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模拟了三聚氰胺清洁海绵的典型使用情况,使其与金属对偶物相互摩擦,并使用光学光热红外(O-PTIR)显微光谱、微计算机断层扫描(μCT)和无透镜阴影显微镜(LSM)等多种技术表征了三聚氰胺清洁海绵的结构组成和释放的MPFs。我们的目标是:(1)阐明从磨损海绵中释放的强积金的形态特征(形状、大小和数量)以及元素和聚合物组成;(2)阐明受海绵微观结构和表面粗糙度影响的强积金形成过程和机制;(3)定量评估海绵产生强积金的能力和全球强积金排放到环境中的能力。
图1(三聚氰胺清洁海绵的显微结构组成。)
三种品牌的海绵(#1−#3)的聚合物组成、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海绵的O-PTIR光谱(图1a, b)主要显示了五个红外吸收带,包括芳基C−N伸缩振动(1350 cm−1)和三嗪环中C=N伸缩振动(1558和1506 cm−1的双峰)以及氨基甲烷基(−NH−CH2−NH−)中的C−N伸缩振动(接近1200和1030 cm−1) 。这些光谱与参考的三聚氰胺-甲醛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匹配度为83.1−87.1%(图S4),表明不同品牌的海绵具有相似但不完全一致的结构。
图2(海绵与金属表面摩擦形成磨损颗粒。)
海绵-金属摩擦对的摩擦学特性。通过滑动不同的海绵(#1−#3)在表面粗糙度为6.3 μm的金属表面上,初步评估了海绵和金属表面之间的摩擦。磨损和未磨损的海绵#1−#3的质量分别减少了4.9−8.7%和1.8−4.0%(图2b)。由于未磨损的海绵释放了微量的甲醛(0.00045−0.056%)(表S5)以及一些MPFs(在切割海绵样品时形成的)(图2d),这些海绵的质量损失可以归因于MPF的释放以及甲醛的溶解或挥发。磨损和未磨损海绵之间的质量损失差异(NLMsponge)表明了释放的海绵磨损颗粒的数量。
通过LSM成像测定不同海绵金属摩擦副中MPFs的释放量,然后进行颗粒计数。图3a为LSM获取的海绵磨损颗粒的代表性投影图像。I、II和III型mpf分别分为线性纤维、具有一个交联点的支化纤维和具有两个或多个交联点的支化纤维(图3b,c中S1−S3区域)。相同MPF的投影和反射光图像(图3b,c中S1−S6区域)显示出一致的纤维形状和长度,证明了LSM表征微粒的能力。
图4(海绵磨损过程中微塑料释放量和长度分布)
图5(海绵磨损过程中微塑料纤维(MPF)形成的磨损过程和机制。)
文章回顾
=》Environmental Research: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环境影响: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口罩释放出的微塑料、有机污染物和微量金属