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9月29日,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开幕。
汽车,对于合肥乃至整个安徽来说至关重要。
去年6月,安徽明确要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安徽的“首位产业”,合肥也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据安徽官方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150.6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62.1万辆,同样居全国第2位。
汽车界常称“无淮不成军”,因为汽车界的重要车企和其创始人,多与安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安徽汽车的进一步崛起,靠的不仅是深厚的产业基础。
垂直细化分工到市、县一级的差异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又为安徽的汽车神话,带来了新的可能。
▲9月21日,观众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参观体验一辆奇瑞风云T10参展车。新华社记者傅天 摄
安徽汽车产业的传奇,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说起。
那时,安徽省第一家挂牌的车企——巢湖汽车配件厂成立。
凭借着工人的手敲、肩扛,安徽的第一辆汽车在这里诞生。
随后几十年热卖的“江淮”牌载货商用汽车,也从这里走向全国。
安徽的汽车产业有两大拓荒者。
除了“江淮”牌商用车,还有一个著名的乘用车品牌,即风靡海外的奇瑞牌汽车。奇瑞曾连续13年占据了我国车企出口第一的位置。
事实上,除了江淮和奇瑞,现在大家听到安徽汽车产业时,更多会想起比亚迪、蔚来、华为等造车新势力。
都说汽车的未来要看新能源,而新能源车的未来看安徽。
截至今年8月,安徽已经拥有了江淮、奇瑞、蔚来、长安、比亚迪、大众、汉马科技共7家整车企业。
这7家企业要么是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要么重仓了新能源业务。
这些知名车企的背后,还站着许多安徽培养出的汽车界名人。
江淮的左延安、奇瑞的尹同跃、北汽的李峰,包括宁德时代曾经的“二当家”黄世霖,均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
作为安徽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合肥工业大学的实力有目共睹。
官网显示,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我国大学中最早设置的汽车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此外,安徽还有一批在汽车领域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院所,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
时事与“英雄”互相成就。这就不难回答,为什么安徽汽车界人才辈出。
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造就了安徽的汽车“淮军”神话。
发展到今天,伴随着当地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分工细化,汽车“淮军”又有了新的故事。
据安徽日报,多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仅依托本土产业链,安徽目前已经可以独立造出一辆新能源汽车。
目前,安徽的16座省辖地级市均布局了汽车产业。
其更独特之处在于分工的差异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含了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汽车服务三大部分。
对布局了多家汽车名企的安徽来说,整车制造是“舒适区”。安徽汽车产业两大城市的重心,也均在整车制造。
2022年,安徽省经信厅印发了《 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要推动合肥、芜湖的双核联动。
这两座城市又各有分工。
根据规划,合肥要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
具体体现为,依托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等聚集区,推动蔚来中国总部、大众汽车(安徽)、比亚迪合肥等多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
芜湖则打造自主品牌核心聚集区。但除了乘用车外,芜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即特色产业,例如罐装车、救护车、房车。
这是安徽的“双核”城市最明显的区别。
安徽的另外几座城市也承担了整车制造的任务。
马鞍山的重点是重型卡车、新能源商用车、搅拌车、环卫车;安庆以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为突破口;滁州培育壮大特种车辆企业;阜阳、淮南推动载货汽车及专用车向高端化、节能化发展。
很显然,虽然都聚焦整车制造,但几座城市的侧重各有不同,形成了错位发展的局面。
而安徽的这种“错位”,还延伸到了整个产业链上。
规划中,安徽汽车的发展目标,除了整车制造,还有两个重点:零部件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后市场规模显著扩大。
不难看出,安徽正在跳出整车制造的舒适区,将触角伸向全产业链。
对此,安徽多市又各有分工:
上游的零部件中,宣城聚焦汽车橡胶和制动系统,六安的重点在氢燃料电池。
蚌埠、阜阳、黄山、宿州分别专攻玻璃、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云计算。
陶铝新材料则被称为淮北市的“新骨骼”,是智能座舱的重要材料。
下游的汽车服务方面,安庆着力构建汽车贸易及服务业为补充的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淮南组建了全市充换电运营公司,形成2公里半径充电服务圈,具备扎实的后市场服务基础。
其实不难发现,不管是在全产业链上,还是在某一个生产环节上,安徽的汽车产业中,错位发展、分工细化都是关键词。
到了最近,安徽的汽车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到了县域。
上月,安徽省汽车办、安徽省发展和改委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
方案开头就明确要“引导支持县域零部件企业深度嵌入安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
从上图的产业集群分布中不难看出,和市一级的分工一样,县域的汽车产业集群也分布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而这些县域的产业集群,又与所属市级的发展方向相关,在市内形成错位发展的合力。
例如,濉溪县的产业集群正延伸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壳体等产品,这正契合了淮北的汽车后市场方向。
又如,在以汽车电子为主要方向的黄山市,县域的产业集群各有侧重:
歙县以汽车底盘件、汽车发动机配件、汽车循环系统部件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为主;休宁县重点发展汽车电气、汽车转向系统。
这种地方垂直分工的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带来集群效应,成本降低的同时,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
这在近年以打火机出圈的湖南邵东(县级)市,已经得到了印证。
一个小小的打火机,为邵东带来了114家企业,使之取代温州,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
根本就在于,邵东能发掘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道工序的市场潜力。
在邵东的打火机产业地图上,邵东10个乡镇(街道)分别形成了国际高端机、内销机、设计研发、包装印刷等产业集群。
根据媒体报道,过一条马路,就能从邵东的打火机零配件厂商到达成品组装工厂。
邵东打火机产业链链长罗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塑料粒子外,打火机的200多种零配件、14项加工工艺,都能实现本土化配套,且配套企业都在半径20公里的区域内。
当区域实现协同,“上下游”聚集在“前后厂”,产业集群效应自然显现。
邵东一个县级市的打火机产业如此,安徽一个省的汽车产业亦是如此。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里有一个典型的“4小时产业圈”特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简单表现为,在4小时车程内,构建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
此前,有业内人士以此来形容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但按照目前安徽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产业圈”很有可能在省内就得到实现。
文 /九派新闻 陈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