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逆风飞翔一一致敬王明迪先生

文摘   2024-10-12 06:35   浙江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


有良心和温情的自媒体


《监狱记忆》不只是历史记载的风霜雪雨

监狱人民警察桌案上的闲情雅致

  她是每一位与监狱有关的事与人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 50 年代初,一个碧玉年华的高三学生,稚气未脱就成了上海公安队伍的人民警察。仅2年7个月,又荣幸地遴选至公安部任文化教员。多少人奋斗经年也难以企及啊。嘿,这真是祖上积德、人生开挂啊!可和 20 世纪初留学东瀛的高知父亲、及被录取上第一军医大学的四姐心花怒放的合影,不久,就变成了苦恼人的笑。

       整风运动开启,被公认笔头来得快的这文化教员受推举,花20分钟写了一篇获得“文情并茂”好评的提意见的稿件,投给《整风运动》,即招来横祸,被划成右派。这是王明迪先生的人生序章。 

      我一直感叹、惊诧:蒙冤受屈20 年,为何始终一腔赤诚?在错综复杂的行刑领域,为何大政方针的决策力、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均出手不凡?为何仿佛为监狱事业而生,鞠躬尽瘁至鲐背之年?他并不高大的身躯,潜藏着何等的精神伟力!直到手捧这本油墨飘香的自传体新书《温故鉴新録》,才恍然破题解惑。 

       从京都委下放至青海劳改农场,头顶“右派”帽。再次被打入谷底,是 1966 年为一个劳教人员释放回家返回原籍,当地要求其所改造的农场出个证明,他按规定起草证明,走流程盖章,结果又被认定为“包庇反革命”、遭到“喷气式”批斗......

       纵使低到尘埃里,也要仰望星空。这一熬竟是 20 年。穿的上衣、裤子和袜子,无一不是补丁摞补丁,抽的是两角一包的劣质烟,抽后把烟“屁股”攒起来,剩的烟丝用纸卷起来再抽。生活再窘迫、精神再煎熬,他仍以虔诚的心情接受改造,夹紧尾巴做人、埋头低调做事。广受好评,多次评先。     

        他坚信:做那个黑夜里为自己掌灯的人,先照亮自己,才有机会照亮别人。后来,官至司法部监狱局局长,全国监狱系统最高行政长官的王明迪,竟然也曾是青海省、京城的上访人员。可喜地是,他躬逢我党有错必纠的政策,终见天日,回到阔别 20 载的公安部。 

      不是所有的苦难都是凤凰涅槃的伏笔。一棵树有多长的花期,一个人有多少职业佳年华?无辜浪费 20 年,物是人非,昔日战友早已登高望远了。难能可贵地是,王明迪辩证人生、人间清醒:因政治上的劫难,与北大录取通知书失之交臂,他听闻洒脱笑谈:真要去了北大,以我好表现自己的弱点,很可能与“梁效”(清北两校才子,后定性为“四人帮”御用工具)搞在一起,那可真是万劫不复了。反向以艰苦的环境、恶劣的境遇,来锤炼“意志”、“韧劲”和“豁达”,满溢着“磨难”变“财富”的辩证法和人生智慧。 

       东隅已失,桑榆非晚。1978 年才复职复岗的他一路小跑。1984 年4 月,被司法部党组提拔为劳改局狱政处副处长,8月,即越级晋升为副局长。1992 年 12 月任局长。

       重任在肩。已越天命之年的他,重拾光华灿烂的理想,在全国经济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大步推进监狱工作的改革开放,依法治监,成就斐然。 


