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专家谈 | 吴斌:数字基座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文摘   2024-11-07 14:10   北京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GC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教育场景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预警、可扩展”的智慧教育生态,看清传统校园中“看不清”的、看全传统校园中“看不全”的。实现以数据驱动教育教学与管理变革,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最终打造“数字育人”新模式。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信息化建设缺少顶层设计,导致难以进行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不充分、校际不均衡,师资力量贫富差距大。省/市/区县/校跨级数据联动不足、系统散乱,缺少强有力的统一基座,平台建设各自为营。中小厂商在长期运维服务上存在不确定性。此外,部分学校一把手教育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认识不清,教师重复性工作多,难以实现教师减负增效、学生因材施教。未能有效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家长难以实时了解学生在校动态,家校互联仍未打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几个实践经验

面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核心是要建立起一套覆盖教、学、管、培、研、训、评、考、家校互动等教育全业务场景,统筹考虑云、网、算、安、标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一站式解决方案。


实践经验一:搭建大而全的教育“111N”能力矩阵

教育“111N”能力矩阵,即1张教育5G专网或教育城域网、1朵教育行业云、1个教育数字基座、以及N个数字化应用。


如果将一个区域的整体教育信息化比作是一个园区,那每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就是园区内的一栋栋大楼,教育云是整个园区的地基,教育网是联通园区内楼与楼的通道,教育数字基座是所有大楼的楼体结构,教育应用是楼内的软装、硬装。而教育“111N”整体构架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水平、能级,以及整体信息化体系的灵活性、可延展性。


实践经验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建设理念

伴随着技术的演进、需求的变化,势必会出现需要新建、改造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单位规划过程中,只有始终从“未来”的视角出发,着眼十年、二十年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宏观高度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并一以贯之,逐步细化完善方案细节,严格按照既定规划、技术标准推进系统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数一源一标准”,坚持“顶层规划下的场景衍进”,杜绝一切“乱搭乱建乱对接”的情况。


实践经验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路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呈现是以系统为核心的,即人围着系统转,而非以用户为核心,让系统围着人转。以“教师查询本人课表”为例,传统模式下,教师需要登录智慧校园平台,进入教务系统,再进入排课系统等,逐步查询到本人的课表。在以人为本的系统建设模式下,更加关注用户实际使用,增加“我的”工作台,在工作台可以快速定位来源于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诸如我的课表、我的工资、我的待办、我的备课资源等等,在传统垂直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横向数据互通,将各个系统中与每个“人”个体相关的功能、场景拉通并关联到个人的空间中,形成类“一网通办”的一站式空间。


实践经验四:夯实“教育数字基座”底层能力建设

打造省/市/区县/校等不同层级的教育数字基座底层能力,扎实做好数据、组织、应用、物联、消息五大中心,制定基座建设标准,明确数据标准规范、应用接入规范、主要API接口及参数设置标准规范等。以“性别”字段为例,信息化厂商在数据库中对男女的定义千差万别,A厂商以数字1、2定义,B厂商以数字1、0定义,C厂商以字母N、W定义,D厂商又以其它方式予以定义,数据标准不一致,对接难度大。数字基座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要统一字段、统一命名、统一编码,并进一步规范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统筹授权第三方或者其他应用调用标准接口。确保各类数据不冗余、够精准。


实践经验五:基于数据融通的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综合素质评价探索

众所周知,阻碍学校推动学生评价科学化、数字化、精准化的最大困境有四,一是过程性的学生行为数据采集难,二是常态化的日常评价坚守难,三是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难,四是以评价结果引领学生正向发展难。



针对第一难,可通过广布实践场景,通过校园数字基座建设融通全业务系统,一体化录入学生过程性成长数据,坚持“能自动的绝不手动”的原则,解决数据采集难。针对第二难,跨平台、跨终端实现“不同权限下的数据汇聚与呈现”,构建起一套由网页、小程序、APP、电子班牌等多终端组成的“随时随地皆可评”的评价辅助体系,解决日常评价坚守难。针对第三难,坚持“全员评价、全过程评价、全方位评价”,建立以“多、快、简、趣、实”为特征的校本评价指标体系,联动兄弟学校建立海量模型数据库,提升评价指标模型精准度,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评价的局限与不足,在完善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解决评价指标难。针对第四难,引入“积分银行”,表现好加分、表现不好扣分,累计积分可自助兑换校园文创产品,例如“一个印有校徽的马克杯”、“一幅同学的书画作品”,或兑换一次VR体验活动、一次博物馆之旅等等,像“小朋友集卡片”一样触发孩子的正向“攀比”,让评价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和时代特征,引领学生朝着更加优秀的、正向的方向发展,真正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实践经验六:基于数据融通的跨场景联动

当前,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学校都建设了教室常态化录播系统、考勤系统、学生请销假系统等。在数据不互通的情况下,各系统独立运作无法处理联动场景,通过数字基座贯通跨系统数据,打造智慧化联动场景。例如,某学生当日事假且确无考勤记录,则班级内的录播系统自动启动并录制当日课程,自动推送至家长端APP或小程序应用,学生可在线复习当日课程。倘若与校本知识库、题库等系统关联,更可以高效匹配当日课程对应知识点,完成试题演练、模拟考试等。



三、结语

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托信息化实现教育智能管理模式的集成创新势在必行。通过构建统一、高效、智能的教育数字基座,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望未来,数字基座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以数为据、用数而评、因数而思”,以数据的动态运行调整学校的治理决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简介

吴斌,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数字社会中心总经理,上海联通教育行业领域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教育、医疗、医保、养老等民生领域信息化相关工作,主持、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区域级大型课题、大型项目规划,并参与编写多个教育行业标准。充分应用联网通信、算网数智基础能力,推动构建教育数字基座赋能全上海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智慧教育专家谈”投稿通道: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

吴宁 18813030639

wuning@caict.ac.cn


CAICT可信数字化
CAICT 可信数字化,隶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构建数字化转型成熟度IOMM方法论体系,通过行业研究、标准制定、评估测试、经验分享等,推动政府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