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荟萃】陈孝国|故 乡

乐活   2024-12-17 07:00   江西  

故 


文|陈孝国

背倚青翠山峦,怀抱潺潺小河,中心矗立着苍劲的老树,这便是我的故乡。

山川树木皆备,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它原本孤独地伫立于世界一隅,默默呼吸。然而,先辈们披星戴月而来,日夜辛勤劳作,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一个宜居的宝地。村民村居大致以零零散散地散在山腰,家族中兄弟都住在,住不下了就往山下开垦土地,建造房屋,怎么也不肯离家人太远。幼时,穿梭奔跑在那条蜿蜒交叉的布满青苔的石子路上,闯进一家又一家,七大姑八大姨瞎叫,拉着小友,不停的笑闹着,家中大人也放心地随我们造弄,毕竟相互间都熟悉得很。

家乡的水是我关于那个乡村的核心记忆。离家不足百米就有一条小河奔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小河啊,仿佛一位含蓄包容的母亲,容许我们在她的血液中涤衣、洗果蔬。

在一段河流中,分工总是明确的。上流水流清澈干净,人们在这里清洗入口的蔬果,而中段则被“洗衣大军”占据着,一浸一提一锤打,几番重复,衣服就洗好了。下游呢,用途更广,比如沾染泥土的农具就在这块儿清洗。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我们这群调皮的孩童,河水清凉,夏日我们就挽上裤腿,坐在岸边,将腿没在水里,眼里看着大人劳作,手上还不忘互相泼着水玩。年龄稍大时,我们发现了这条小河的秘密,那就是一堆石头:石头在一段河流中作用显著,石头放得多了,那就河水富溢,流速慢,大石头放得少了,那就流速快,水位保持在低处。发现了这个窍门,我们就从周边搬来许多石头,把河水拦截起来,贮存成一个天然的“浴缸”。下午两三点,日头正烈,小河成了我们的私属领地,我们就造“浴缸”,泡在其中消解暑热。倘若恰逢时机,还会在里面泡个西瓜哩。

土地是农村人的命脉。雾涌云腾,沧海变迁块状的耕地犹如大地的细胞,分裂、繁殖、组合,最终孕育出一个又一个面向黄土背朝农人。家中田地不多,却分散在村落各处。每逢农忙时节,家中上下总是有条不紊地规划着收割与插秧的顺序。

夏末时节,正值暑假,水稻的阻击战也到了关键阶段。爷爷便带着我们回到老家,帮忙收割。细细想来,播种、育苗、犁地、插秧、施肥、除草……这些水稻种植的全过程,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的归家中,逐渐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在回归乡土中,我们不仅习得了立身之本,还在广袤大地上留下了专属记忆。机器声不断,稻谷与稻分离,金黄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烁,宣告丰收。若是刚下过雨,泥鳅便会探出头来。爷爷总是迅速抓住泥鳅,孩子们也纷纷加入捉泥鳅的行列。到了夜晚,奶奶将这些泥鳅烹饪成美味佳肴,化身香味四溢的佳肴抚贴着我们白日里疲累的身躯。

朝出暮归,鸟语蛙鸣,路上皆是故友,谈笑间,愁绪尽散。偶一回首,天边霞云如火,演绎人间盛景,久久不散。我深爱这片土地的一切。

故乡深藏山中,距离最近的镇子也有十几公里,因而它带着几分“占山为王”的傲然,努力孕育出各种物产弥补缺憾。家中菜园如同一个宝库,除了日常菜蔬,还有蒲公英、芥菜和红苋菜等野生植物,随风摇曳,别具风味。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只有慧心者才能找到。秋天,柿子由青转红,挂在枝头,令人垂涎。各家菜园都有独家秘诀,红黄绿交错,展现出丰盈的物产。

若细心观察者向对面眺望,可发现蜿蜒曲折的小径尽头,隐匿于葱郁草木之中的瀑布深,其碧绿的水面反射着幽微的荧光,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危险的气息。跨越深潭山上连绵的油茶树中枝叶交织,春华秋实,生机勃勃。而远处的深山,郁郁葱葱,构成了我未曾涉足的神秘禁域。在迷雾缭绕之中,似乎能隐约听到自然界万物的喧闹之声……

丽日绵长,乡情缱绻,离家的人啊,别让思念留在心底,冬日正好,归途在望,相逢于乡道,共叙旧情,轻声说一句:"回来啦。"









作者简介



陈孝国,男,1997年6月出生,赣县区茅店人。现就职于赣州深燃天然气有限公司。2021年,被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评为“深燃好记者”,爱好文学。

本期编辑:风侠   图片:陈孝国


   征稿声明   

 

赣之源文苑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扫码关注赣之源文苑


赣之源文苑
立足赣县,面向全国,服务大众,旨在营造浓厚的文学文化氛围,让全国人民了解更多的赣县的历史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