因家父与湖南第一师范有着特殊的渊缘一一王明迪先生的父亲与徐特立先生同期在此任教。照片中王明迪先生(左3),其夫人在公安部工作的高大姐(右2),作者叶青(右1)陪同。
  一、 在国际人权斗争中捍卫中国文明形象,促进监狱工作的对外开放。 
自1990 年起,美国或美国指使的西方国家,连续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抛出反华提案,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持久的较量。殊不知,对我国监狱工作人权的猛烈攻击,竟来自于无稽之谈(详见《温故鉴新録》P43)。           1991 年 4 月,美国众议员沃尔夫参观北京监狱,在生产车间趁机把几双半成品袜掖在裤兜里,我方工作人员见状,礼貌地说会送几双袜子给来宾留作纪念。回国后,沃尔夫在美国参议员的听证会上,就此大放厥词,诬陷这是中国劳改产品出口美国的证据,悍然掀起反华浪潮。王明迪先生以对职业的敏锐洞见、和对实情的充分了解、把握,直接参与国新办一局起草、修改《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白皮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以大量的事实、数据、充分的证据,对西方反华诬陷予以强有力地批驳、回击。监狱作为我国文明成果的窗口开放,1979 年以后的 10 年间,先后接待了五大洲 1845 批、2 万余名外宾和华侨参访,赢得广泛的国际赞誉。

 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副会长王明迪先生接访韩国矫正协会专家同仁(张家界贺龙铜像前合影留念)

       二、 在监狱法治建设中开疆拓土,开创依法治监的新里程。

用今天的眼光审视 30 年前颁布的《监狱法》,其法律条文过于抽象、不够完善,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迟迟未能配套,弊端显见。时移法易。美国每七年废止一部法律,由修订后的新法律取而代之。即使如此,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审视我国监狱工作的第一部法典,它仍是来之不易、居功至伟的。首先,从沿用 40 年的《劳改条例》跃升到部门法,是填补空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其次,第一次立法,就清晰、明确,牢牢抓住:监狱法的地位和作用,监狱工作的性质与地位,监狱工作的宗旨方针,财政保障和财务管理体制,犯人的权利与义务等 14 个主要矛盾和问题,首次清晰地由部门法规定,明确法律调整、制约,指明了监狱工作的方向。再次,监狱立法的过程复杂而艰辛。受命担纲立法小组组长的王明迪先生率领团队,攻坚克难,过关斩将。《监狱法》经过无数次调研、论证,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的心血。

       立法期间,王明迪先生主编出版的《劳改工作经验汇编》、《监狱工作史料汇编》、放眼世界五大洲、24 国的《外国监狱法律汇编》等著作达 530 万字之巨。法律草案,14 易其稿,历时 8 年 9 个月 21 天,历经由国务院法制局将《监狱法》送审稿,分送最高法、最高检等 11 个中央国家机关和 30 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征询意见,最后送至总理办公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海纳百川的《监狱法》,终于千呼万唤始出台。 

       三、 确立以改造人为宗旨,创新中国特色的监狱工作制度。

分管分押、累计处遇、分类施教、特殊学校上等级、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一系列创新制度和举措,把我国监狱工作,推上了依法治监、管理规范、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全国监狱的硬件、软件建设快马加鞭、焕然一新,续写着 “化朽为神奇”、“创造人间奇迹”的新篇章。      

      拜读《温故鉴新録》,我国监狱工作的历史风云、可歌可泣的丰硕成果扑面而来,掩卷长思,深深震撼于灵魂的冲刷、启迪:难道这就是凡人和天人之别?同为解甲归田之人,我窃喜于从此再无月亮与六便士的纠结,“革命一辈子了,该好好休息了” (李春波歌曲“一封家书”),我奉为至理,安然享乐。王明迪先生,您却毅然华丽转身,在中国人权协会历任常务理事、顾问、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副会长,在理论研究领域,运用您那智慧的大脑、落笔生花的快笔,为维护国家的法制人权形象,为监狱工作的科学发展竭力鼓与呼,成为终身智囊。您 74 年的奋斗、拼搏,硕果累累,您让时间增值,谱岁月如歌,您把年龄活成了生命的勋章! 

