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面试选拔县令的?批语字字见血,选拔县官相当谨慎

文摘   2024-08-11 18:48   浙江  


撰文|赵立波

“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这是雍正对于治理天下的根本认识,也确实是说到了点子上。

对于选拔各级官员,雍正亲力亲为,尤其难得的是,他对于地方县令的选拔和使用非常重视,基本上都要亲自把关后,再酌情使用。因为他知道县令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却直接管理地方百姓,能够深度影响大清的治理水平。

雍正画像

登基之后,处理政务,或召见大臣时,遇有不称意的事情,雍正强压怒火,尽量把急躁的情绪降下来,毕竟父亲康熙在他年轻之时多次对此提出诫勉:“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谕旨。”他也把这句话写在了书房上挂了起来,随时当成座右铭“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

他多次对臣下宣称,事事不如乃父,“惟有洞悉下情之处,则朕得之于亲身阅历,而皇考当日所未曾阅历者。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雍正奏折》

雍正登基已经四十三岁,与所有新皇初登大位的年纪相比并不算年轻,但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成熟优势。

与成熟相伴随的是稳重、经验丰富,这时所有的性格思想已经定格稳固,他握着帝国航船的方向充满昂扬激情,并有充分信心成功地将后康熙时代跨越到雍正时代。对于选拔基层官吏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防止被他们欺骗,所以对于县令这样的基层官员他都要亲自面试考核,最终决定去留。

此后的十三年间,他有序而又频繁召见地方官吏,亲自参与选拔、决定基层官吏升降。据相关数据显示,雍正一朝引见文官5800余人,武官大约在1400人左右。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相当不起眼,透过几百年的历史来看,从当时的交通和各种条件来看,这个数字已经相当惊人,更何况是多次轮流接见。

雍正的 “轮流引见”,他曾专门加以解释说:“皇考于文武官员见一二次即知其居心行事,历久不忘,故将一应官员俱调来引见。”并且很平常的说出了他要轮流引见的原因“各省副将以下、游击以上官员,朕想要认识。可派伊等轮流来京,着具奏引见。伊等之材技,朕一见便可知道。”

本文专门就雍正面试县令范畴进行描述,其他有关督抚和武官不作涉及。

雍正为避免对于县令“一面之缘”容易造成误判,因此往往先将引荐来京准备外放县令的人留在京师先干三年的文职,对此他解释说:“外省州县官员引见时有留京以部属试用者,皆因观其人才具似属平常而一时未能遽定,是以令其在部办事,以试看之。”

如此可见雍正对于县令外放的考察是十分慎重而周全的,这对于今天来看都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当时的江西有个姓郑的知县,因为被革职后改造较好,所以获得了第二次引见,雍正看了他后认为“人平常,着以主事试用。”这样他想再回去当县太爷的梦算是彻底灭了。

安徽有个知县,本来打算被引见能够提拔到知州位置,结果雍正面试后批示道:“呆瓜,先欲用知州,改部曹用。”

影视画面

因此,雍正面试后的县官,如果看后觉得不行,一般都协调到各部去当个闲差,以避免他们下去当县令祸害老百姓。

雍正五年的夏天,他发布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谕旨,因为被他面试后没能从小县调整到大县的知县出现了严重贪腐问题。雍正认为他们这是恶意对抗,不服从吏部安排的一种反击。他说:“任克慎先撤掉了顺昌县知县缺,引见时朕看其人甚属庸劣,故调简用为元氏县知县。伊到任后竟敢苛派私费,是必心怀怨望,故尔肆意贪婪,非无心之过也。”最后雍正下令将他从重治罪。

此后不久,余姚的县令在任内挪用公款钱粮,雍正认为这个县令没有“感朕保全之恩”,骂他“诚下愚不移,深属可恶。”,最后要求本省督抚将他“革职拿问,严刑审查。”

