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奚若:新中国国名的倡议者

文摘   其他   2024-12-23 07:38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那段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黑白视频之中,当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有个戴着眼镜、留着短胡须、穿着西装的老先生,在镜头前晃了一下,从原来站着的台阶上让出位置,把沈钧儒先生换了上去。
张奚若

这位老先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倡议者张奚若。








(一)








张奚若,字亦农,1889年出生于陕西朝邑县仓西村(今属大荔县韦林镇)。张奚若做事干脆利落,说话直来直去,其性格中深深烙印着陕西人的耿直。他曾在大庭广众之下斥骂蒋介石“请你滚蛋”……他曾为解放军指路,不遗余力地保护京城古迹……友人常以“四方之志”喻之,“且那角锋利无比,一旦触及,必让人难以忘怀”。因此,又有人赞誉他为“民国炮手”“棱角先生”。
18岁那年,张奚若到陕西最早成立的新式学堂之一、位于三原县的宏道书院念书。因读了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邹容的《革命军》,他决心参加革命。在一次学潮中,19岁的张奚若带头赶走两名恶毒的日籍教师,被迫离开三原,到上海就读中国新公学。在上海,张奚若结识了陕西籍的于右任、井勿幕等革命志士,他便投身于追求民主政治,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洪流之中。

赵元任(左一)金岳霖(左二)胡适(右二)张奚若(右一)

辛亥革命前夕,井勿幕派张奚若前往日本购买军火,准备举义。武器还没运回来,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张奚若再去日本,将军械运回陕西,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功臣。这段投身辛亥革命的回忆,张奚若曾于1947年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他说,民国代替了满清,不同的不过是皇帝改了总统、尚书侍郎改为部长而已。后来,张奚若把他当年被抓以及国民党当政时期的遭遇做了对比:清军抓了他用轿子抬着走,而蒋介石不让他说话,结论是“反动派堕落得一代不如一代”。

后来,张奚若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同在此校的还有胡适、陶行知等人,并结识了金岳霖。1920年,张奚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25年,他回国后先后在教育部国际出版物交换局、中央大学任职。1929年8月,张奚若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张奚若(中)与徐志摩(右)、金岳霖(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影

张奚若是出了名的“关中硬汉”,这和他与蒋介石“过不去”有直接关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奚若随校西迁,任西南联大政治学系主任。一路所见所闻,他对蒋介石所作所为十分不满,多次直言批评蒋介石搞独裁。

1941年11月,张奚若作为参政员到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财政部官员所作报告掩饰通货膨胀。张奚若当场用嘲讽的语气反驳说:“要是在阴沟里都能找到钞票了,那才是通货膨胀呢。”接着,又逐条质询报告。这种咄咄逼人的犀利气势让在座的蒋介石大为恼火,长时间按电铃中止张奚若发言,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不畏所劝,继续说道:“不必急躁,我言尽于此。”质询完毕,他才以一种洒脱姿态离去。下一次开会时,张奚若再次受邀。收到参会通知与旅途费用后,张奚若不拆封、钱不收,仅以八字回应: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张奚若再未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

张奚若(左)与钱端升(右 )在昆明

张奚若不仅当面顶撞蒋介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斥骂于他。1946年,张奚若受邀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进行时事演。面对六七千名听众,他向国民党“开炮”:“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 

当时的昆明,特务遍地。半年后,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因言获罪,接连惨遭杀害。敢骂蒋介石,可见张奚若胆量非同一般。








(二)









张奚若在国民党时期,以其非凡的勇气,频频挺身而出,直言不讳。而对于新中国的创建,他亦是功不可没的重要人物。北平解放前夕,两名解放军干部被人带着找到梁思成先生,请教一旦攻城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在地图上画出了禁止炮击的地区。带解放军去找梁思成的,正是张奚若。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召开,张奚若以民主教授的身份出席会议。

张奚若著《主权论》《社约论考》

在预备会上,全体与会代表还就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张奚若力陈己见:他以法国国歌《马赛曲》为例,强调居安不能忘危,不仅支持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还提议仍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作为国歌歌词,不作修改。张奚若的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
关于新中国的国号问题,各小组依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国”。在6月23日讨论国名的会议上,张奚若说:“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比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好。有‘人民’二字就可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词来自希腊语,与人民同义。”他认为这个名称容易明白。他还说:“‘人民共和国’已说明了我们的国本。‘人民’二字,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因此,不必让‘民主’二字出现,以免重复。”与会代表经过反复讨论,认为张奚若的提法好。9月27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通过。自此,新中国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张奚若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并被安排在毛泽东的身后,可见中共中央对他的器重。







(三)









新中国成立后,张奚若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1952年9月,张奚若离开任教23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推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制定《小学生守则》,他为国家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张奚若依旧对国人有着极大的影响,比如人们如今常讲的普通话,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成功推广的。

张奚若《正确地认识小学毕业生的升学问题》

张奚若还一直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职务。新中国成立初期,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同中国没有建交,外交学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以民间形式与这些国家开展交往。作为会长的张奚若,临事以敬,对工作非常投入,在推动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张奚若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7年5月1日,在整风运动中,张奚若对当时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过去,迷信将来”的评价。7月1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座谈,帮助整风。张奚若在会上分析了党在工作中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根源。在1958年1月28日召开的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曾引用他的说法,虽然不满意,又认为“张奚若是个好人”。

游客参观张奚若纪念馆
1973年7月18日,张奚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等参加追悼会,共同缅怀这位不凡之士。
张奚若的一生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他不是单纯的参与者,而是深刻的批判者。他的言语常常犀利而直抵要害,他的行为兼顾传统与现代化。
张奚若虽已去世多年,但家乡人民从未将他忘记。2014年,家乡父老修建了张奚若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等详实资料展示及文字说明,向来人讲述着张奚若的不凡功绩。现如今,张奚若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打卡地标,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来这里追寻那份心中的“火光”,感受他的仗义执言、刚直坚毅、爱国利民的精神风貌,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

(大荔县委宣传部供稿)

往期精彩内容
冬至到了,记得吃饺子!
感恩,让爱不止于心!
旋面是什么面?


渭南宣传
渭南宣传 宣传渭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