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穴 | 人体阳气最足的三条经脉交之处,这是调理各种骨病及周身骨关节疼痛的经验效穴!

文摘   2024-12-23 07:39   广东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添加方式请参看文末指引哈)


|导读:大杼为膀胱经之穴,八会穴之骨会,且为人体阳气最足的三条经脉(手、足太阳经和督脉)交之处。艾灸此穴,不仅能温阳散寒、益卫固表,且能温补肾阳、益精藏髓。此穴也是调理各种骨病及周身骨关节疼痛的经验效穴。




【穴名释义】  

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




【取穴定位】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大椎穴的位置,由大椎往下推1个椎骨(即第1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中医的穴位命名中,以“大”字命名的穴位,涉及7条经脉的12个穴位,另加1个经外奇穴:



我们留意一下,会发现所有以“大”字命名的穴位,必定气血充盈。


1

认识大杼穴


大杼(zhù)穴,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这个地方刚好是颈胸椎的交接处。


但凡是身体组织、关节交界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气血聚集地,也正因为如此,大杼穴中的“大”字,也有代表着气血多的意思


有了大量的气血,但要让这气血动起来,则是需要靠吸热气化才行。因为大杼靠近心肺区,吸收心脏的大热源,再通过肺的一呼一吸,将其气血疏布到全身。


“杼”字本意,则是织布的梭子。因此,从穴位的命名来说,刺激此穴有助于将气血散布到四周,起到“梭子”的作用。


大杼位居上背部,近大椎处,骨之精气汇聚于此,且为人体阳气最足的三条经脉(手、足太阳经和督脉)交之处。艾灸此穴,不仅能温阳散寒、益卫固表,且能温补肾阳、益精藏髓。


《难经》曰:“骨会大抒,骨病治此。”因此,大杼穴也是调理各种骨病及周身骨关节疼痛的经验效穴。


2

大杼穴主要功效


感冒咳嗽:大杼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太阳经是最容易受风寒邪气侵袭的地方。人体受凉时,风寒邪气将身体的阳气郁闭于内,出现怕冷、发热、咽喉疼痛、流鼻涕等感冒的症状。可以按揉大杼穴,振奋体内的阳气,将风寒邪气驱赶出去,调理感冒咳嗽症状。


颈背酸痛:颈背部的气血运行不畅,常常会出现酸痛、酸胀的症状。大杼穴位于连接颈背的关键地方,通过按揉或艾灸大杼穴可以激活足太阳膀胱经,有助于放松颈背部肌肉,缓解酸痛的症状。


强筋健骨:大杼穴是八会穴之骨会,骨的精气都汇聚在此处,所以大杼可以强筋健骨。经常按揉、艾灸大杼穴,能够增强骨质,促进骨骼生长,减缓骨质疏松。


3

大杼穴在中医古籍上有何记载?


《难经》曰:骨会大杼。疏曰:骨病治此。袁氏曰:肩能负重,以骨会大杼也。


《针灸大成》: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仰,痎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癫疾,身蜷急大。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4

按揉大杼穴


大杼是骨会穴,刺激此穴,有助于将气血疏布到周身,尤其是颈椎的各关节。


因此,在做肩颈按摩时,大杼穴是必按之穴。不仅可以缓解肩颈痛,而且还可以增强脑供血,头脑更加的清醒。







按摩方法: 用食指中指指腹同时按压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3~5分钟。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调理咳嗽、发热、肩背痛等症状。








点击图片链接跳转



与各地无为灸爱好者交流分享👏

可加入无为灸友会交流群

入群方式:长按以下二维码

或者搜索微信:wwjyhzl,进入交流群



点击下方直接搜索,了解更多无为灸知识



点击下方关注


无为灸友会
以传播无为灸、公益举办艾灸实操营为主,与大家共同探索中医外治技法,致力于推广非药物疗法。我们坚持传递一个信念,把中医外治法融合到生活中,保持一种自然状态,守护自我健康,共同发扬和传承古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