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
有良心和温情的自媒体
《监狱记忆》不只是历史记载的风霜雪雨
监狱人民警察桌案上的闲情雅致
她是每一位与监狱有关的事与人的前世今生
▲《嘉定王氏支谱》
民国时期著名的监狱学家王元增,字新之。清光绪五年十月初五(1879年1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1963年12月29日卒于上海,终年84周岁。其一生先后经历了清朝,民国(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王元增光绪二十四年中秀才:后来又从事教学、电报和野外测绘工作。1906年曾留学日本,在日本警监学校学习;师从小河滋次郎学习监狱学,1908年回国后在奉天(沈阳)、江苏等地从事过2年的检察工作;1910年,他曾自费考察过俄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英国的监狱管理工作。1912年8月起他出任北京监狱的典狱长,1932年,53岁的王元增出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监狱司司长。他从事监狱工作30多年,还担任过朝阳大学的法学教授。直接起草过不少国民政府时期监狱管理的法规和条例,同时还编撰了《京师第一监狱报告》《北京监狱纪实》《狱务类编》《监狱学表解》《京师第一监狱作业实务汇编》《监狱规则讲义》《监狱学》等著作。此外,王元增还补订和纂修过《先泽残存》《先泽残存续编》《圣刻明修王氏世谱》《王氏世谱》《续王氏世谱》《王氏家谱》等资料。1932年王元增加入国民党, 1957年,78岁时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是中国近现代监狱史上一位很有影响和值得研究的人物。笔者早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2期上发表了《监狱学家王元增生平及著作初考》(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有关王元增研究的文章)。后来,有关人员从王元增的职业生涯、从政经历、治狱思想、对监狱学的贡献、文献史料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多年来,在王元增之子王文召先生的鼎力帮助下,新挖掘到有关资料,为了利于大家全面了解王元增的情况,现将王元增的家庭成员作一介绍。
一、王元增的父母
王元增的父亲叫王其康,字寿承,号子传,别号紫躔,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九月初二,卒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1890年1月10日),终年54岁。(王其康去世时,王元增年仅11岁).王其康安葬于嘉定南门外阳二图庄家宅新茔。王其康原是王之翰的长子,后立嗣给大伯父王之桢做嗣子。王其康曾当过多年幕僚,中年回嘉定从教,善长小篆,工于镌刻印章。著作有《寿承印存》。王其康体质虚弱,50岁以后出门须有人搀扶。
王其康的元配江婳,字静娴,苏州人,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七月二十一日,卒于清同治元年五月(1862年6月),江婳居住在苏州。当时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十分激烈,社会动荡,江婳曾遭军士强暴,后来就自尽身亡,年仅27岁,葬于苏州支硎山祖茔。江姬生育一个女儿王元祥,天亡。
王其康的续弦,即王元增的母亲,徐彩贞,嘉定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一(1845年12月29日),卒于民国十一年六月初七(1922年7月30日),终年78岁。死后安葬嘉定南门外,与王其康合葬。徐彩贞与王其康生育过两个儿子,即长子王元培,次子王元增,四个女儿。长女送给姨妈为义女,后嫁于李日汇;次女未嫁,三女夭亡;小女无筠,嫁给周诗禔为妻。
王元培,即王元增的胞兄,字渊之,生于清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二日(1872年2月20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南京钟英中学、松江中学、云间师范学校以及南通省立第七中学(其中南通长达12年)执教。退休后回到嘉定定居。1951年1月1日病故,终年79岁。
二、王元增的三位妻子
王元增一生娶有三位妻子,他的第一位妻子,叫朱启明,比王元增大2岁。江苏嘉定人,生于清光绪三年三月初四(1877年4月21日),王元增与朱启明为旧式婚姻。朱启明文化较低,成家后主要在家操持家务,后来,王元增外出工作,朱启明也没有随夫外出,一直在家中伺候婆婆。她生育两个女儿,王文素、王文斐。朱启明病亡于民国十五年十月一日,即1926年10月1日,终年50岁,死后安葬在嘉定。
