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005|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的突围绽放

时尚   2024-12-13 21:02   上海  




步入南京德基广场的八楼,能看到一排巨幅海报,写着距离草间弥生、马蒂斯、毕加索等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多少米。在这里,普通观众与中外艺术不期而遇,艺术爱好者更会特地前来打卡。德基艺术博物馆目前在展的“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展览——“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及最新展览“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皆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公众。


德基艺术博物馆位于“1800年1800米的长江路”上,西方媒体又称其为博物馆大道。德基艺术博物馆往前便是六朝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再拐个弯就是南京博物馆、总统府,宽泛点往文学类场馆说,还有南京市图书馆。德基艺术博物馆可以看作是起点,亦是终点。要如何才能打造一间艺术博物馆,在展现南京深厚文化脉络的同时,又能够缔连到亚洲和全球的视角呢?这是馆长艾琳和博物馆的同事们从建馆之初就思考的问题。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

该展览邀请到邀请到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荣休教授、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的乔金·毕沙罗(Joachim Pissarro)博士策展。




德基在此之前做了三十多年的收藏,从最初的私人收藏再到由专业团队打理。而收藏者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你只是人类文明遗产的暂时的保护者,最终的拥有者还是公众。收藏是要通过展览展示,通过美术馆、博物馆,最后回归给公众和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将博物馆设置在德基广场的商业空间之中——商业空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景,能够吸引更多不是为了展览而来的观众“误入”到博物馆的空间里,与艺术和历史相遇。这份“意外的相遇”恰恰呼应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核心目标。


见到艾琳之前,提及博物馆馆长,我的脑海中会跳出一个或是博学肃穆或是极度精干理性的形象。然而艾琳打破了一切刻板印象,她生动鲜活地介绍了自己和团队,感性地描述了博物馆与公众的链接,同时揭秘了许多展览背后有趣的故事。采访时正值黄昏,她带着我们绕了一圈办公楼远眺长江、玄武湖、紫金山和台城城墙。她说从城墙往这边看,就能看到高楼林立,然后两者中间卡了被誉为“南朝第一寺”的鸡鸣寺。


艾琳是北京人,在来南京之前她从未想过在城市中没走几步就能看山看水。有时中午她就会抽空骑车去玄武湖遛弯儿,在古老的水闸边发发呆。她觉得南京是一座“弥合边界”的城市,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发达的商业,一切均衡而扎实地发展,自然与现代化的部分、摩登和古典的部分都很好地融合了起来。艾琳说,如果以人来比喻,南京不像一个赤裸裸的商人,也不是一个彪悍的学者,更像是那种曾经坐在秦淮河畔,但是心中存在天地大海的人。我们眼中的德基艺术博物馆和她,亦是如此。






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身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金陵图》全称为清冯宁《仿<宋院本金陵图>》,是一幅长卷写实风俗画,如叙事纪录片一般生动描绘了宋代金陵的城市面貌和风土人情。




博物馆人有自己的时刻表,艾琳和同事们的时间周期总是跟着展览走的。如何画下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时间轴?既要从纵向的收藏研究脉络中生根,又要横向从城市文旅生活中挖掘。


艾琳总是和团队陷入两种状态,一种是井然有序的,另一种是雀跃的“兵荒马乱”和想法的碰撞。这两种节奏都和展览作品的气质高度吻合,而一切都可以在德基艺术博物馆中获得兼容。德基艺术博物馆目前向公众开放的三个展览无疑从不同维度上为古往今来的中西方作品赋予了不同的语境,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现场

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运用现代数字艺术手段,将《金陵图》放大百倍,投放在全长110米、高3.6米的大屏幕上,并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实现了让文物“动起来”、让历史“会说话”。作为全球首个实现了“人物入画,实时跟随”互动观展模式的展览,其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Unity3D引擎、军工级定位系统UWB、次时代三维声效等多项前沿科技,让观众于科技与历史的际遇间感受璀璨的中华文明。




早在2019年,因文旅走入南京的人群数量就已经高达1.47亿,如今数量更大。艾琳希望能通过德基艺术博物馆,让观众了解以南京城市为蓝本的南京文化脉络,所以南京的在地性研究是她必然的课题。


没有一个文人不想走在秦淮河上,南京是一座艺术交流蓬勃的城市,独有的思维方式成就了城市自身的包容性,而《金陵图》又是现阶段唯一能收藏到的描绘南京的作品,因此她想要用最好的方式呈现它。为此她拜访了一位年近八十的研究员,她至今还记得老先生从一堆书后爬出来的样子,戴着眼镜神秘兮兮地指着图上一个端着盘子胖乎乎的小人,问她:“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他是送外卖的!”“你们年轻人以为现在才过这样的日子,其实宋代就有了!”


