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卢作孚》研讨会|潘家恩:深入理解卢作孚先生,并以他的方式呈现他。

文摘   2024-10-07 08:01   重庆  

文章转载自“纪录中国”


编者按

9月19日上午,纪录片《卢作孚》研讨座谈会在重庆北碚区召开,业界专家、学者围绕该片展开研讨。本文根据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家恩教授会上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潘家恩教授在纪录片《卢作孚》研讨会上作发言

我一方面在大学从事乡村建设研究,另一方面也投身于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已有20余年。作为一个实践者,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深有共鸣。12年前,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北碚,被那里的法国梧桐深深吸引,从而决定留在这里。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看似看到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却视而不见。这部影片不仅让我们看见,更让我们听见。经过四年的精心制作,这部厚重的作品终于问世,我代表我们的团队向主创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


关于创新,我观看了完整版和精华版,认为有三点特别可贵,具有突破性。我认为这部影片是以卢作孚的方式拍摄卢作孚。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合川人,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社会企业集团之一。自1927年开始以北碚为中心在中国西部开展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被誉为“北碚之父”。

首先,影片中动画和声音的运用,不仅仅是迎合年轻人的喜好那么简单。卢作孚当年不就是善于利用新事物和新媒体吗?他于1928年创办的《嘉陵江日报》,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新媒体。他使用幻灯片亲自讲解。在理解一个人物的精神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他,并以他的方式呈现他。


其次,我特别欣喜的一点是,影片将卢作孚先生与张森楷、罗振玉等人物联系起来。这让我们看到了无论是毛主席还是习总书记所提到的两位重要企业家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年在北碚的演讲录中,就有一篇名为《南通与北碚》的文章。他们之间,一个是民生,一个是大生;一个在长江上游,一个在长江下游。张謇于1926年去世,同年民生轮船公司进入了川江。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巧合,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如果没有这部影片,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张森楷对四川蚕丝业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这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连贯性。


此外,影片还展示了另一种连贯性。在呈现宜昌大撤退时,许多人只关注那40天。但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看到了40天背后的十三年。卢作孚从创办民生公司开始,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包括三段航行法和人员的教育。这种教育达到了如此程度,以至于在战争来临时,他成为了那样一个人,而不是仅仅在那40天内创造奇迹。奇迹背后是一种积累。


还有一种突破,就是史料性和思想性的结合。卢作孚不是一般做好事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把这样一个丰富的人物简单化了。他背后有他的思想。如何呈现一个思想家?我认为徐导的方法非常关键,就是使用他的原话。央视版有一个遗憾,完整版中每一集之前的那段话是灵魂之笔,但在央视版中被省略了,这有点可惜。未来是否有可能以其他方式,用直指人心的话语体现出来。


对于影片,未来还可以做更多电影版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可以深化三个具有重大历史现实意义的方面:


首先,企业与社会的关系。2020年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所谓的社会企业不仅仅是企业尽一点社会责任那么简单,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民生公司与北碚的关系。张謇、卢作孚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他们既能把企业做好,又能把地方建设好,他们之间有积极的互动关系。


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轮船——“民生”轮,1926年7月28日首开合川经北碚至重庆的嘉陵江航道

其次,关于他的产业链。我们看到他从南通学来的全产业链,南通他做纺织,纺织后的废料,就做了肥皂。卢作孚当年的环境并不好,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他是如何做到的?这对今天的企业家非常有启发,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们要仰望的人,他背后有很多道理,我们需要挖掘出来。


第三,对于乡村建设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卢作孚不像张謇,张謇是状元,卢作孚回来后他凭什么?修公园他凭什么?他就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动员,劳动替代资本等方式。这些经验对今天非常有启发意义,今天政府有那么多硬件,但软件呢?就是精神、文化、社会参与,在哪里?


对北碚也提三点建议。这个事情才刚刚开始,最近我一直与北碚的一些街镇交流,他们说这部影片出来后,一方面感到非常自豪,另一方面也感到压力很大。因为紧接着就是历史上当年搞得这么好,那么当下怎么办?首先,我给大家念一段话,1927年卢作孚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时写的第一份文稿,是为温泉公园募款的。他说:“学生可以到这里旅行;病人可以到这里疗养;文学家可以到这里涵养性灵;美术家可以到这里写生;园艺家可以到这里研究林圃;实业家可以到这里经营工厂;生物学者可以到这里采集标本;地质学者可以到这里考察岩石;硕士宿儒可以到这里勒石题名;军政绅商,在都市生活之余,可以到这里消除烦虑。”这是九十多年前写的一段话,在当时还是一片破庙的情况下,描绘了如此愿景,他告诉我们总有一款适合你。他就是一个融合“文旅开发,两山转化”的历史先声。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今天这些东西拍出来后,有没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今天的干部培训建设的指导思想。卢作孚1929年就写过一篇文章叫“怎么样做事”。我们有没有可能剪一个小短片,挑出几条来,配合画面,就更有意义了。在干部教育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融入这些道理?西南大学愿意一起开发这个课程。


北碚规划图

第二,卢作孚的乡村建设不止一个北碚,不止是三千名流。三千名流中很耀眼的四颗星,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都在这,我们也呼吁了很久,有没有可能在这里创办一个百年乡建历史陈列馆。晏阳初和梁漱溟是总书记在十九大之后提出来的两个重要人物,这几个重要人物加在一起,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资源。有没有可能把它做出来,成为一个具有重庆影响力的馆。


第三,卢作孚当年说“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他不是只建一个温泉公园,整个北碚就是一个公园。如果建百年乡建馆的话,应该以区为馆,整个北碚区就是一个馆。这种过程中,既有历史,又有当代。比如说素心村的腊梅很棒,就可以把卢作孚的“人人皆为园艺家”的理念和当代历史更好地融合。


卢作孚手迹

延伸阅读

卢作孚论社会与青年

【农民日报】潘家恩:在“象牙塔”与“泥巴墙”之间

【五四特辑】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青年与社会”读书会侧记

【前沿】狄金华|理想之光与沉闷的阴霾——对大变革时期生命与心灵的观照

“乡村建设研究”微信公众号编辑:涂嘉陵

乡村建设研究
欢迎访问“乡村建设研究”官方网站:http://www.ruralstudies.com ,关注B站\x26quot;乡村建设研究\x26quot;的空间(UID:531452481),以及关注微博“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