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盖伦医管公众号
盖伦医管研究院
为积极应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 DIP 政策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医院 DIP 管理工作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医院各部门在 DIP 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规范 DIP 相关数据管理、医疗服务质量把控、成本控制以及培训考核等工作流程,确保医院在 DIP 付费模式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一)DIP 管理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由医院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医疗业务、医保、财务等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医务部、医保办、财务部、信息科、病案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临床科室主任。
主要职责:
全面领导和统筹医院 DIP 管理工作,制定医院 DIP 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和重要决策。
协调解决 DIP 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跨部门重大问题,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 DIP 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监督和评估医院 DIP 管理工作的整体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效果和政策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和工作重点。
(二)DIP 管理办公室
设置与人员配备:设立在医务部,作为 DIP 管理工作的日常执行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数据分析人员以及熟悉医保政策和医疗业务的专员。
主要职责:
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医院 DIP 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及责任人。
定期收集、汇总、分析与 DIP 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医保结算数据、病案首页数据、医疗费用数据、质量指标数据等,形成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并向 DIP 管理领导小组汇报。
组织开展全院范围内的 DIP 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内容涵盖 DIP 政策解读、病种分值计算原理、病案首页填写规范、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提高全院职工对 DIP 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
协助各部门落实 DIP 管理工作要求,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并跟踪督促整改落实情况,确保 DIP 管理工作持续优化。
医务部:
督促临床医生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和规范,合理选择诊疗方案,确保医疗行为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规范性,避免过度医疗或医疗不足情况的发生。
组织临床科室加强对病案首页信息的填写质量管理,重点指导医生准确填写疾病诊断、手术操作、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关键内容,保障病案首页数据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诊疗过程,为 DIP 分组及分值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根据 DIP 管理要求,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基于病种的医疗服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引导科室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效率,降低住院并发症发生率等。
协调处理临床科室在 DIP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医疗业务问题,鼓励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医保办:
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医保部门关于 DIP 付费的政策动态,及时向医院各部门传达、解读最新政策要求,确保医院 DIP 管理工作与政策导向保持一致。
负责审核医保结算清单数据,协同病案室对医保数据和病案首页数据进行一致性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数据问题导致医保拒付或支付偏差情况的发生。
积极与医保经办机构沟通协调,反馈医院在 DIP 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意见和建议,争取合理的医保政策支持,维护医院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参与制定医院 DIP 费用控制策略,协助临床科室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根据病种分值情况引导科室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确保医保基金使用合规、高效。
财务部:
建立健全基于 DIP 的成本核算体系,将医院的各项成本(如人力成本、药品耗材成本、设备折旧、后勤保障成本等)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分配到各个病种,准确核算每个病种的成本情况,为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依据 DIP 分组及成本核算结果,协助各科室分析成本结构,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措施,引导科室从优化诊疗流程、降低药品耗材消耗、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与制定与 DIP 相关的绩效考核方案,将成本控制、医保盈亏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经济杠杆激励全院职工积极参与 DIP 管理工作,促进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收支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
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确保与 DIP 相关的数据能够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医保结算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准确、及时、完整地采集、传输和存储,为 DIP 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技术基础。
根据 DIP 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功能优化和升级,开发或引入必要的 DIP 数据分析工具和报表系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分析的准确性、便捷性,便于各部门及时获取和应用 DIP 相关数据。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和保密制度,防止 DIP 相关数据泄露,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患者的隐私权益。
病案室:
严格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标准和病案首页填写规范,对出院病历进行编码、审核及归档工作,确保每份病历的诊断编码和手术操作编码准确无误,提高 DIP 病种分组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定期组织病案编码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行编码指导,及时更新编码知识,掌握最新的 DIP 分组规则及相关政策变化,不断提升编码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编码质量。
配合 DIP 管理办公室开展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监控工作,定期对出院病历进行数据质量抽查,对发现的编码错误、信息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临床科室,并协助督促整改,确保病案首页数据质量持续提升。
数据采集:
明确各信息系统为 DIP 数据的主要来源,规定从医院信息系统(HIS)采集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等,从电子病历系统(EMR)采集病历文书、诊断信息、医嘱信息等,从医保系统获取医保结算相关数据,确保采集的数据全面、准确、能反映患者完整的诊疗过程。
