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因赣县二中高级教师、诗人曾令垣老师的邀请,我与诗人聂瑞平、作家刘锋及曾令垣老师一行四人利用周末时间,从赣县区城区驱车出发,到曾令垣老师的家乡三溪采风。此次三溪之行,印象较为深刻,现将本人的所见所闻所想整理成文。
三溪,古称“山溪”“山下”,位于赣县区东北部,处一角踏三县之地,与兴国县、于都县接壤。历史上的三溪,皆属爱敬乡之地。1925年,以凤田溪、石陂角溪、门前溪于此汇合,取名三溪。数年前,我在赣县区科学技术协会供职时,因湖羊产业之事曾经到过三溪数次,然皆行程匆匆,走马观花,对三溪的历史人文所知所闻所见不多。这次三溪人文之行,算是略有收获。
三溪乡三溪村,地处三溪乡圩镇上。此村除个别杂姓外,均为曾氏,房屋密集,人丁兴旺,有赣县境内唯一的水阁。
历史上的三溪,虽无大官显要,但崇尚读书的氛围很浓,从道路旁废弃的旗杆石(功名柱)来看,确实出过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因地处赣县、兴国、于都三县交界之要道,所以经商的氛围也很浓厚。
通过查阅《曾氏续修大成族谱》我才知道,三溪曾氏乃名门望族,是宗圣曾子的后裔。
据《江西省赣县地名志》记载: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曾舜文、曾舜虞兄弟俩从泰和县上模迁此开基。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曾舜文迁长兴乡岭脑(今田村镇杨梅村、坪内村),曾舜虞仍居山下,为今三溪村曾氏始祖。
三溪村曾氏自曾舜虞开基以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中期,由于经济社会比较稳定,曾氏家族人丁兴旺,大宽、大用、大鹏三房人丁颇多。其后裔为了纪念大宽、大用、大鹏三位祖公,建祠祭祀。
祠堂众多是三溪村的一大特色。面积不大,堪称弹丸之地的三溪村,竟然有大小祠堂10多个。现在看到的曾氏总祠“宽鹏堂”,是前几年重修的,砖混结构,高大明亮,巍峨壮观。除了总祠以外,还有众多的支祠、房祠、房厅,如庸德堂、东川公祠、养志堂等。据随行的曾令垣老师介绍,这里的祠堂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红、白喜事必须分开在不同的祠堂举行,我是首次听闻此种风俗的,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庸德堂是三溪村曾氏三房之房祠,也是三溪村曾氏祠堂中保存最完好的祠堂。该祠堂始建于明代,清顺治丙申年(1656年)重建,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又进行了维修,距今约370年的历史了。分上、下两厅,砖木结构,高耸的马头墙、船篷轩、旗杆石(功名柱)皆保存完好,特别是其舒展式门楼极有特色,堪称古建筑精品。
养志堂虽已倒塌,只剩下残墙断垣和大门,其大门门楣系兴国红砂岩材质,正面刻有“居室效荆”四个大字,反面刻有“林泉养志”四个大字。但从残存的门楼、门眉来看,依旧能看出昔日曾氏家族之辉煌。养志堂在清康熙年间,出了一个叫曾云升的人,素有孝闻,善于治家理财,乾隆进士、湖广道监察御使刘宗魏为其写了墓志铭。
三溪人还乐于做善事。据清同治十一年版《赣县志》记载,在清代,三溪有一个叫曾召憇的善士,虽然家贫,以种地为业,然而却好行善事。自黄岗至道潭四十余里,山路崎岖,他却独力修路,共花费了三百多两银子。
作为一个古村落,三溪村还保留着一些古巷道、古民居。巷道里、排水沟旁随处可见产自兴国县的红石,它们或长或短,或横或竖,早已被人丢弃,有的是祠堂柱础,有的是抱鼓石,不经意间低头就能看见刻有贡元字样的旗杆石。拔开那些荆棘蒿草丛,随处可见残砖碎瓦。那些人去楼空的老屋院落里,那残存的石臼、水缸、香炉,那斑驳的院墙,那墙头的薜荔,似乎总是向我倾诉着人世的沧桑。
由于行程安排紧凑,未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三溪的历史文化。三溪,待到时机成熟时,我还要来!
何邦春,1989年3月生,江西赣县人,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农民日报》《江西日报》《阅读时代》《当代江西》《赣南日报》《江西工人报》《江西政协报》《今朝》《客家摇篮》等报刊杂志。
本期编辑:风侠 图片:聂瑞平
赣之源文苑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④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⑤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扫码关注赣之源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