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一种常见贫血类型,源于体内贮存铁耗竭,无法满足红细胞正常生成需求。
定义与特征
缺铁性贫血(IDA)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的匮乏导致的。当人体缺乏铁质时,血红蛋白的合成会受到影响,使得红细胞无法正常生成。
这种贫血的特点在于骨髓和其他组织中的可染铁缺乏,同时血清中的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也会降低。
症状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主要分为贫血症状、组织缺铁症状以及缺铁原发病症状三类。↓
贫血症状:乏力、易倦、头昏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身体各个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同时,心率增快、面色苍白也是贫血的典型表现。
组织缺铁症状:精神行为异常、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口腔炎、毛发干枯等。
缺铁原发病症状:黑便、血便、月经过多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了出血或者慢性失血的情况,导致铁质丢失过多。
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身体各个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铁质供应,导致其功能受到影响。
致病原因
缺铁性贫血的致病原: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和丢失过多三个方面。
摄入量不足:主要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和月经期妇女等人群,由于他们对铁质的需求量较大,而摄入量不足就会导致铁质的缺乏。
吸收不良:主要见于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或胃酸不足的患者,由于他们对铁质的吸收能力下降,就会导致铁质的缺乏。
丢失过多:主要见于慢性失血、痔疮和消化道息肉等疾病的患者,由于他们的铁质丢失过多,就会导致铁质的缺乏。
诊断依据
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依据是血清铁蛋白、骨髓铁染色、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贮存铁的重要指标,如果血清铁蛋白<12mg/L,就可能存在铁缺乏的情况。
骨髓铁染色:是一种反映骨髓中可染铁含量的检查方法,如果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就说明骨髓中的铁质已经耗尽。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反映红细胞的生成情况和形态变化,对于诊断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案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是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
补充铁剂可以增加体内铁质的含量,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生成。同时配合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质的吸收和利用。
如果贫血症状严重,可以进行输血治疗以缓解症状。在日常饮食方面,应该多摄入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肝脏、鸡蛋黄等含有丰富的铁质;而柑橘类水果、西红柿等则富含维生素C。同时应该避免浓茶和咖啡等饮料的摄入,因为它们会干扰铁质的吸收和利用。
预防措施
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和适量摄入铁质和维生素C。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偏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适量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肝脏等;同时也要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水果和西红柿等以促进铁质的吸收和利用。此外还应该注意减少浓茶和咖啡等饮料的摄入,因为它们会干扰铁质的吸收和利用。
对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应该及时治疗以避免铁质的丢失过多而导致贫血的发生;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铁剂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易患贫血的人群更应该注意补充铁剂以预防贫血的发生。
关于我们
南 区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万象北路18号
●24小时咨询电话:60113668
北 区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红星路一段44号
●24小时咨询电话:6011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