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把自己全网各个社交平台的ID都换成了“明察秋波”。
秋波当然不是秋天的菠菜,指的是秋风中的湖波涟漪,清澈,漾动。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秋波演变成了女人的眼神,所谓“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横”,双瞳剪水,眼神清澈。
赫本曾经说过,一个女人的美丽,必定是从她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因为那是通往她心灵深处的入口,那是爱居住的地方。
古装戏里几个版本的妲己,我最喜欢傅艺伟版的,感觉最符合书中的文字描写:
纣王定睛观看,见妲己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妲己启朱唇似一点樱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团和气,转秋波如双弯凤目,眼角里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
眼睛仿佛会说话,会勾人。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两眼协调能力失调,所以这也是女演员为什么喜欢佩戴美瞳的原因。美瞳直径大,眼球看起来更大,使得原本无神的眼睛看起来瞳孔是对称的。
但是我们看电视发现,好演员一般都是不带美瞳的,有一种演技叫眼技,美瞳则阻碍了感情的表达。
我有一双大眼睛,可惜长在一个男人身上,多少有点浪费,而且我还是700度高度近视,常年戴着眼镜,厚厚的凹透镜会让眼睛看上去变小很多。
好在我把这双大眼睛遗传给了顿号。像葡萄一样镶嵌在了小女孩的脸上,以后千万别让她近视了。
很多演员也是高度近视,比如周海媚,她摘掉眼镜后,演出了眼神的迷离。
陈伟霆也是属于高度近视,没戴眼镜的他连杯子都看不见,但是在电影里的他的双眼却能电倒万千少女。
六小龄童其实是有600度的高度近视+200度散光,但是一样演出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据说当年他每天都去看别人打乒乓球,站在边上盯着球看,练习眼睛的灵活度。
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能够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比如奶茶妹妹经典的“望夫眼”,留眼神里流露出的就是满满的爱意。
你看日本动漫里一般忍者只露出眼睛,而忍者神龟只遮住眼睛。
梁朝伟先生的眼神一直被誉为“教科书式”的表演,忧郁而又深邃不用说一句话便很有“杀伤力”。据说他小的时候就经常自己对着镜子琢磨各种眼神。
之前网上挺火的那个收割中老年妇女的网红“秀才”,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他和靳东的眼型惊人地一致。都是上沿非常弯下沿基本是平的看起来眼角朝下的这种眼睛(不知道这种眼型叫什么?),而且都有卧蚕。
简直就是同款,可以大胆地、毫无科学依据地猜测一下:长这样的眼睛是成为“中老年顶流”的密码之一。
说起我的700度高度近视,那是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早上起来找不到眼镜的时候,恨不得耳朵鼻子都派上用场。
找不到手机还能用其他的手机震一下,找不到眼镜可真就抓瞎了。我们这些近视眼和模糊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块清晰的玻璃,是千山万水的近,和近在咫尺的远。
奇怪的是近视的人做梦时看到的是清晰的画面。
眼睛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光学系统,但是它可以有820多种疾病。视网膜,大家都说它“贴反了”,所以容易剥离,有盲点,很多人一到晚上人就看不清东西了。当然了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保护眼睛在强光下免受伤害,增加它的“有效期”,到了晚上让咱们看不到东西抓紧时间睡觉,让身体自我修复。在黑暗中刷手机实在不是一个好习惯。
戴了二十多年眼镜,我也算久病成医了,在如何预防顿号以后不近视这件事上,我打算让她每天保证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
孩子近视不近视,与看多久屏幕关系不大,甚至可以忽略掉。因为真真正正顶顶要紧的,是户外活动时间有多少。
儿童近视率升高的主要因素是户外活动减少,没有机会观察5米以外的物体,而不是阅读时间延长或者电子产品普及。
我媳妇就是天天盯着手机看也没近视,跟她小时候天天放学后就去大街上跑有关系,我们回忆童年总要讲到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电视剧、打的游戏机,她的童年就只是到处跑。
据说我国已把近视列入教育考核中,我觉得不如多让孩子在阳光下奔跑。因为目前的研究,与青春期近视发生关系最密切最确切的因素就是光照强度。同样的孩子,在东亚整天在室内待着,就几乎全部近视。到了澳大利亚,就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近视。教育减负,过少的户外活动就是最大的负。
往期文章列表: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明察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