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法论述题万能角度——资本市场的运行逻辑
文摘
2024-06-19 21:13
上海
虽然在实际的研究中跨学科跨门类的复合型思维是非常普遍且必要的,但是针对考研,尤其是应对法综考试,保持对学科分类的警觉性并且形成一套自己的笔记是对于考研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六月份,第一阶段的学习应该完成的时候,现阶段应该自己整理笔记。根据许多同学的反映,法本同学在学习证券法的过程中,对资本市场的运行保持一种“神秘感”面纱,导致对于证券法的学习就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状态。尽管书本和证券法学者都说,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市场,里面的商品——证券也和大白菜一样,遵循市场的规律,只是证券存在其特殊性罢了,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解释毫无作用、苍白无力。市场的逻辑与规律究竟是什么,资本市场里面的商品究竟有什么特殊性,资本市场基于这样的特殊性会有什么与传统市场不一样的安排?只有说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理解证券凭什么可以被当成大白菜,资本市场凭什么可以类比成一个普通市场。从传统的路边摊,再到赶集,再到零零散散的商店,演变到后来的百货商场、线上交易平台,市场的演变过程,整体下来都是围绕着交易成本。当我们定义一个市场,就要回到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是将某种商品、服务的需求方和卖方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科斯说市场是一种方便交换而存在的制度,市场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开展交易活动的成本。所以买和卖之间,之所以有一个场所,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既然如此,减少了交易成本,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交易?答案是否定的,要完成一个交易,还要看市场的基本的要素,即教材上所说的市场主体、地点、交换物。有了市场,其运行有相应的规律。交易的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要有需求;第二个,对于交换物价值的衡量。这种价值的衡量还不能够以物的劳动时间来判断,还要有交换物价值的一种判断。一项交换的成败,需要依赖于交换双方对于交换物价值的判断,这种价值在交换完成的那一刻就成为了交换物的价格。所以初始价值=初始价格。由此就出现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的这样一个定理,只是取决于从动态还是静态的角度去理解他。但是当出现变量,有一个第三方的介入,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当价格上升到一个点,为什么不会再往上走?因为价格不断往上走的时候,会有人看到这个机会,不断进入这个市场。原来是供不应求,可是随着供应的增加,就出现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反过来低点也是这个道理。这是市场的神奇所在。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根据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既然如此,那么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结果还是可能?很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种可能。如果说市场机制运行的好,最后能够实现的结果是大家都朝着这个最优的资源配置的结果去走,有做多有做空,市场的曲线幅度就会比较窄,价格就在一个可以承受的空间内去波动。在这样的规律下,经济学对于国家干预在市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更多要考虑如何实现市场的作用,政府的功能和手段是什么?就是通过简洁的,通过影响市场参与主体决策成本的方式来影响,否则就是政府和市场主体在博弈。更多要去考虑市场博弈有什么缺陷,我根据这个缺陷来做应对,这才是现代化治理应该有的理念。那么国家保障在哪里?第一,作为有组织的交换制度,市场存在使交换便捷的功能。但是只有便捷,没有公平,是不能持久的。这个市场一定要有公平的市场;第二,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让价格发挥作用,价格是指挥棒,通过价格变化,市场主体判断出要升要跌,市场决策一旦形成,就会有有效市场。有效市场理论就是基于这个理论,认为价格包含了一切你所不知道的因素。证券市场也是有效市场理论,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市场是有效的,相反恰恰是因为市场是无效的,才导致强制信息披露,有效性通过价格因素来体现。如何保证有效?就是保证市场中出售的商品质量,一分钱一分货。市场就要尽力确保市场的声望,你卖的东西要和价格匹配,通过维护良好市场声望来吸引更多商户参与。怎么样维护?在有组织的市场里可以要求退货换货,就比如找淘宝平台介入。市场组织者有动力去维护市场声誉,这就产生了一线的自律性监管,任何市场都会有,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外部政府来管。我们要去打造好的市场,而不是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如果出现了意味着什么?就是内部自律监管失灵了,需要政府的介入。一线监管不满足,没有达到有效、公平,那么就会跟上一个国家的监管。总结一下,从市场而言,市场是形成交换的场所一个机制,里面的规律是价格围绕价值根据供求关系上下波动,市场要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一些不好的、私利性的行为,为了防止有些人不择手段,就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一线的自我约束以及后手的监管。而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证券的价值难以考量,就需要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而一线与后手监管,是来保证市场机制的真实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