影视画面

雍正对于地方知县的面试大体来自于第一感官,同时也考虑推荐者的意见。比如湖南省的知县被大臣朱纲保举引见,雍正看了后认为“才情似不及”,但是最终因为比较信任朱纲就同意了这个人事安排。对此雍正曾坦言:“朕补授官员,但观其言语明白,人才去得,即加擢用。”

由于雍正长期与宗教接触,对于相面多有了解,因此“以貌取人”并不是全无道理,他经常会将自己的相术和几十年来的阅历综合起来考量官员,最终将评语写在“履历”上。就连雍正当初非常重用的隆科多推荐的人,雍正一般经过面试后也没有什么特殊照顾,认为隆科多推荐的人“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必不端正。”最终隆科多想要外放一个县令人也没办成。

雍正对于地方官员印象不好的大多会打上“鬼”、“贼”、“苍”、“太明白”等标签,这样的时候就是怀疑他们属于没有品行不忠厚。这时候他会用“人似鬼头,小伶俐人。”这样的观察语。候补的贵州知县被雍正面试后给出了“人著实不妥,鬼而横,不似端人。”

山东知县被雍正接见后,端详一会,在评语中写下“看来贼些”的评语。显然“贼”对于雍正来说是有标签的,其实大家日常生活中也能会对有些有这种感觉,总是给人一种不踏实的印象,我想雍正对于“贼”的评论范围大体和今人一样。

再说这个“苍”,应该还是形容一个人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词语,雍正对于县令的面试也比较注重这一点。

比如在考察四川官员时,他写下“人似苍滑,明白,不稳当。”的批语。给山东曹县知县的批语是“伶俐,苍透。”因此,这个苍字面试的关键词算是个中性词语,可以变成加分项,也可以变成减分项,这个就要看面试官雍正当时的第一感受了。

雍正批示

最后对于地方官的选用,雍正也非常注意强调官员的忠诚度问题,就是这个官员不能滑头,所谓的“太明白”和“过聪明”。相对而言,雍正比较喜欢务实、低调、稳重又不善于抖机灵的县令,因此往往官员整体感官不错,但是还是“只恐过于聪明”。这里就是担心官员狡诈,花花肠子多,容易让他们的“过于聪明”蹂躏地方百姓。

给当时河南的一个地方官面试后,雍正批语道:“明白,去得,似过聪明人,细问,老成人,将来可用。”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慎重考察决定的批示了。

此外,大清当时就有了后来曾国藩所说的“乏才之患”,因此有时候实在是找不到合适人选,就不得不勉强使用。但是这样的时候,雍正还是对他们的最终仕途划了红线。比如浙江的一个县令要提升到衢州当知府,雍正看后评语是:“人去得,有才,不似贴然有用之人,只可止此。”河北拟推荐知州人选徐士镃被雍正面试后的批语是:“似有歪才,不诚敬,胖大汉子,不似恶人,只可止此。”还有一些如“人明白,小黑胖子,不似端人”等等批语,这样的画红线,基本是把他们的仕途定格在地方位置,想要升迁,几乎再无可能。

总而言之,雍正对于地方官的使用是相当重视的,自己更是亲力亲为面试把关,写下最终结果,确实对于大清地方吏治的净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意外和偶然发生。

比如雍正最信任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对于雍正用人可谓一清二楚,但能绝对做到高度保密。他秉承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底线。

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由于掌管吏部,对当时雍正想要任用或处罚的官员一清二楚。但是却经常发现雍正面试后很想重用的人突然遭到弹劾或是得病死亡,最终没能使用上,而雍正根本不想重用的,阴差阳错得到重用。于是张廷玉感叹命运无常,认为人生是有一定之数发。所以他教导后辈们除了自我努力外,不要妄求以义命自安老实听从命运安排。

剥笋历史
不才赵立波力求客观公正阐述过往云烟,不偏不倚,不爱不恨。行走在文化散文和大历史之间,尽力用扎实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在不断创新和挖掘的方向下大力气求真务实,以期获得更多的知己。如古人所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并希望包容理解,求同存异,共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