王元增的第二位妻子叫彭清惠,字斐君,苏州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十(1890年12月21日),比王元增小11岁。彭清惠毕业于天津女子公立学校,后来曾任河北保定第一女学、天津官立第二女学教员。文才很好,书法颇佳。课余时间向法国女士学油画。生有两个儿子,王文嘉、王文晋。彭清惠于1924年12月还生过一个女儿,但生下就死亡,并产后得病,病亡于民国十四年一月十一日,即1925年1月11日,终年37岁,死后安葬在北京白纸坊娄海庄。王元增时任北京监狱典狱长,家住北京自新路一带。
王元增的第三位妻子叫方艇鸥,江苏江阴人,无锡竞志女中毕业。生于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五(1902年4月22日),比王元增小23岁。最初方艇鸥是王元增家中对其两个儿子辅导功课的家庭教师,后来两人相恋成婚。1937年南京沦陷后,王元增和方艇鸥一起随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迁往四川重庆。方艇鸥在司法院任录事,从事文秘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南京。1948年底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政府司法院迁往广州办公,方艇鸥也随之赴广州,不久便回到上海,解放后在浦东获塘街杨家宅小学,后去东昌路冰厂田幼儿园任教师。方艇鸥生育一个儿子,王文召。方艇鸥与王元增先后居住于上海武康路、武夷路、建国西路。方艇鸥1987年12月9日病亡,终年86岁。
三、王元增的五位子女
王元增娶了三位妻子,共生育长大五位子女。其中儿子三人:王文嘉(彭氏生),王文晋(彭氏生),王文召(方氏生);女儿两人:王文素(朱氏生),王文斐(朱氏生),这5名子女,如果按年龄大小来排列,其顺序为;王文素(女),王文斐(女),王文嘉,王文晋,王文召。长姐与幼弟之间年龄约相差近40岁。下面按长序之顺,对这五位子女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长女,王文素,后用单名王素,朱启明生,1903年生于嘉定,后嫁于葛福臻为妻。家住上海武康路,一直在家操持家务,后因病去世。葛福臻后去美国留学,攻读化学、药物专业,20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上海开办药厂,解放初期公私合营,该药厂并入上海第三制药厂。王素病故后,葛福臻又另娶妻续弦,但与前岳父王元增仍保持往来,王元增在20世纪40—50年代仍住在葛福臻处。王文素与葛福臻生育两个女儿,其专业分别是医学和化学,长女在上海,次女在武汉,均已病逝。
次女王文斐,后用单名王斐,朱启明生。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后来因患肠癌,在动手术开刀时,死于医院的手术台上,未婚,年仅2l岁。
长子,王文嘉,彭清惠生,1920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去重庆。他对文化兴趣不浓,但酷爱技术工作,他当练习生,从师学技术。1939年经中央广播电台(重庆)实习,同年就职于国际文物电台(重庆),1941年先后就职于中央广播器材候选所(重庆)和电波研究所,从1950年起先后在重庆广播器材修造厂、无线电厂、微电机厂做技术工作,于1980年退休,1982年9月去世,终年62岁。王文嘉生育一子,系中共党员。
次子王文晋,彭清惠生,1923年生于北京,与王文嘉相差2岁多,学的是财会专业。上海解放后,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三野战军(所以王元增和方艇鸥就成为军属,在工作和生活上受到组织照顾)后赴朝鲜参战,在部队从事财会工作。朝鲜战场停战后,从部队复员回到上海,在卢湾区一家印刷制品厂任人事科负责人。后来该工厂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内迁到宁夏吴忠。王文晋随厂去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迁吴忠的这家工厂被迫停产解散,王文晋被安排到牧区放牧,由于水土不服和生活不适应,王文晋辞职回沪,无固定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动员去安徽农村落户,后来王文晋之妻患病死于安徽,20世纪80年代落实政策,王文晋从安徽调回上海某福利院养老,1997年去世,终年75岁。王文晋婚后未生育、无子女。
幼子王文召。1943年生于重庆,方艇鸥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父母迁南京,后来迁上海。在上海读书。高中毕业后入合肥工业大学读书,系66届大学毕业生,适遇文化大革命,延期于1968年初分配至煤炭科学研究学院上海分院工作,后来煤炭部军管会要培养新型知识分子,王文召重新分配至徐州矿务局机厂,先当工人,后任技术员,1976年借调煤炭科学院总院上海分院搞科研课题。1980年正式调回煤科科学院总院上海分院工作,后任煤炭科学研究院总院上海分院测试中心主任工程师,2003年4月退休,系中共党员。王文召生育一子,在上海某文化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本文原载《江苏警视》2005年第6期)
关注监狱历史 寻找文化之根
眼界决定境界 文化铸造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