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摆拍、美颜修图,尽情绽放最美的自己;文字写了改、改了删、删了改,用精致又吸睛的文字寻觅情感共鸣……终于,一条“完美”的朋友圈诞生了。曾经,你是否这样“精装”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推发之后频频刷新,看看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留言……曾经,你是不是总想做朋友圈的“先知”,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刷一下朋友圈;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刷一遍朋友圈,生怕错过自己这个小圈子里的精彩“新闻”。
(一)
宣泄个人情绪。有时,朋友圈可以作为个人情绪的宣泄口,帮助缓解内心的压抑和焦虑。高兴了,发条动态让快乐加倍;难过了,倾诉一番,好似忧愁也能减半。它像一位无声的老友,默默承载你的欢笑与泪水、愤怒与委屈。在这里,不用顾忌太多,只把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袒露,用文字舞蹈、用图片歌唱,让情绪肆意流淌。然后,整理心情,重新出发,继续拥抱生活的阳光与风雨。而朋友圈中的一句问候、一个留言,何尝不是深夜里的一束光。
增进彼此了解。朋友圈,无疑是增进人际关系、彼此了解的绝佳之地。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将日常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旅行足迹等,精心剪辑成“电影”进行“展播”。一条美食分享,透露着对生活滋味的追求;一次旅行打卡,彰显出对世界的探索渴望;一段工作感悟,折射出个人的职业态度与成长。朋友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朋友、家人甚至是久未谋面的熟人,都能快速浏览到彼此生活的轮廓,从而深入知晓对方的性格、价值观与生活状态。
(二)
前几年,朋友圈应是好多人每天的“必看节目”。偶尔谁发了一个精彩的片段,聊生活、爱好、心情……必会引来观众围观。但不知从何时起,不少人越来越疏远朋友圈,不再日日关注,并且很少“发声”“出镜”;有些人的朋友圈从以前的一天更新N条,逐渐变为周更、月更、年更,甚至不更;内容从“全部”可见逐渐变为“最近半年”可见、“最近三天”可见……
此外,网络越来越发达,俨然成了各种力量角逐的万花筒,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于是,很多人开始“冷落”朋友圈,甚至与朋友圈“断交”。
(三)
朋友圈是展现自我的“舞台秀”,不是迎合他人的“大剧场”,如何经营自己的“小天地”,就看你如何“自编自导自演”。
发不发看不看,随心就好。朋友圈于现代社交而言,只是一种可选择的方式。发或不发朋友圈,关注或不关注,全然在于个人内心所向。若热衷于分享生活,朋友圈便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无论是美食美景、工作成就还是心灵感悟,皆可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去记录生活点滴,让每一条动态充满情感和温度,进行个性呈现,在收获点赞与评论中感受社交的乐趣与连接。反之,若更倾向于将生活私有化,远离朋友圈的喧嚣与纷扰,专注于现实的人际互动和内心世界的构建,更无可厚非,不必因外界压力或潮流而为难勉强自己,尊重内心的声音,随心抉择,方能在社交与自我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与自在。
或分组或删除,舒心就行。朋友圈嘛,就像自家的小院子,怎么舒心就怎么布置。分组就如同在院子里划分不同的功能区,亲戚归亲戚的角落,朋友有朋友的地盘,工作伙伴也有专属的一片。这样一来,和老友分享生活趣事时,就不用怕工作上的条条框框来打扰,给家人报平安时,也不会混进些商业广告让他们操心;用好删除也必不可少,对于那些过时的、可能引发误会的或者是无意义的信息,果断删除是对自己形象的维护,保持朋友圈的清爽与整洁,是为了给真正有价值的分享腾出空间,让每一次的更新都能精准地反映当下真实且优质的自我,让朋友圈成为真正促进有效社交与记录美好生活的得力工具。
朋友圈,你的“地盘”你做主。在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良俗前提下,记录生活,分享感动,做“喜欢并且恰当”的事,让朋友圈成为一个治愈且美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