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策略
(一)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前期的介入保护
1.数字化前,由修复人员制定相关的扫描、图像处理等操作规范及执行标准,组织外包人员认真学习,并要求其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
2.古籍修复人员必须对拍摄、扫描的古籍进行前期排查、评估,判断其状态是否可以直接进入数字化流程。此状态评估可分为三个等级并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第一等级,轻微破损状态的扫描对象,应对其进行简单的基础修复、维护;第二等级,外表状态看似良好,实质上却有劣化可能性的扫描对象,应进行局部加固、保护;第三等级,破损状态严重,或纸张强度降解严重之扫描对象,应暂缓扫描,由古籍修复人员制定修复方案进行修复后,方可进入数字化流程。
(二)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过程中的保护
在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实际操作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如线装古籍在扫描过程中订线崩裂,毛装古籍纸钉断裂,古籍书脊距离板框太近需要拆线、拆哪一部位、是否需要拆到纸钉等问题的应急处理,应暂停操作,并及时告知古籍修复人员,在后者制定相应的应急保护措施后,方得继续进行数字化操作。
(三)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结束后的保护
在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结束后,要对因扫描需要而拆解的古籍及时进行复原处理,以免造成书叶丢失等重大事故。对于在数字化过程中排查出来的破损严重,或因风化、脆化、絮化等不适宜数字化的书叶,修复人员应提出修复建议,排入修复日程,及时进行修复,以利于古籍的保护。
二、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若干应急修复
(一)断线的处理
在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突发情况就是古籍断线。古籍存放时间久远出现的糟朽或磨损,都是断线的主要原因。对这类突发情况的应急修复,修复人员可以采取全部换线、局部接线或拆线的方法处理。
拆线法适用于数字化过程中订线压字必须拆除的情况,后续可采用接线法复原。此法耗时,但可保留原物,符合古籍保护理念。
(二)毛装纸钉断裂的处理
图8 加固后的纸钉
(三)透字衬纸的处理
(四)金镶玉装及包角书籍的处理
(五)破损书叶的修复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如果发现破损书叶,应考虑在尽量不拆书的前提下,由古籍修复人员对影响拍摄的破损书叶进行简单的应急修复和加固。此类修复可采用掏补法及垫纸干燥法,例如书口部位破损缺失,可将吸水纸垫在破损书叶下方以避免沾湿其他书叶,再将补纸对折成书口状,衬入破损处,同时将毛笔伸入补纸与书叶间涂上耀水,并按压固定,完成临时性修复。对破损书叶应急修复后,需在修复部位上下衬入数层吸水纸,并压上重物吸潮,防止书叶由于潮湿引起的变形以及潮气对上下书叶的影响(见图13—14)。
图13 掏补法加固后示意图
图14 垫纸干燥法修复后示意图
由于数字化现场一般可选择的修复纸张品种较为单一,应尽量选择颜色、材质、厚薄近似的材料予以处理。如实在无合适材料,修复也应遵循可逆性原则,待日后进入正常修复流程,重新修复处理。
(六)糟朽书叶的处理
方案一:去除酸化、老化书衣,将书衣上有文字信息的部分单独保留,用皮纸托裱加固后,四角少量点浆,粘贴于护叶上。更换新书衣,装帧还原。拆除的原破损书衣用密封袋装回,与书籍一起交还书库。这个方案的弊端是原书衣无法与书籍同册保存,但从保护角度考虑是有利的,可有效降低老化、脆化书衣内所含酸性物质对内叶文献的影响。
方案二:使用补纸修复原破损书衣,托裱加固平整后粘贴还原至书册,同时在原书衣外添加新护叶和新书衣,按照装帧形式还原。这种处理方案的有利处是原书衣修复完成后,用新护叶、新书衣保护于内,能与书籍同册保存;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未去除酸性物质对内叶文献的影响,且用浆较多,有虫患隐忧。同时,由于本身纸性缺失,仅采用托裱加固法,未能解决根本问题。纸张仍然存在开裂、脆化的可能。
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为更多保留原始信息,宜采用方案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原书衣为双层托裱的纸张,且粘贴牢固,在揭裱过程中,由于纸张强度完全缺失,裆纸泥化严重,需要用搓揭法揭取,耗时久,效果也不甚理想。所以,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十余年,虽已取得巨大成果,但强化外包人员的古籍保护意识,提高古籍修复人员基本应急处理技能,仍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重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古籍保护与应急修复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