信息科负责协调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保障数据能够顺利汇聚到 DIP 管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和分析,同时建立数据采集的日常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接口异常、数据丢失等问题。
数据质量控制:
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数据质量审核机制,医务部、医保办、病案室分别从医疗业务合理性、医保政策合规性、编码准确性等角度对数据进行审核把关。重点审核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其他诊断、主要手术及操作、住院天数、费用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逻辑关联性。
制定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如入组率、入组准确率、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编码准确率、费用偏差率等,定期开展数据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将检查结果以通报的形式反馈给相关科室和责任人,督促其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数据质量持续改进。
对于因数据质量问题导致严重后果(如医保拒付、影响医院绩效评价等)的部门或个人,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绩效奖金挂钩,强化各部门和人员的数据质量责任意识。
数据分析与应用:
DIP 管理办公室定期运用专业数据分析工具对采集到的 DIP 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分析内容涵盖各病种的病例分布情况、分值情况、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成本效益、医疗质量指标(如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以及与同级别医院对比情况等,全面了解医院在 DIP 付费模式下的运行状况。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制定医疗资源配置计划、调整科室绩效指标、优化诊疗流程等;同时向临床科室反馈,指导其调整诊疗行为,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各科室在 DIP 付费模式下实现良性发展,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益。
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结合国家医疗质量相关标准和 DIP 管理特点,制定涵盖医疗安全、诊疗效果、服务效率等多维度的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目标值和权重,确保指标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例如,设置低风险组死亡率、中低风险组住院时长、治愈率、好转率、再入院率等指标,用以全面评估各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
质量监控与评价:定期收集、统计各科室的质量考核指标数据,通过与目标值对比、与历史数据对比以及与同类医院对比等方式,对各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潜在风险,形成质量监控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和科室,并在医院内部进行通报,引起全院对医疗质量的重视。
持续质量改进:针对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和科室共同分析原因,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定期跟踪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改进效果,形成质量改进的闭环管理,不断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成本核算方法:财务部牵头建立全成本核算机制,按照成本动因和分摊原则,将直接成本直接计入相应的病种,间接成本通过合理的分摊方法(如阶梯分摊法、作业成本法等)分配到各个病种,确保准确核算每个病种的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为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成本控制措施:
各科室根据医院下达的成本控制目标,结合本科室病种特点,分析成本结构,找出可控制的成本项目,如药品、耗材、检查检验费用等,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计划,从规范诊疗行为、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检验等方面入手,降低医疗成本。
加强预算管理,将 DIP 成本控制纳入科室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通过预算约束和绩效考核等手段,激励科室严格执行成本控制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医院整体成本处于合理可控范围,保障医院在 DIP 付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
培训计划制定:DIP 管理办公室根据医院 DIP 管理工作推进情况和不同岗位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制定年度 DIP 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安排等,确保全院职工能够系统地学习 DIP 相关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与方式:
培训内容包括 DIP 基本原理、病种分值计算方法、医保政策解读、病案首页填写规范、数据质量要求、医疗质量考核指标、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设计。
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集中授课、线上学习平台、案例分析、现场操作演示、小组讨论等,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强培训效果,使全院职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DIP 相关知识开展工作。
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定期的 DIP 工作沟通协调会议制度,由 DIP 管理办公室召集各相关部门参加,汇报工作进展、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同时鼓励各部门、各科室之间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 DIP 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形成全院上下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DIP 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考核机制建立:制定完善的 DIP 管理工作考核方案,从数据质量、医疗服务质量、成本控制、政策执行等多个维度设定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标准、考核周期(月度、季度、年度)以及考核主体(DIP 管理办公室及相关职能部门),确保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奖惩措施:
根据考核结果,对在 DIP 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部门、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形式包括绩效加分、奖金发放、荣誉证书颁发、优先晋升职称或职务等,激励全院积极参与 DIP 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在 DIP 管理工作中未达到考核要求的部门、科室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如绩效扣分、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整改等,对因工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如医保拒付、影响医院声誉等)的,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确保 DIP 管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落实执行。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未尽事宜,由 DIP 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随着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医院内部管理需求的变化,本制度将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 DIP 管理工作要求。
盖伦重要提醒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
↓↓↓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