然而,这时候,往往先生内心也是有同样的话,甚至也有同样的委屈与一肚子的想法,希望你能理解。
 
这样的沟通请求,无异于给一堆已经在冒青烟的柴火,继续升温了,当然就成了愈演愈烈的争执了。
 
不仅不可能让通了,反而引爆彼此的情绪,也是必然。
 
因此,这种情况下,彼此已经都有些触碰到痛点时,其实反倒先生先喊的要求,是比较恰当的作法,先冷静一下。
 
其次,下来,但并不是如先生所做的,就此真的打住,不再考虑这件事,这样,下次遇见冲突,还是如此,反而会变成彼此交流的一个暗礁,也是伤感情的。
 
而是在冷静下来后,需要去如实面对心里的那个痛点,自己到底怎么了?
 
恰也就是小a所期望的,借着这件事的呈现,正好可以看看自己内在的那处情结,过不去的到底是什么?如此穿越,才会避免下一次再遇见同样的事情时,彼此又住了。
 
而真正的成长,永远是从回到自我身上,收回烦恼的主动权开始的。
 
03
 
不再试图以任何的方式,凭借任何的理由,要求对方改变,渴望对方能以更对的方式对待自己,而是回头看看自己:我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受伤?
 
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
 
所有的痛,所有的,其实都是内心的光没有照到的地方。
 
痛点、情结,往往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过去发生过的一些经验,留在心底的情绪能量;
另一部分,是当时对这些经验的解释,一些让自己受伤的小纸条——譬如:没有人在意我、没有人爱我、我就是懦弱的……
 
这些痛点,随着岁月流逝,就像一处外表结疤的,深藏在我们的皮肤之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一切都没什么,但是一旦因为走近,被不小心碰到时,就会猝不及防地痛,很痛,痛到想打人。
 
因为是亲密关系,所以才能走近,走近了自然常会彼此碰到这点。
 
尤其,当两个人恰好在某处都相互碰到各自的点时——妻子的,是被忽略、爱没有回应;先生的,是被指责、被否定……两人都被碰到痛处时,沟通会有效吗?
 
像小a一样,试图通过沟通,来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冲突,愿望是好的,但可惜的是,自己内在的不拔除,却要继续近距离接触,这样的沟通要么只会再一次痛到彼此,要么只能是约定:
 
以后,这个部分请你不要碰。
 
好的,你这个部分,我以后也尽量不碰。
 
但是,亲密关系就是要亲密接触啊,这里也不能碰,那里也不能碰,就像一座花园里,到最后,到处都挂着禁止入内牌子,且不说是否能做到,也确实很奇怪啊。
 
所以,这时候,如果对方不是医生,不具备替你拔除的能力,甚至被你踩到了痛点,只会哇哇乱叫。这时候,停止相互伤害,确实是一个明智的作法。
 
虽然我们常常幻想爱情里,对方应该是踩着五彩祥云来拯救我们的大英雄,但现实却是,他连感冒也治不了,所以,真正可行的,也唯有自我成长了。
 
再厉害的神医,其实也都是借用病人自己的恢复功能来治病的——因此,成长就是穿越自己心中种种的痛点,走向更健康的自己。
 
所以,这无法经由一个道理,或者一个大师而立马痊愈,而是需要安下心来如实面对自己。
 
对情绪,像对一个受伤的孩子一样,允许并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陪伴自己呆一会儿。
 
同时,借着情绪,看看藏在情绪背后的那些小纸条是什么?
 
对方就是针对我。
没有人爱我。
我就是老被人欺负……
 
也许可以把头脑中所有闪过的这些愤怒语句都写下来,然后,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看一看这些裹挟了自己多年的痛点里,那些关于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真的是确实无疑吗?……
 
如此,从改写小纸条,甚至抽掉这些让自己每每受伤的见解,拥抱那些受伤的情绪能量开始,然后慢慢地穿越这些痛点,就像把藏在皮肤下的刺”拔除,最后挤掉发炎的脓血,包扎起来,过一阵子就会好。
 
这样的好,才是真的好了。
 
因为拔除了刺,当然以后再碰也不会那么受伤了。
 
04
 
这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成长,不再借着沟通,去要求关系中的对方满足我们,而是自己疗伤,自己健康,自然以后相处就没问题了。
 
然后,我们成长了,想要沟通时,又要如何对待他人身上的痛点,可不可以要求为他人拔呢?
 
很多时候,当我们成长了,看到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还屡屡被心中的情结所困,所以就很热心地强烈要求他们也要成长,甚至干脆捋起袖子要为对方拔刺了,却每每下场都是被对方直接打回来。
 
不让拔。为啥呢?
 
你见过哪个名医是跑到别人家,硬把病人摁住要给人做手术的吗?
 
万物生长自有时。
 
内在成长更是如此,那个著名的比喻:
 
鸡蛋从外面打开,是一道菜。
只有从里面破壳,才是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可以啐啄同时,帮帮忙,但是不可以强迫别人成长。
 
那要怎么做呢?
 
b恰好发来微信问:为什么我说话,太太总是听不懂呢?是我逻辑不通还是表达能力欠佳?要怎么表达,她才能听进去呢?
 
我回复他:
若想真的让人听懂你说的话,先去试着听一听对方在讲什么吧。
 
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倾诉给对方,怎么可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呢?所以,若想真正的沟通,就先去倾听,真的去听对方的需要、看见对方的渴望、懂得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你讲东西给英国人,你需要懂得英语,才能表达得对方听得懂——前提就是,得去谦虚学习英国人的语言。
 
你讲东西给法国人,你需要懂得法语,当然你也要知道法国人正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
 
走近对方,懂得对方,才能知道对方的语言是什么,需要的交流方式是什么。
 
这才是沟通
 
沟通,从成长自我、愿意懂得、倾听他人开始。
 
因此,当我们想沟通的时候,要讲的第一句话应当是:
 
你怎么了?
而非我要告诉你,我怎么了”……

新一期《一会成长课堂》
开始报名啦!
欢迎你的加入
报名请联系莫老师
微信:wg13347715027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一会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发现,在这一期一会的生命里,能彼此遇见,是一份美好;若能相懂,会不会更是一份惊喜?三次元人格分析与您一起看世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