研究人员如数家珍地向她讲述着宋朝就有的星座、宠物经济和各种职业,这张图在艾琳眼前变得立体起来。千年前活色生香的生活扑面而来,当即艾琳就决定了,要让这张图动起来,以交互的形式引起观众好奇心,让不同的人都能与作品进行“交流”。她因此也积极乐观地看待博物馆与新技术的拥抱,像是用跨学科的两种语言重新打开、阐述作品内核,以带来不同的碰撞。之后,德基艺术博物馆还会以在南京出生或在南京取得过巨大艺术成就的文人为线索,带来更为有趣的“金陵朋友圈”相关展览。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

该展览是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典藏近年最重要的一次专题性呈现。展览以19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全球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为主轴,甄选自印象派以来近一百位中外艺术巨匠创作的百余件以“花卉”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崭新视野挑战人们看待“花卉静物”的传统视角,透过跨度近三百年的中西方时间轴,使艺术风格之流变与全球贸易中花卉品种之流通的叙事相互交织,并将其置入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图景,见证其间繁盛的中外文明交流。





“花花世界“这一系列的展览最初始于对第一代第二代留洋的中国艺术家做过的梳理和研究,随着围绕这个群体的收藏的扩充,展览渐渐变为对东西方共同性的谈论。


德基艺术博物馆邀请到策展人、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曾孙乔金·毕沙罗来进行策展。在与其讨论到历史文化片面性以及中西方的思维和观测差异后,展览已不再从艺术家本身,而是从最具有兼容性的花卉出发,可以以静物为载体去进行艺术突破和讨论,也可以像在“花卉之外”的那个单元那样讨论很新的议题,如女性、科技、全球贸易,将这些话题穿插和藏在作品之间,甚至也可以纯粹研究植物本身。














左上:《青瓶红菊》中国/潘玉良(1895-1977)/布面油画

右上:《名字有什么意义呢?(XIII)》印度,2019/苏伯德·古普塔/亚麻布面油画

左下:《两朵山茶花》中国,1939/丘堤(1906-1958)/布面油画

右下:《花之舞》中国,1970/谢景兰(1921-1995)/布面油画




艾琳说,最早他们特别想知道这些花儿的品种和发源地,于是他们就找了植物学家来研究。一开始双方都觉得有些荒谬,可在过程中了解到了“植物猎人”,发现植物生长和传播本身就是文化交流,于是从展览的第一章节,观众们就能看到对于“玫瑰”的探讨。它们是东方的月季和西方的蔷薇现代杂交的产物。展览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巧妙的线索,可以独立或是延伸出更多支线,甚至并联入其他展览——在数字艺术家Beeple个展开始之前,他看完“花花世界”就获得了全新的灵感,为展览特别创作了《指数生长》一作。“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是他的全球首场个人大展。


艾琳告诉我们,展览将会持续两年,许多作品都处于实时update的阶段,包括“DIGIVERSE引力计划”也会持续展示年轻数字艺术家的作品。Beeple的“每一天”呼应着德基艺术博物馆充满生命力和生长力的每一次融合和补充,作品在博物馆的土壤中开出美丽的花。






《墙面浮雕与鸟》美国,1991/杰夫·昆斯(b.1955)/木雕彩绘

杰夫·昆斯是当代艺术界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花卉是贯穿昆斯创作的重要意向和媒介。《墙面浮雕与鸟》属于其著名的“天堂制造”系列作品,汲取了巴洛克、洛可可和浪漫主义时期丰富的艺术传统,由德国和意大利工匠以传 统的多色木雕技艺精制而成。色彩鲜艳的花朵从葱郁的绿叶中蓬勃而出,一只蜂鸟飞舞在花朵间采食花蜜,同时也帮助其完成了授粉。艺术家将自然界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天堂,这是他对爱、生命与永恒的赞美。




德基艺术博物馆并没有单独的艺术顾问,每一个项目都有单独的策展伙伴。“没有一个人的知识范围可以覆盖掉所有领域。”博物馆内部的策划团队在大方向上分为中国传统和现当代两条支线,但真正进行跨展期研究时,所有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去介入。游走在时间和不同文明中,并跨越时代和文化的边界,对于艾琳来说并不是使命,而是她和团队的方法论。真正推动团队的其实就是好奇心,以及如何和观众对接脑电波,就像“和观众谈恋爱”一般。


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团队中有许多90甚至00后的同事,她鼓励团队去提问,去读正统书籍和一些奇怪的书,在研究艺术品的同时更要研究观众。在面对理直气壮的艺术史时,她会让自己进入第三视角,才会发现很多值得被重新拿出来的概念和研究方向,再利用珍贵的话语权讲述给公众。