       在全国监狱系统,您可是一任最高行政长官,出席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与朱镕基、李鹏总理等国家首脑共商国之大计的人。您在决策大政方针前,屡屡扎根基层,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从而,将积重难返化难为易。譬如,理顺全国监狱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财务管理机制,坚持权责不分离原则;监狱工作财政保障问题的解决成效显著。您几次著书立说的初稿,都会邮寄给我们夫妇俩 2 份,满腹经纶、宏论滔滔的您如此不耻下问,得到反馈即便仅有星星点点可用之处,您也会笑纳补正更新。这使我眼前亮出一幅画面:饱满的稻穗总是低下沉甸甸的头。 

作者叶青和王明迪夫妇合影

       今天的监狱民警,装备一新,待遇优厚。全然不知、万万料想不到,劳改工作曾经历过风雨飘零:1992 年,劳改企业亏损率达 65%,亏损总额达 5.4 亿元,历史亏损挂账 8.5 亿元,资产总负债率高达 70%,全国累计欠发干警工资 2 亿元左右。

       空前艰难,难以为继。黑龙江某劳改农场一犯人逃跑,为追捕逃犯,狱政科长去财务科借支差旅费,单位账面仅存几元钱,他不得已回家拿了抽屉里爱人卖猪挣的 100 多元,爱人急得吵了起来“你长时间分文未取,我们家这日子怎么过?” 科长毫不犹豫地回答,过日子服从追逃大事。 

       身居高位的王明迪先生与基层同情共鸣,为民请命,深情起草《关于要求解决劳改单位严重经济困难的请示》,详尽的事实、数据、典型案例、尖锐论证“许多劳改单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上书至国务院总理,以争取到顶层高度重视,提到加速解决的日程。1993 年 11 月,朱镕基主持第 17 次总理办公会议,明确:劳改、劳教干警“吃皇粮”,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确立了劳改工作财政保障体制。

      王明迪先生,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系子民,乃至干警职工的子孙,唯独没有自己。当您到新疆最西端、地处偏远的牌楼农场,路如“搓板”,离喀什市 40 公里,进口越野车竟要颠簸 4 个小时,还得不时下车平坑、垫石头、推车,外面的干部难以派遣。农场干警的后代几十年来在场办子弟学校上学,无人考上中专或大学。最好的机遇就是在干部缺编严重时能转个干,当个“小队长”,男孩子终此一生只能困在这与世隔绝的小天地。

       王明迪夫妇瞻仰杨开慧故居(作者先生、时任湖南省监狱局副局长李云峰右1陪同)

      您目睹深感“切肤之痛”。您再次出发,为弱小群体“请命”。专题向自治区政法委、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汇报,陪同相关部门司局级领导下基层调研,直至探讨出良策:在中警院试办“专业证书班”,实行招生与招警结合。从 1989 年开始,先后招收上千名子弟,通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提升素质,交流入职。进入人生的“别有洞天”。

      您为千家万户谋福利,而自己的宝贝独子“小青海”至今还不如“小队长”,职业生涯定格为北京市某监狱的工人。小青海可是受您蒙冤株连的啊。您自顾不暇的岁月,儿子在青海的长嫂家生活长大,故称“小青海”。对家人,您一直感恩并心生愧疚,常年奔波在外,四海为家,孤独的老母亲,由姐姐们代为照顾、尽孝。您稍用小心思、发句话,有无数路径,可让“小青海”脱掉工装换警服,但您太过较真党性、权力上的“完美主义”,坚定践行“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王明迪先生:您怀揣对监狱工作的热爱,敬畏和使命感、奋斗一生、光耀一生;您勤奋耕耘,史海钩沉、温故鉴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您的开拓创新、您的博学奋楫、您的高风亮节、您的卓然奉献,称得上全国监狱警察心中的“大先生”。

       先生之风,云海苍苍,山高水长,令人敬仰!

 (注:本文对刑罚执行工作名称在劳改与监狱两名词中切换较多,其依据是以 1994年《监狱法》颁布为界,此前称为劳改,其后统称监狱。)

                                          甲辰8月25日

关注监狱历史   寻找文化之根

眼界决定境界   文化铸造灵魂

监狱记忆
《监狱记忆》开辟:正说监狱史、监狱博物馆、相约西子湖、警界大名家、监狱文物考、警官培训班等专题。关注监狱历史,寻找我们的根;研究监狱文化,推动家园建设。 投稿邮箱:jianyujiyi@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