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开始抗拒过生日

文化   2024-11-07 18:07   北京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南木

上个月中旬是我的生日,那是一个刚刚结束了一项忙碌工作的周五,前面几天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我差一点都要忘记自己即将迈入三字打头的又一个年头了,更遑论抽出时间给那个日子好好筹划一下。

会举行一个热闹而隆重的派对吗?当然不。我成年后的生日几乎没有呼朋引伴地开过所谓生日聚会,一来以我在维系长久友谊方面匮乏的能力,还能在这个年龄不显突兀、不失礼貌地邀请到几个愿意来为我庆生的朋友已经微乎其微;二来作为一名i人,一想到那些生日派对上流程式的环节和看似热闹,实则聒噪的氛围,以及散场后的霎时沉寂,我都发自心底的抗拒。

《想见你》剧照
来到三十来岁的年纪,早已实现孩提时期渴望快快长大的心愿,但又离活到通透,惜福惜命的老年还差一大截距离,这个时期的生日仿佛一块鸡肋,没有适合庆祝的理由。
人们对生日的希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请回答1988》里,德善因为与姐姐宝拉的生日只差三天,一直以来都被父母安排将就姐姐的日期一起庆祝,她十分委屈,觉得生日根本是为姐姐准备的,自己不过是顺便一起吹个蜡烛,并在某一次生日来临之前崩溃大哭,申诉着今年无论如何要自己单独庆生,足以见得生日的专属性对她来说是多么在意的事情。

与德善相比,我的童年就要幸福很多了。小的时候,我总是数着日子盼望着生日的到来,那时的愿望简单纯粹,就是能吃到漂亮的生日蛋糕。那时的蛋糕虽不像现在款式别致,但有那个年代独有的朴实大气,十几寸长的托盘上立着一层柔软蓬松的蛋糕胚,上面铺满一层白色奶油,几朵粉色和黄色的奶油花瓣间错地开在最上面,周围同样用奶油挤出几片绿油油的叶子作为点缀,再配上用红色果酱写上的“生日快乐”,赏心悦目到都不舍得用刀切开了。

《请回答1988》剧照
我最喜欢的环节当然是吹蜡烛的时候,因为年龄小,所以蜡烛不是简单粗暴的两个数字,而是一根就代表一岁,五颜六色地插在蛋糕上,老爸用打火机把它们点亮,老妈则配合把灯关掉,亲戚们在一旁唱着生日快乐歌,在这样温馨的氛围里,我许下一个诸如“期末考试双百分”的心愿,然后迫不及待地大口吹灭蜡烛,开灯后在一片欢呼雀跃下,大家享用着蛋糕,是何等的甜蜜幸福。
成年后,生日的形式则平淡了许多,印象最深的生日是二十五岁那年,一个寻常的工作日,晚上甚至还加了班。在这一整天里我收到了来自家人、同学、同事或亲口说出,或短信寄托的祝福。也许是被还有这么人记得生日所感动,也因为二十五岁算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我在当晚到家后心血来潮地做了一件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我翻出二十五岁前各个阶段的照片,将它们拍了下来,然后用图形软件拼了一个“25”的数字出来,随后将它发在了朋友圈,并感谢大家的关爱,也纪念自己又成长了一岁。

这也是我唯一一次通过朋友圈展示和庆祝自己的生日,在后来的时光里,还能在生日当天收到的问候越来越少。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深陷家庭和工作的各种琐事之中,生活如同一卷接着一卷倍速播放的影带,除了亲人和极少数的挚友,谁还有义务和闲情逸致停下来思索今天是谁的生日呢?

我最近几年也几乎没有专门给谁发私信或者打电话送去生日祝福,虽然依旧记得好几个大学同学的生日,毕业后头一两年还会微信问候一下,但完全脱离的生活环境使得彼此渐行渐远,直到鲜有联系。为了不显得唐突和尴尬,我后来也就不再在他们生日的时候祝福了。有时会在朋友圈刷到他们的生日动态,也只是在评论区里留一句淡淡的“生日快乐”,甚至只是点个赞。

《生于七十年代》剧照
人到中年,每到生日还能毫无任何差池,精准发送祝福的,大概只有各大APP、邮箱、银行及手机运营商。很多人反感这些来自远端机器的冷冰冰的问候,但我倒觉得没什么,伴随这些短信祝福往往会有一些货真价实的福利,聊胜于无,羊毛不薅白不薅,并且正因为它们是机器,反而不会有所期待。而现实中那些流于表面的浮华与热闹,实则毫不走心的形式主义,往往更令人无所适从。

之前工作的部门有一个员工生日福利,就是每周五的下午会为这周内过生日的员工共同准备一个生日蛋糕,秘书小姐姐会在部门群里@所有人,告诉大家本周的寿星都有谁,现在是生日蛋糕时间,紧随其后的是群里会爆发一连串的“生日蛋糕”“喝彩”“礼物”“鼓掌”等微信表情,接着寿星们走到蛋糕前合影,并邀请各个格子间的同事来一起享用。

这项活动原本是部门出于对员工关怀的好意,但于我这个社恐而言,那是一个极度尴尬的场景。首先那个周五大概率不会正好是我生日的日期,它往往已经过了,丧失了庆祝的意义;另一方面,生日能被一群人祝福固然开心,但前提得是彼此相熟吧,而整个部门有百来号人,大部分仅仅是照面之交,有的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庆祝方式有多么愉快,相反的,我感觉自己在那个时刻像一个强行被推在舞台聚光灯下的NPC,机械地完成一项任务。

《三十而已》剧照
之前在微博热搜上看见过一个叫“生日回避型人格”的词条,大概意思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日感到不适和恐惧,经常会选择回避庆祝这一天或者避免提及其生日。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生日这一天会无情地告诉你年龄又长了一岁,岁月流逝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同时,它像一面陡然降临的镜子,强迫你审视自己又是如何平庸地度过了这一年,离世俗约定的那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我想我并不完全属于这样的人格,年华老去是自然规律,我会坦然面对那个注定增长的数字,毕竟人生每一段年华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也早已接纳自己的平凡,不去执着于迎合世俗成功的评判标准。

但对于生日,我的确有所回避,不是回避庆祝它,生日当然要庆祝,但我会回避那些刻意、浮夸、做作、流程式的庆祝方式。生活里不能缺少有仪式感的时刻,生日则是为数不多值得纪念的日子。现在的我,更期待自己独自庆祝生日,或许是准点下班后奔向书店去买一本心心念念的好书,或许是向领导请个年假,奖励自己一趟奔赴山海的旅行,这听上去是一个孤独的决定,毕竟在孤独等级里,一个人过生日高居排行榜前三名。

《不够善良的我们》剧照

但孤独从来不取决于你是否形单影只,我认为的孤独,是丧失了对世间万物的兴趣,没有任何念想,就像一艘丢失了罗盘的航船,行驶在没有了坐标的大海上,漫无目的,没有信念,缺少希望。相反,如果你内心坚强且赤诚,你就不是孤独的。你知道如果你邀请的话,会有他者参与和陪伴,但你依旧选择不打扰,悲喜自度。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曾说过:“我想每个人有两次诞生,一次是肉体的诞生,一次是心灵的诞生。” 我想,心灵的诞生,就是你历经生活的苦辣酸甜后,仍然心怀一片热忱,对人世间充满希望的时刻。而这样的时刻,只能靠我们独自去发掘和体验。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米花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