在项目立项时,总会有年轻的实习生加入其中,而团队也会不断地探讨在现有的项目中如何挖掘还未被观众发现的亮点。她问自己,问团队,如果每一个博物馆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缺你这家博物馆?我们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我们应该做出什么尝试?他们带着这种“温良的叛逆”去构建博物馆。温良在于包容所有的声音,叛逆在于勇敢地质疑。




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站在娜塔莉·杜尔伯格&汉斯·博格的混合媒体装置《澄澈(蓝色、黑色、红色和紫色)》前,这是一个数字视频影像(彩色、有声)的旋转平台。花花世界的展览透过“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回溯花卉静物对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特殊意义,并探索其中启发当下感知与想象的生命活力。




自发性的钻研并不是展览成功的全部,艾琳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观众置身艺术之中。策展人、艺术品和博物馆只是一场展览的50%,剩下的50%是观众。行走在博物馆展厅中,侧耳倾听发现居然有背景乐,再留心其他细节,就会注意到从展签的内容和字号,到安全线与作品的距离都与众不同,充满了人性化的、有温度的设计。


有一次是动静无尽的展览,策展团队在写了五十来份展签后传到了艾琳手里。她看了一眼,就让他们把展签给市场部的同事看。没有学术背景的同事们自然很难读懂,借此艾琳也让团队明白了策展思路和学识内容是不能强行灌输给普通观众的。同样,她会拉着展陈同事“便衣”融入博物馆,让他们亲眼目睹观众是挺直了背看还是翘着屁股看,然后说“你们爸妈这辈上了年岁的也会像现在这样看展签和作品”。因此,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安全线不是1米,而是38.8厘米。




左图:《S.2122》,2023/Beeple,四频道数码录像雕塑(彩色、有声)

右图:《金陵》JINLING,Beeple


当代数字艺术领军人物Beeple(Mike Winkelmann)的全球首场个展“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于2024年11月中旬在德基艺术博物馆启幕,此次展览集中呈现Beeple艺术生涯中最瞩目的作品,包括《每一天》《人类一号》《S.2122》以及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全新作品《指数生长》等,邀请观众以沉浸的方式,探索Beeple艺术实践中的多个维度,了解其对于数字艺术及当代艺术史发展所提出的诘问及带来的深远影响。




谈及展厅的音乐,艾琳说博物馆会请相关的专业老师根据单元的时代背景来决定音乐。他们之前做过一个纯传统花鸟绘画和摄影碰撞的展览,当时团队选音乐选了半宿,大半夜地把她带去展厅。她蹲在地上安静聆听。那是大提琴和管弦乐的融合音,虽然二者都是西洋乐器,但特别适合那次展出的作品。人们提到中国传统,就会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是古铜色的旧绘卷的感觉,可有的时候跳出框架,才会有一种变调后的惊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暖心的叛逆?




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于“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

该展览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静物画静止、不动的固有思维提出质疑。毕沙罗认为,“花”总是在运动中,不仅仅是看起来静止的花在运动,那些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花也是在运动中的,它来自于人们内心主观或客观的感知,是不断变化的。




和其他博物馆不同,为了让周一的观众有展可逛,德基艺术博物馆是错峰到周二闭馆的,而且只闭上午半天。


在一个普通的周二上午,保安突然在内部紧急联络群里发消息,想申请放几个观众进去。本以为是有冲突或误会,但保安解释说,是来了一个家庭,爸爸是跑外卖的,妈妈是美甲师,平时都很忙,今天特意请假带着孩子从安徽赶来看展。他们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和莫奈有关的活动。那位父亲说,他不知道谁是莫奈,但网上说德基这边就有,他就想让孩子用眼睛看一看。艾琳和她的同事们让保安赶快放他们进去,还专门派讲解员过去。


艾琳讲这些事的时候笑得很开心,但眼里闪着泪花。她说:“有些人的人生场景里就从没设想过他会进博物馆。但当展览足够好,研究做得足够多,真的去在乎观众时,就会获得更多的交流。知识是知识,常识是常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认为是常识的那些知识,用一种舒适的方式让观众沉浸其中。早期做美术馆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公教活动,让不同阶层和不同环境背景里面的人有机会进入到艺术场所。现在作为博物馆来说,可能这一部分就会变成我们更重要的一个动作和使命,但其实这和德基艺术博物馆本身的诞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艺术的这种使命,基础是一致的。”










编辑/张慧

撰文/彭妍

摄影/林宙 设计/YAN 

新媒体编辑/Summer

新媒体设计/CChen























InStyle优家
《InStyle优家画报》——因时尚而生,为时代而声的全媒体女性内容范本。《InStyle》作为全球知名的明星时尚潮流IP,深谙时尚、美容和生活圈的奥秘。我们同时致力于赋能女性精神,与你共鸣,与时代共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