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5%,为何与“体感”不一样?(再谈GDP增长5%)

教育   2025-02-08 16:01   安徽  

节前,中国经济答卷公布,GDP增长5%,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数字应是真实可信的。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和GDP数据完全匹配。不像某些国家,GDP蹭蹭涨,用电量却不增反降,已经超出了基本的逻辑规律。
按说这个增速不低了,和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也只是从6.1%降到了5%,差距并不大。
考虑到GDP基数更大了,现在的5%所对应的增量可能还要高于过去6.1%对应的增量。
但是,大家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可以回忆一下,2019年的时候,公司的效益、个人的收入、消费的心态,包括职场、企业间“内卷”的程度是怎样的?
恐怕都和今天不一样。
从财政收入看。
1月24日,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财政收支情况,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3%,比GDP增速低了3.7个百分点。
这其中,占大头的税收收入还下降了3.4%。靠着非税收入(包括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增长25.4%,才实现了1.3%的增长。
可以说,GDP创造财政收入的能力减弱了。
从企业效益看。
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1%、利润下降3.3%。
营业收入增加,利润却反而下降了,可以认为,GDP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减弱了。

从个人生活看。
还是根据1月24日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财政收支情况,全年个人所得税比上年下降1.7%,国内消费税比上年增长2.6%。
这2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GDP为居民创造财富(包括消费信心方面)的能力也在减弱。
GDP增长了,但是财政没钱,企业没钱,老百姓也没钱。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1 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又得回到我们之前科普过的2个基础概念: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名义增速就是直接用不同年度数据做对比,而实际增速则要在此基础上扣除价格因素变动影响、只考虑实际产出的变化。
2019年以前,我们的价格指数是持续扩张的,一直都是名义增速高于实际增速。
2019年实际增速是6.1%,名义增速则是7.6%。

而这两年,我们的价格指数是收缩的,很多产品的价格在往下跌,至少在出厂端是这样。
这就导致了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倒挂”:名义增速反而低于实际增速。
2024年实际增速是5%,但名义增速只有4.23%。
这样对比下来,尽管实际增速只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名义增速却是下降了3.37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比较大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会去刻意做价格换算,所以在价格指数轻微下降的情况下,恐怕名义增速才更接近我们对经济增长的体感。
由1.1到3.37,是造成我们体感差异的第一个原因。
2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这是GDP核算的3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
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国,主要采用生产法核算。
但用生产法核算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库存
工厂生产出产品,但没有卖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而是成为库存——可能是库存在工厂,也可能是库存在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手中——依然会被核算进入GDP。
但是我们知道,一件商品生产出来,只有到了最终消费者那里,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同时兑现,这里面对应的GDP也才会有实际意义。

关于库存,我这里有2个数据,都来自国家统计局。
第一个数据: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可以理解为生产了售价100元的产品,只卖出去96.7元,还剩余3.3元成为了库存;而上一年还只会库存2.8元。
第二个数据:202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6.44万亿元,增长3.3%。
印证了库存增加的情况。
库存增加不仅适用于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也一样存在库存情况。根据住建部信息显示,目前三四线城市依然面临库存难去的问题,而一二线城市部分地段也不稳定。
很多产品生产出来了,却没有送到消费者手中兑现其使用价值,这是造成我们体感差异的第二个原因。
3 分化
这几年我到一些地方调研,感受最深的是企业间分化很厉害。
有些企业发展很好,各项指标亮眼,负责人信心满满、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勾画更大的蓝图。
更多的企业发展情况一般,甚至不少企业发展并不好,各项指标平平,负责人无形中低调了许多。
就拿当下的电影市场来说,也是《哪吒》一枝独秀,《唐探》《封神》《熊出没》表现还行,其他几部电影票房远不及预期。

实业界更是如此。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40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增速高于5%,有26个行业增速低于5%、其中还有18个行业负增长。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增长集中到了少数行业、少数企业。
那对于多数行业多数企业来说,体感可不就差了嘛。
居民收入端也出现了分化。
我们先介绍一个中位数的概念。
101个人,收入从高到低排序,其中第51个人的收入,就是这101个人的中位数收入。
我们都知道,1个富豪可以平均掉1000个低收入人群。所以和平均数相比,中位数更能代表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说明一半以上的人不仅低于平均数,而且连平均数的84%都没达到。
而2019年,这个比值还是86.3%。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居民端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
当增长出现了分化,且分化不断加深,多数人对增长的感受必定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三个原因。
4 未来之策
怎么样才能缩小这种体感差距呢?
最关键的,还是要继续做大蛋糕。
用增量去解决问题,永远是最可靠的,也是最简单的。
如果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推动GDP持续往上走,一旦形成了这个势头,则前面说的名义增速倒挂、库存增加等等问题都可以自动消失。
这个新的突破口有没有呢?有!那就是新质生产力。关于新质生产力,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一文说透新质生产力

最近爆火的Deep Seek就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威力。
此外,要更加重视做好分配。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越快,生产关系就越是要及时调整。
就像太阳通过蒸发作用源源不断地把海洋的水调剂到陆地,再通过河流返回到海洋一样,也要通过恰当的机制安排,让新质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能够为全民所共享,再通过居民消费,让钱彻底流通起来。
钱一旦流动起来,经济就活了,老百姓的感受也就起来了。
我是杜哥。关注我,大时代下,一起认清现在,看准未来。

杜哥申论面试
杜哥,一个没有“捷径”、不会“秘诀”,只懂专注研发全面系统复习方案的申论/面试老哥。独创“自由申论三月通”和“自由面试一对一”特训体系。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