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陈孝国|青岛游记

乐活   2025-01-08 12:04   江西  

青岛游记

文|陈孝国

在青岛的日子,前后不过三四天。游玩途中,我不止一次想要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瞬间,却总是提笔忘言。拖延再三,直到红瓦、海风、绿树都已成为记忆的片段,才惊觉应该在它们彻底消散之前留下些什么。

为了避免写成平淡的流水账,我曾试图为这次旅程寻找一个贴切的概括。然而,越是刻意追寻,越是难以捕捉。于是,我转念一想,或许一些零散的、流水账式的记录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它真实地反映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初印象

飞机缓缓滑入跑道,我轻轻坐定,系好安全带,随即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窗外那一方小小的舷窗,仿佛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一丝凉意,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降雨。这趟飞往青岛的航班只需2小时,于我和小何而言,却是繁忙工作生活中难得的喘息之机每一次旅行,都是对庸常生活的一次短暂逃离。

下了飞机,又坐了半个小时的高铁,我们站在青岛北站站口,感受这阵来自天的风。晴天,微风,温度刚刚好。身旁旅人来往匆匆,几个务工大叔背着沉重的行囊坐在地上,不知是准备离开还是刚刚到来;拉客的司机随处可见,讨价还价的声音也此起彼伏;身旁的两位大叔不知用地方方言攀谈着什么,手中握着香烟,烟味刺鼻,顺着风四散开来……

到了订的酒店,我们只觉得既清醒又疲惫。疲惫是,来到新的地方,身体是疲惫的,但陌生城市的感觉还是让大脑在保持清醒。收拾好行李,我们草草点了份外卖,不得不感叹北方外卖的分量实在充足,就连外卖盒子都比南方的要大一些。

走在青岛的街道上,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青岛的街道名称几乎涵盖了全国大部分的省市县区。当我们走到"江西路"时,竟然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仿佛遇到了久违的亲人一般。

按照我们的规划,第一站要去的地方是著名的栈桥。青岛栈桥,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素有"长虹远引"之誉,是青岛市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之一。可以说,栈桥已经成为了青岛的象征

栈桥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大家一边欣赏着迷人的美景,一边兴奋地拍照留念一望无际的大海,在遥远处于天空接连着海成一线,不同饱和度的蓝相互包容着,只不过随着夏日的结束,海面上已不见海鸥的影子。栈桥的尽头矗立着一座楼阁,名为“回澜阁”。站在这里远眺大海,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回澜阁的两侧都有台阶直通海边,海浪不断地拍打着这些台阶。

沿着海边漫步,随后步行来到信号山,一路果然还是上坡下坡,弯弯绕绕。信号山并不高,海拔仅98米,两人却累的够呛,走一会歇一会。山顶的景色并未辜负期待,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览无余。遗憾的是,我们来得太晚,要是个小时可以看到落日。

从信号山出来之后,沿着蜿蜒小路一直走,无意中来到了德国总督楼旧址,行人一直在往外出,原来是到了闭馆时间,只好离开,沿着坡道下行,不久便走进了一家别具一格的文创店。店内布置简约而文艺,桌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印章,上方悬挂着琳琅满目的明信片。我们被这独特的氛围吸引,忍不住上前盖章打卡。对我们来说,这些印章不仅仅是图案,更是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缩影。每一枚印章,都像是在解锁一个关于青岛的秘密,让人倍感成就。

复古的建筑,密集的梧桐和银杏,弯弯绕绕的道路,金灿灿的阳光以及蓝色的大海,构成了我对青岛的初印象。

后印象

次日清晨,我们步行前往圣弥厄尔大教堂。通往大教堂的路径是一条被称为“波螺油子”的路,它由天然马牙石铺成,形状酷似海螺,内部呈螺旋状盘旋上升。然而,这条道路并不平坦,时而攀升,时而下降。接近教堂时,四周的红墙愈发密集,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的特色也愈发显著。

大教堂

抵达目的地后,一片开阔的空地上耸立着一座教堂。教堂前仅有少数几位行人,其宗教风格的建筑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步伐,降低说话的音量,心生敬畏。沿着街道继续前行,沿途尽是德国风格的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国度。周围的人们停下脚步,拍摄身后的风景,我们也随之转身,目睹了教堂的侧影。由于是在下坡路上,从上至下的视角使得教堂显得更加庄严。

