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去故事馆了,今天一早去值班。
走在山城巷的巷道和梯坎上,少了往日的花哨和喧闹,没有挤占路道的摆摊人,比前段时间幽静了许多。
同值班的郭老师比我先到,他值班向来都是提前到。一进门,哇,超干净,超整齐,没有游客的故事馆清风雅静。中间的三张桌面被张永山老师用木匠工具(刨子)推得超平。黑色的原漆与露出的木色交叉互补,没有丁点儿的违和感。透明的塑料“桌布”铺在上面闪闪发光,方便游客在上面盖打卡本印章。
巡视一圈,发现老物件手表的摆放也有了新样式,又是张老师的杰作,做了个小木架,各式手表整齐地挂了一排。打卡本设计制作得更加漂亮了,明信片也层出不穷,绚丽多彩,把最华丽璀璨的山城一一展现。
游客陆续进馆,人越来越多。此刻感觉故事馆小了,有点拥挤。正忙着,王天福老师来到了故事馆,好惊喜,好久没有见到他了。他可是票证收藏大咖哟,不光重庆有名,全国都有名。他的到来,一下让故事馆蓬荜生辉,更加闹热。我告诉游客,故事馆的一大幅票证就是王老师捐赠的,游客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他还带了几套火花集,一套三枚,每套都用小塑料袋装好,他高兴地将两套分别送给了两位小游客。两位小朋友在家长的教导下,开心地说着谢谢!太幸运了,大家都拍手鼓掌庆贺。
在故事馆你会听到小游客问爸爸:什么是粮票?有游客指着“大哥大”对女儿说:“你爸爸以前用过这个大哥大。”可以想象当年孩子的爸爸有多酷。有游客说:玩过这款386游戏机;有游客看墙上的留言卡,评论谁的字写得好;有游客用杆子伸着手机,边拍边解说搞直播;还有游客把暖手的烘笼猜成蒸笼。哈哈,太有趣了。
故事馆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四方来客、八方来宾。你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听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故事。
彩色印章分类整齐地放在三个大盒子里,方便游客有序盖章。郭老师盖印章盖出了经验,分门类,分景点,布局合理又漂亮,不停地指导游客如何盖得又快又好,忙得不亦乐乎。遇到河南游客,听他们用家乡话对话,好亲切,感觉距离一下拉近。
陈锷不愧是老师出身,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声音清亮、悦耳,给游客讲重庆老地图,滔滔不绝。
知青姐姐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对待游客温馨又暖人。
值下午班的胡老师和值连班的陈老师最辛苦,天黑尽了才下班,还要做清洁。
感觉自己好笨,不会像刘志那样用短视频编辑记录故事馆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天气好,游人如织,山城巷好闹热。这就是烟火里山城该有的样子。碰到在故事馆乐捐的两个年轻人,买了啥子巷巷大汤圆在吃,吃得很舒心。去买个巷子里的老烧饼,早已熟悉的敬孃孃和她的家人忙碌着。疫情的时候没有游客闲得发慌,现在游客多了又累得不行。呵呵,每次下班路过都喜欢听她摆两句。她脸上的笑容会告诉你:累并快乐着。
天灯街上人往来,
山城巷里烟火旺,
假如你到重庆来,
一定要到山城巷。
三千年的江洲城,
八百年的重庆府,
嘉陵江、通远门,
故事馆里听故事。
图文/重庆文保志愿者 袁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