走着走着,我们便来到了银鱼巷银鱼巷是青岛的一个特色街区全长只有255米。整条小巷,每家店面,都很有设计感,很有美感

果然旅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里院建筑"这个陌生的词汇,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里院建筑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占青岛时期,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中西合璧,将中国北方的四合院与西方公寓建筑完美融合。里院建筑通常商住两用,功能齐全。临街一层多为商铺,上面几层则用作住宅。

如今,这些建筑经过精心修缮,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临街和里院内部空间都经过了重新设计,修旧如旧,焕发出新的生机。漫步其间,无论是时装店、文创店、家居小店,还是咖啡馆、小吃店,甚至是面馆、照相馆,都显得那么时尚、精致、养眼。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感受到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到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时正值中午1点,太阳大盛,阳光倾泻在海军博物馆威严的建筑群上,投下庄严肃穆的阴影。

这座博物馆坐落于小青岛之畔——据说青岛之名正是源于此。它扼守着胶州湾的咽喉,毗邻浩瀚的黄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虽已不见昔日战火纷飞,但博物馆后方一柄直插云霄的利剑雕塑,与四周陈列的退役战机、潜艇,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守护着今日的和平。

步入展厅,犹如踏入了历史的洪流。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同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年轻的海军方队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接受三军检阅。彼时的将士们或许未曾预料,这支新生力量将在未来爆发出何等惊人的能量。

展厅后方是海上舰艇展区。这里停靠着毛主席首次视察海军时乘坐的长江舰,以及鞍山舰、济南舰、鹰潭舰等功勋舰艇。它们静静停靠在岸边,甲板上站满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其中不乏前来参观的学生。他们三五成群,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武器",不时指指点点,欢声笑语回荡在海风中。

每座城市都拥有其独特的建筑地标,它们不仅是砖石木瓦的堆砌,更是城市历史的诉说者。而青岛的八大关,无疑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八大关之所以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在于其建筑造型的独特性与风格的多元性这片区域以三纵七横十条道路构成,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里汇聚了德式、英式、法式、俄式等多种风格的建筑,宛如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条时光隧道。道路右侧是石砌的岩壁,蜿蜒曲折的深巷向上延伸,在邀请人们探索山巅的奥秘;左侧则是陡峭的下坡,狭窄的小巷蜿蜒而下,引领人们走向错落有致的楼群。

驻足停留,眼前的小巷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光影:楼影、树影、花影、人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城画卷。青岛,这座我原以为只是平坦碧绿的城市,竟隐藏着如此美丽的山景。横贯城市中央的是一条花岗岩山脉,巉岩峭壁,峰峦叠嶂,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山城,才是青岛真正的中心。和小何一起,我们购票进入了著名的花石楼。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小心翼翼地登上二楼,站在圆形的阁楼上极目远眺,一边是碧海蓝天,水天相接;另一边则是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的高楼大厦和红色小洋房。

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它们如同时间长河中的旅者,带着荣耀与伤痛,缓缓走来。这些过往,虽常被人们忽视,却如同一座城市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它的气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青岛,亦是如此。然而,这座城市最为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所经历的伤痛与重生,都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浪漫气质。这种浪漫并非刻意营造,而是历史与自然交织的产物。

作为一座海滨城市,青岛曾历经沧桑,饱尝屈辱。但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它今日的繁华。时间的脚步匆匆,还有许多地方来不及一一探访。然而,正是这份未完的期待,让我确信,未来的我一定会不止一次地回到这座美丽的城市。








作者简介



陈孝国,男,1997年6月出生,赣县区茅店人。现就职于赣州深燃天然气有限公司。2021年,被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评为“深燃好记者”,爱好文学。

本期编辑:风侠   图片:陈孝国


   征稿声明   

 

赣之源文苑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扫码关注赣之源文苑


赣之源文苑
立足赣县,面向全国,服务大众,旨在营造浓厚的文学文化氛围,让全国人民了解更多的赣县的历史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